图24 上里古镇景色(陈韦杰拍摄)
调研团队7月5日晚在雅安上里古镇落脚。
上里古镇初名“罗绳”,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也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边茶关隘和茶马司所在地,还是红军长征时曾经的过境之地。古镇上的溪水、古桥与周边郁郁葱葱的绿意相映成趣。“远眺可观山,近居能戏水”,在古镇的石板路上行走,犹如穿行在一幅古老的画卷中。
图25 上里古镇街景(洪雪朝拍摄)
图26 上里古镇景色(张书豪拍摄)
图27 站在紫藤桥中央的拍摄者(徐澜拍摄)
古镇上的二仙桥,修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单拱,石质,长15米,宽5米。二仙桥先后修建过三次,相传第三次建桥竣工踩桥定名时,有两位乞丐阻拦,众人干涉,乞丐跌入水中,即刻显出两个石头,众人大悟,便名为“二仙桥”。
图28 被灌木覆盖的二仙桥(李朗拍摄)
图29二仙桥(赵嘉成拍摄)
图30 正在上里古镇拍摄的同学们(张书豪拍摄)
图31 古镇居民(陈韦杰拍摄)
转眼百年,人非物是,这座颇具历史感的古桥,见证了上里镇的兴衰变迁。当年摩肩接踵路过的茶客们,行色匆匆的红军战士们,是否都曾在这座桥边踯躅?
古镇依然保留着原始古朴的乡村生活气息,建筑群的房屋也多为木质楼阁。据记载,古镇上曾有韩、杨、陈、许、张(韩家银子钱、杨家顶子官、陈家谷子田、许家女子靓、张家锭子斗)五大家族居住在此,因此古镇也被俗称“五家口”。
古镇现在的商业气息也很浓厚。临街的家家户户都有各自的营生,以售卖当地土特产的为多。
图32 夜色降临,古镇华灯初上(赵嘉成拍摄)
古镇上还保留着五大家族中韩家大院的旧宅。韩氏后人坐镇韩家大院门口收费,一人十元,没有任何证件可以免票。大家族的气派,体现在大院里的每一座宅邸、每一处牌匾和每一处雕刻上。整座韩家大院里的房间以“井”字形排布,大概前后有两个“井”字,左右有三个“井”字,房连房,院连院,绵延成了一片。房子的门、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组合而成,画面精美生动,虽然那木头的色泽已然被岁月侵蚀,但雕工精湛的技艺仍令人赞叹。
图33 韩家大院院内景象(李兰拍摄)
图34 红军石刻(洪雪朝拍摄)
韩家大院是在四川众多的古镇中少见的清代大家私宅。“卫守府”是清代五品官员的住宅,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荣誉空衔。韩家子孙兴旺,富甲一方。其中一位被誉为“踩草梭镖”的,曾经做过皇帝身边的带刀侍卫等,其轻功武艺比“草上飞”还厉害,能在飞行中投标枪。
今日的上里古镇,景色宜人,游客如织,不失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
上里古镇还留有当年红军路过此地时留下的石刻标语。1935年,徐向前带领的红四方面军在雅安上里驻扎了半年,在上里、中里、下里发展了700多名热血青年参加工农红军。红军还在上里深入发动、宣传、组织人民群众抗日救国,以认真、德诚、紫光、崇安四个政治部的名义在石桥、石碑、石坊、石壁、石柱上面雕刻了很多宣传标语和革命口号。
图35 认真政治部留下的石刻,内容为“穷人自动武装起来成立游击队赤卫军”“少先队来保自己的利益”“认真政治部”(洪雪朝拍摄)
图36 几位大学生学生党员在石刻标语的起点处重温伟大的长征精神(陈韦杰拍摄)
图37 1939年7月孙明经雅安拍摄五甲口红军遗下之标语
图38 上里古镇的红军石刻(洪雪朝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