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富美高”是引领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总目标总定位,随着实践要求与时俱进丰富发展,贯穿于江苏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新使命新要求,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既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又饱含着对江苏人民深切关怀、对江苏发展殷切厚望。必须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重大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学思践悟,融会贯通,不断从中汲取思想力量、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不断转化为更大政治责任、重大历史使命、强大奋进动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总书记为江苏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全面提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北新区、江苏自贸试验区等为骨干,增强制度创新策源功能和创新要素集聚功能。由政府牵头,以企业为主要载体,联合省内重点高校、研究院所与实验室,构建高端战略创新平台体系。营造竞争力强的创新创业生态,实施重点人才工程,集聚一批“高精尖缺”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壮大实体经济新动能。夯实产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制定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发展优势制造行业的工业核心软件,建设全国顶尖的工业软件企业集聚高地,积极谋划创建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以智能化为重点方向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生产线装备智能化改造,面向重点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形成可推广方案。
现代服务业具有高集聚性与强辐射性,是产业融合和经济协同的粘合剂。因此,必须加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产业融合,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经济格局的耦合,健全产业国际化服务体系,实现现代服务业与产业、区域、国际的协同发展,进而占领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1.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从产业共生演化发展规律可以清晰看到,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在不断加深,三次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经济活动中服务业的附加值逐渐提高。为此,江苏应充分利用自身制造业庞大的“市场需求”,深化“双轮驱动”战略,推进企业竞争焦点从“产品和技术”向“应用与服务”转变。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鼓励生产制造企业致力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流程,剥离非擅长业务给专业的现代服务机构完成。
2.实现现代服务业与经济格局的耦合
在宏观层面上,江苏应利用“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空间联动效应,重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依托江苏“四沿”发展轴线,构建苏南高新技术产业服务集群、沿江现代物流服务集群、沿海海洋产业服务集群。在中观层面上,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都市中心商务区、城市圈和密集的城市群,并将三者的交叉地带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吸引周边地区的企业向中心集聚。深入实施《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实施方案》,在提高产业集聚度、优化产业链条、促进企业融合发展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发展。依托现有的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产品交易市场、软件园等区域,积极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进驻各类园区,完善园区的各种硬件环境和配套设施,为企业融合提供多方位系统的服务;构建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业、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建成国内领先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实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工程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培育工程,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强化产业特色、吸纳高端要素、完善功能配套。实施服务标准化品牌化提质工程,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服务标准体系,做强江苏服务品牌。放大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效应,持续推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围绕全产业链整合优化,积极发展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现代服务业,带动制造业流程再造、模式创新、质态提升,支持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研究院。深入实施专业服务提质增效行动,促进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会展经济、法律服务等服务水平提升。支持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汇聚能力。加快建设南京、苏州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
增强总部经济发展能级。优化总部经济发展布局,全域联动促进总部经济集聚发展。引导企业抓住国内国际双循环有利时机,加强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销售中心等建设,提升市场化、国际化、资本化运营能力,打造生产服务、销售管理、决策运营、科技研发等功能性总部。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总部及地区总部和国内大企业集团。
顺应生活方式改变和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推动向品质化和多样化方向升级。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消费产品,鼓励社会力量提供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服务,壮大“银发经济”。推动育幼、家政、物业等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实施“服务到家”计划,打造社区和农村便民服务示范点。推广“旅游+”“文化+”“健康+”等服务业态,不断拓展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空间。围绕满足中高端服务需求,扩大专业化、个性化、品质化服务供给,形成与基本公共服务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良性发展格局。鼓励各地因地制宜集聚发展特色服务产业,打造中高端服务区域品牌。优化服务设施布局,进一步提升服务可及性、便利性,推动城镇生活性服务业向农村延伸。优化生活性服务消费环境,全面改善服务体验,提升消费满意度。
加快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优势产业运用互联网发展垂直电商平台,完善电商生态服务体系,推动数字商务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拓展外贸发展新空间。整合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完善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内容功能,构建“一机游江苏、一图览文旅、一键管行业”智慧文旅体系。推动数字科技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并推广新型优质的数字文旅产品,推动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打造数字化体验产品,丰富大众体验内容,推广“互联网+文旅”新业态、新模式。加强物流信息资源跨地区、跨行业互联共享,打造一批集交易、结算、跟踪、监管、服务于一体,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支持数据驱动的车货匹配和运力优化等模式创新。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加强交通运行监测和交通大数据分析应用。推进自动驾驶在商用车领域率先应用,围绕自动驾驶和智能终端形成若干有影响力的产业。发展金融科技,支持苏州开展央行数字货币试点。加快智慧广电建设,推进超高清视频内容供给和传输覆盖,繁荣发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着力激活消费新市场,推进新零售发展,鼓励共享出行、餐饮外卖、团购、在线购药、共享住宿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发展在线教育、线上办公、远程医疗、直播电商等线上服务新模式,推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
