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茶马司前寻史迹

茶马贾道第一站名山茶马司,是全国现存唯一的茶马司遗址,也是实践团队此次川西之行的首站。茶马司建于宋熙宁七年(1074年),并“遣官以主之”,专司茶马事宜。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的茶马司遗址系纪念性建筑,是一座石料檐柱的砖木结构四合院。历史上的茶马司主要与藏族为主的各民族进行以茶换马交易,而用于军事,鼎盛时期达到“岁运名山茶二万驮”之多,有时接待各民族茶马贸易通商队伍人数一日竟达2000余人,盛况可见一斑。这座茶马司也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专司茶马互市事宜的官办机构遗址。

图7 茶马司内石碑(尤浩拍摄)

图8 茶马司门口景色(张书豪拍摄)

这座茶马司日常来访的人很少。负责看门的是一对当地的夫妻。虽然已提前联系好参观,但我们到达的时候,大门紧闭。“一般没有人来哦。”守门夫妇告诉我们。这么好的文化资源,不好好利用,实在可惜。

图9 茶马司院内塑像(尤浩拍摄)

图10 师生团队在茶马司门口的合影(陈权拍摄)

这座始于西汉的褚红色建筑庄严又沉默地端坐在一条公路边上,大门两边黑底金线的石刻壁画向我们展现了茶马司当年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和商队跋山涉水运茶的艰险过程。在近千年的时光里,壁画上的场景一次又一次地在茶马司内重演。如今,只有茶马司门前路上时不时呼啸而过的卡车轰鸣声延续着曾经的喧嚣和繁华。

推开茶马司的大门,迎面看见的是介绍茶马司的碑文,碑文介绍了茶马司设立的由来和多次变迁。碑后的四方小院一角矗立着一座运送边茶的黄铜雕塑,院中的三座堂屋分别介绍了茶马古道的历史背景、边茶的制作和运输过程。通过这些文字和实物资料,我们理清了茶马贾道的历史渊源,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当年的茶马贾道上纷纷攘攘的景象。——徐澜拍摄手记,2021年7月5日

图11 空中俯瞰茶马司,图中央的方块形建筑物即为茶马司(张书豪拍摄)

孙明经曾向经营雅安边茶的茶商请教:“为何雅安至打箭炉这一路上,不用马匹运输边茶而用人力背运?”得到的回答是:“在平路上一匹马可驮12条茶,在雅安到打箭炉的路上,一匹马最多驮两条茶!这条路上一个男背子最少可以背12条茶,多的可以背19条到20条;女背子少的可以背7条,多的可以背10条,一般背8条。用马驮茶还要马夫照看马匹,要是先生来经营运茶的生意,先生会用人背还是用马驮?”一条边茶重16斤,20条边茶重达320斤!茶马贾道上马不胜其重,背夫们却可为之。

在雅安西康大桥出口外,有一组群雕铜像:背着茶包的背夫,扛着茶包的马队。这里如今被称为“茶马古道”零起点。在几十上百年前,他们曾从这里出发,沿着茶马贾道年复一年讨生活。他们被茶商称为“背子”。男的称为“男背子”,女的称为“女背子”,年纪小的则称为“娃娃背”。如果丈夫妻子同为背夫,还会拖家带口,这样的被称为“家背子”。孙明经曾回忆当时“家背子”中的“娃娃背”们一路嬉闹不以艰难为苦,在漫漫长路上携手前进。

图12 1939年7月,孙明经拍摄的雅安第五茶厂收购的初加工后的茶入厂

图13 1939年8月底,孙明经拍摄的在康定“西康茶关”,背负多达19条茶的“大茶背子”

图14 雅安西康大桥出口处的茶背子雕像(徐澜拍摄)

图15 雅安西康大桥出口处的茶背子雕像(陈韦杰拍摄)

图16 雅安西康大桥出口处,上图中三角形区域即为雕塑群像所在地(张书豪拍摄) krZHdX+mgCE8BXoHrqLnQRmsubqCke0sg/B8vNvJKlJahEpigcj9oZ0iYy/UVun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