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供方控制

主要工作要求:

a)产品研制单位应对配套单位和供应方的可靠性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必要时采取及时的管理措施,以确保配套单位和供应方交付的配套成品符合规定的可靠性要求。

b)对配套研制单位和供应方可靠性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应贯穿产品研制和生产全过程;

c)研制单位应与配套单位和供应方签订技术协议或订货合同,其中应提出相应的可靠性定性、定量及设计分析要求以及对可靠性工作进行审查和评价的条款;

d)评审配套单位的可靠性工作计划,以便保证同研制单位的工作计划和全部要求相协调;

e)通过参加设计评审、技术协调会、可靠性评审、试验(状态与结果)评审等工作,保证对配套单位的可靠性工作的监督和控制;

f)应通过各种现实可行的方式评价配套单位和供应方提供的产品满足规定的可靠性要求。

监控方式:

a)产品承制方主要通过评审、核查以及过程跟踪的方法,利用已建立的设计师系统和质量师系统对配套单位实施有效的监控。

b)产品承制方应深入到配套单位现场进行工作检查和对形成的报告进行评审,实施监控。对配套单位研制过程进行持续跟踪和监督,参与配套单位的重要活动,将配套单位的FRACAS纳入产品承制方的FRACAS中,及时了解配套单位产品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重大故障、故障原因、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并在必要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c)对供应产品主要是通过审查产品的合格证明材料进行监控,如有必要可到现场进行检查。

监控程序,对配套单位和供应方可靠性监控的实施步骤为:

a)对配套单位和供应方,提供可靠性方面的建议;

b)提出配套单位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和可靠性工作项目要求;

c)确定配套单位产品的技术经济合同和供应产品订货合同的可靠性要求;

d)对配套单位和供应方的可靠性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

对承制方、转承制方和供应方的监督和控制的目的、实施要点及注意事项如表2-5。

表2-5对承制方、转承制方和供应方的监督和控制

如表2-5所示,对承制方、转承制方和供应方的监督和控制一般要求:

a)对承制方的可靠性工作实施监督与控制是订购方重要的管理工作。在研制与生产过程中,订购方应通过评审等手段监控承制方可靠性工作计划进展情况和各项可靠性工作项目的实施效果,以便尽早发现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b)承制方对转承制方、供应方的可靠性工作的监督控制,主要包括:确定转承制产品项目和供应品项目清单,选择转承制方和供应方,提出转承制产品项目的可靠性要求和可靠性工作要求,签订技术经济合同,对转承制产品项目的可靠性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方式,对转承制产品和供应品的可靠性工作进行验收等。

c)为保证转承制产品和供应品的可靠性符合产品或分系统的要求,承制方在签订转承制和供应合同时应根据产品可靠性定性,定量要求的高低、产品的复杂程度等提出对转承制方和供应方监控的措施。

d)承制方在拟定对转承制方的监控要求时应考虑对转承制方研制过程的持续跟踪和监督,以便在需要时及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在合同中应有承制方参与转承制方的重要活动(如设计评审、可靠性试验等)的条款,参与这些活动能为承制方提供重要信息,为采取必要的监控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e)在转承制合同中提出有关转承制方参加承制方FRACAS的条款是承制方保持对转承制产品研制过程监控的重要手段。承制方及时了解转承制产品研制及生产过程出现的严重故障的原因分析是否准确、纠正措施是否有效,才能对转承制产品最终是否能保证符合可靠性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

f)订购方对转承制产品和供应品的直接监控要求对方应在相关的合同中予以明确,例如订购方要参加的转承制产品的评审等。

对转承制方和供方监督和控制:

1)为保证转承制产品和供应品的可靠性符合产品和分系统的要求,承制方与转承制方和供应方签订合同时应根据产品可靠性定性和定量要求的高低、产品的复杂程度等提出对转承制方和供方监控的措施。承制方对采购和外包产品的质量控制活动要延伸到供方。承制方应对供方满足合同要求的能力,包括对质量保证能力进行评价,选择合格供方,以确保采购和外包产品能满足要求,减少采购风险。对供方的评价,承制方可根据采购产品的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对供方的生产能力、人员和质量体系状况进行现场评价;对产品样品进行评价;对比类似产品的历史情况、试验结果;利用第三方试验机构的评价结果等。

2)承制方在拟定对转承制方的监控要求时应考虑对转承制方研制过程的持续跟踪和监督,以便在需要时及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在合同中应有承制方参与转承制方的重要活动(如设计评审、可靠性试验等)的条款。参与这些活动能为承制方提供重要信息,为采取必要的监控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3)在转承制合同中提出有关转承制方参加承制方FRACAS的条款是承制方保持对转承制产品研制过程监控的重要手段。承制方及时了解转承制产品研制和生产过程出现严重故障的原因分析是否准确、纠正措施是否有效,才能对转承制产品最终是否符合可靠性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