深入推进智慧健康服务工程,加快省统筹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互联互通,强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开发应用。推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试点,推广数字化医疗设备和可穿戴健康设备应用,提供定制化健康服务,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推进江苏“智慧医保”项目实施,建设全省统一入口的医疗保障公共服务云平台。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快完善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信息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新模式。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度系统建设,升级公路客运联网售票电子客票系统,推广“交通一卡通”NFC支付应用,完善交通出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多方式融合衔接、按需响应、随需而行的高质量服务。加快推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构建纵向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业务经办、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集中统一,横向各业务板块省集中系统的协同运行,纵横对接一体的人社服务新体系,形成所有经济主体、服务对象全轨迹、全周期、全生命、全画像的动态“大数据”。加强智慧民政建设,完善社会救助、慈善公益、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智慧养老”发展。加快发展智慧体育,提升智慧体育公共服务能力。
建立适应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需要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创业投资,推动更多的原创科技成果实现商业化产业化。支持硬核科技企业和高成长性创新创业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等,加快培育新动能。加快推进科技信贷,建设一批科技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预期收益质押、科技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建立创新创业企业信用增信机制,积极发挥融资担保增信功能,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加快发展科技保险,建立科技保险专营机构,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多种科技保险险种。规范发展科技金融新型业态,实现有效监管下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产业链整体性、协同性水平,通过增强核心企业融资和流动性管理能力,畅通和稳定上下游产业链。鼓励实体经济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显著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鼓励金融机构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规模,提供专业性、综合性跨境金融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按照市场化、可持续原则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更好地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推广泰州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试验区经验,高质量建设昆山金融支持两岸产业合作改革创新试验区。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切实改进支农支小金融服务。落实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支持金融机构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省级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政策功能,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首贷,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完善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功能,更好发挥普惠金融重要阵地作用。提升省级企业征信平台服务能力,推进全省企业征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增信机制,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作用,鼓励更多中小企业发行债券,扩大优质中小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严格规范各类金融组织及中介服务机构收费行为,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实施国内消费振兴计划和海外消费回流计划,引导市场主体精准对接居民多元消费需求,保障绿色健康安全消费,拓展中高端消费市场,提高居民消费率。推进幸福产业培育工程,加快衣食住行等实物消费提升品质,促进文旅休闲、健康养老、家政托幼、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加大政府采购公共服务力度,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深挖网络消费、绿色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新型消费潜力,鼓励线上线下消费融合互动,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夜间经济、无接触经济、网红经济等新模式。全面提振历史经典产业,保护、促进和引导老字号升级发展,实现消费动能与文化价值协同拓展。引导培育健康的消费习惯。
完善消费平台载体。强化城市功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推动文商体旅会深度融合,培育打造南京、苏州、徐州、无锡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扬州等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加强中小型消费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综合性消费载体布局,建设高品质步行街和放心消费示范街区,鼓励新零售业态发展,形成多层次便民生活服务圈。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合理引导连锁商业品牌向中小城市延伸,扩大消费品质供给。强化农村消费网络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畅通农产品和消费品双向流通渠道。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保税展示销售、进口商品直销等业态,打造国际消费综合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发展免税经济。
优化消费促进机制。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重点降低中低收入群体刚性支出压力,合理引导消费预期。完善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推行诚信经营,规范信用消费,促进消费市场持续健康向好发展。健全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构建重大风险快速预警响应体系。完善产品、服务跟踪反馈评估体系,实行评价信息公开。强化消费市场监管,健全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机制,开展重要产品追溯创新示范升级并适时调整扩大追溯范围,畅通消费者维权通道。有序取消制约优质高端消费产品和服务发展的行政性规定,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强化支持扩大消费的产业政策导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服务消费领域,健全废旧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激励体系。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1]李冠霖,任旺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服务业全面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4(16).
[2]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
[3]刘志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因素与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5(6).
[4]李琪等.新经济环境下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策略[J].生产力研究,2006(8).
[5]白仲尧,依绍华.服务业与综合国力的关系[J].财贸经济,2011(3).
[6]李庆杨,吕瑶.论现代服务业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6(8).
[7]魏作磊.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J].改革,2003(4).
[8]刘重.论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内涵与发展环境[J].理论与现代化,2005(6).
[9]曹静.关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6(3).
[10]李松庆.加快发展我国服务业的战略选择[J].中国第三产业,2002(7).
[11]邓于君.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及启示[J].环球瞭望,2008(9).
[12]张楠.日本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财经,2011(2).
[13]葛坚松.美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及其启示[J].江南论坛,2007(3).
[14]曹邦宇,姚洋洋.美国城市群服务业空间布局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3(8).
[15]薛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J].全球视域与中国实践,2005(10).
[16]李秀文.美国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1).
[17]李克强.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J].中国产经,2013(5).
[18]弓龙值.发展吉林省服务业的问题与对策[J].新长征,2001(1).
[19]服务经济发展与服务经济理论研究课题组.西方服务经济理论回溯[J].财贸经济,2004(4).
[20]Hill,T.P. On Goods and Services[J]. The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2004(23):31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