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1912年,蔡元培出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他在通电全国时就把教育和图像、影画联系在一起,说“社会教育亦为今日急务……通令各州县宣讲,或备有益之活动画影画,以为辅助。”彼时,孙明经作为积极的响应者和合作者,把这一影像教育理念深入贯彻到其日常的拍摄中。

上世纪20年代初期,教育家陶行知就已使用幻灯片进行教学。1921年至1923年间,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也已借助电影提升教学效果。在孙明经成为金陵大学影音专修科主任和影音部主任之前,金陵大学教学播放使用的是来自美国柯达公司制作的16毫米无声教学影片。南京大学周安华认为,早期电影教育和教育电影表现出一种“现代化的自觉”,而与电影本身作为艺术没有多少关系。在信息传播通路闭塞的民国时期,电影技术仿佛是燃亮暗夜的一束火把,因此孙明经教育意识的觉醒,不仅来自其家庭的熏陶,更来自内忧外患的时局之下,电影作为一种高效的传播方式,对启蒙民众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最早意识到影像之于教育具有非凡意义的是教育家蔡元培。1932年,蔡元培主导在南京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几乎当时所有的政要与社会名流都是该协会的成员。国家危难,国民蒙昧,蔡元培要求“多拍有益于社会的影片”。借助影像信息传播的可视性、直观性,地理风光、科学常识成为当时教育电影最常取材的内容。自美归国的陈裕光积极把美国的电影技术引入金陵大学;孙明经在修满化工、电机和物理三系学分的同时,还辅修了国文、戏剧等学科,并留校协助理学院院长魏学仁进行教育电影的拍摄。当时的金陵大学理学院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电影基地。自此,孙明经不仅拍摄了几十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更是在1938年创建了电化教育专修科,这是中国高等院校第一个电影专业的前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孙明经是位承前(蔡元培)启后(专业电影教育)的教育家。

美国学者卢因在研究群体传播的过程中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卢因发现,在群体信息传播的渠道中,有“把关人”来负责筛选信息。只有当信息符合把关人的价值标准,才会进入渠道进行传播。对于蓬勃发展的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制作来说,孙明经无疑就是这个“把关人”。孙明经以他多学科的专业背景和留洋的美国经历来进行题材选材,选出那些他认为最能够对民众起到教育作用的主题,然后再进行拍摄和制作。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孙明经的教育影片,即是作为教育家的孙明经以他的专业理念和对当时中国民众的了解,为中国老百姓“看什么”所做出的选择。

探讨影像教育的本质,无异于把这个问题推向了哲学高度。但当我们在现时代反观孙明经所拍摄的教育影片,又能够处处发现作为教育家的孙明经,在其影片中所蕴涵的教育理念。

首先解决“无知”到“有知”的难题,这也是蔡元培在推崇电影教育时所着重强调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民生凋敝,文盲众多,学校教育无法在乱世正常推行,民众由无知走向愚昧。因此孙明经教育影片最浅层的目标,就是解决民众的无知问题。他拍摄《电机制造》《灯泡制造》《防毒》等题材的影片,让民众了解最基础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孙明经曾到访美国,见识过先进的科学知识能够给一个国家带来何种巨大的变化。掌握一定的知识,才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安身立命的基础。

从“有知”到“信念”建设。孙明经拍摄过大量的风光影片,包括金陵大学理学院第一部电影《苏州园林》,包括《醉翁亭记》《西湖风景》《首都名胜》《云岗石佛》等等。这些风光影片究竟能给当时的观众带来怎样的触动?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表达过一个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任何一种媒介形态的出现,最终都使人的某些器官某些功能得到了延伸。在战乱时期的中国,满处硝烟,家国割裂。电影的横空出现,一下子让人们的感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伸展。在当时交通都谈不上便利的情况下,他们跟随孙明经的电影镜头遍游祖国山河,对远在天边的“国”产生了最直接的认识。山河若破碎,故土亦不在。老百姓对于“家国”的信念,也必然产生于这些风光片中。

孙明经曾于1939年和1944年两次到达当时的西康省,拍摄了大量的纪实影像作品,不仅有动态影像,还有更多的静态照片,其中包括《自贡井盐》《井盐工业》《西康》等影片。《西康》系列影片更是具有极高的史料意义和文献价值。在赴西康之前,孙明经做了大量的资料准备和翔实的笔记整理。到达西康后,拍摄期间孙明经所作的细致的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也保证了其拍摄成片的质量。如今我们透过孙明经的镜头,还能真切感知到那些无法触及的人身上鲜活的温度。有些即便我们跨越万水千山也不能再次抵达的地点,也都被孙明经记录下来。

在梁君健看来,孙明经远赴西康的拍摄实践,除了完成当时国民政府的委托之外,其中还蕴含着双重情感:一重是作为当时的电化教育工作者,电化教育的观念使其带来了对于地理、文化知识的细致研究与精确呈现;第二重是将民族国家的观念转化为赋予自然资源现代化建设的期待,为风光和遗迹赋予了文化身份的情感。在这双重情感的主导下,我们从孙明经所拍摄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中,看到了其进行现代国民教育和民族国家建构的教育者的自觉。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本质上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入的变革,那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电影工作者孙明经,曾经将他的灵魂浇灌在那些教育影片中,做过这样的尝试了。

李兰
2021年11月 s0dv6Tikm0Xlm7AkyaDTlSD26BT4wEsU0n/TRn9chvPXG2gpGqmqZ/3eV6ztsHz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