4)正确选用和合理使用外购产品和外包产品是保证产品可靠性的重要环节,承制方所选的外购产品和外包产品必须符合系统、分系统和设备的可靠性要求,外包方和供方必须有相应的可靠性保证体系和措施,并对自己产品的可靠性负责。

5)承制方应根据产品要求编制外购产品和外包产品的采购规范,要对转承制方和供方保证产品质量的能力和维持产品一定可靠性的能力进行考察认证,通过评定建立合格供方名单。建立供方档案作为今后选用和采购的依据。承制方应保存合格供方的质量记录,作为追溯采购产品质量和评定供方质量保证能力的重要证明材料。以元器件的采购规范为例,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元器件名称、型号;电气和机械参数;筛选及允许不合格品率(PDA)要求;质量一致性检验(QCI)或批验收试验(LAT)要求;特殊试验要求(适用时);验收或到货检验的要求(对适用的元器件应包括PDA要求);防护、包装和运输要求;文件、数据和资料的要求。

6)对转承制方、供方的监督工作主要有:

a)审查与评价可靠性工作计划落实情况;

b)参加设计评审活动与审查评审结论;

c)参加可靠性试验活动,审查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方案;

d)审查产品技术状态更改;

e)审查采购方案与关键项目清单;

f)审查故障分析和纠正措施的正确性等。

7)对转承制方提供的新研产品,可通过可靠性分析与评价的方式进行验收,对定型产品通过可靠性验收试验方法进行验收。承制方应根据采购产品和外包产品的重要性、复杂性、可检查性、标准化程度,以及供方的质量保证能力及提供产品的质量业绩等因素,通过合同确定对转承制方和供方的控制类型和程度,可以以下列几种方式进行:

a)派驻质量可靠性代表;

b)定期或不定期到供方进行监督检查或审核;

c)设监督点对关键工序或特殊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d)可以由承制方和订购方一起到供方实施联合最终检验;

e)要求转承制方或供方进行产品质量审核、过程控制记录或提供产品履历书及质量保证大纲;

f)要求转承制方或供方及时报告设计变更及生产条件的重大变更情况。

8)外购产品和外包产品在研制、生产、试验过程中产生的故障数据对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分析评价意义重大,因此,承制方要求转承制方、供方要按照规定格式、内容及时提供信息报告。

9)建立外购产品和外包产品使用信息库,分析外购产品和外包产品的使用情况,并定期反馈给转承制方或供方;

10)承制方应建立有转承制方和供方参加的信息交换网,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及时掌握外购产品和外包产品的可靠性情况;

11)承制方、供方以整机产品为对象,建立厂际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使用需要为目的,按照科研、生产协作的客观要求,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由承制方和供方组织横向质量保证体系以便形成有机整体;

12)承制方、供方之间处理问题坚持以满足产品要求为主,密切配合,相互支援,共求发展。

对承制方、供方监督和控制的主要内容:

1)合同中规定的可靠性要求及其落实情况;

2)可靠性工作计划的进展情况和各项可靠性工作的成果,并确保符合订购方可靠性计划的要求;

3)初步设计评审和详细设计评审;

4)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选择与控制;

5)可靠性关键产品的鉴别、控制方法和试验要求;

6)单点故障、重大故障、故障发展趋势、纠正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有效性;

7)可靠性鉴定与验收试验及试验结果的有效性;

8)执行有关可靠性标准的情况。

对转承制方和供方监督和控制的主要内容:

1)转承制和供应合同中规定的可靠性要求及其落实情况;

2)转承制方和供方的可靠性工作计划的进展情况和各项可靠性工作的成果,并确保与承制方的可靠性计划是协调一致的;

3)转承制方和供方执行FRACAS的规定,对单点故障、重大故障纠正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有效性;

4)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选择与控制;

5)初步设计评审和详细设计评审;

6)可靠性关键产品的鉴别、控制方法和试验要求;

7)可靠性鉴定与验收试验及试验结果的有效性;

8)执行有关可靠性标准的情况。

软件承制方对软件分承制方监督和控制:

1)转承制软件定性和定量的可靠性要求;

2)对转承制方的软件可靠性工作计划的要求;

3)对转承制软件的可靠性测试、验收与交付要求;

4)与转承制软件一起交付的文档、数据要求;

5)对转承制方的监控措施:

a)审查、评价分承制软件的可靠性工作计划及其落实情况;

b)参加关键性的设计评审活动,审查设计评审结论;

c)审查转承制软件的可靠性验收测试计划;

d)审查转承制软件的配置管理的执行情况;

e)如果转承制方使用外购软件,审查其采购及可靠性保证方案,并参加对外购软件的可靠性验收;

f)审查转承制软件的故障分析、缺陷纠正措施的正确性。

6)对转承制软件的可靠性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要求。 mUSHfcuvjkfOQp1EcLxe67IKwNDDGvseWgDRs9KtcX1ryNtFMfzIXTGbxZYdEC7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