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下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则是制造业供给相对严重过剩,与服务业许多行业的投资不足和产出瓶颈现象同时并存,表现为“总需求向服务业集中而总供给向制造业倾斜”的结构性矛盾。由此,一方面由于缺少作为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使制造业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因与民生直接相关的服务业,如住宅、教育、医疗、养老等不够发达。
同时,江苏制造业企业虽然有的发展较好,已经有独立的品牌和知识产权,但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制造”层面,离“设计”“创造”与“自创品牌”层面还有一定的距离。无论是以加工贸易为指向的FDI企业(外商直接投资),还是为FDI企业提供配套的本土加工企业,其制造环节所带来的中间服务需求绝大多数并不在国内,甚至在国内就没有产生对高端服务的需求,因为研发设计、资金融通和销售等服务基本都是由跨国公司的母国企业提供的。加工贸易主导的贸易结构割裂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代工制造业的发展不但没有形成对生产性服务的有效需求,反而在要素获取方面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竞争。由此可见,虽然江苏制造业的总量很大,但是对生产性服务的有效需求较为有限,无法形成有力的市场支撑。
传统服务业进入过度与现代服务业进入不足同时并存,表现为传统服务企业的低利润甚至亏损倒闭,与一些垄断性的现代服务企业获取暴利的现象同时并存。进入过度的是那些与城市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有关的低技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进入不足的是那些技术资本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如“流通、交通、通信、融通”等,这些行业普遍与政府管制和行政垄断密切联系。例如,据中国626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计算,无论是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还是管理层薪酬均值(行业薪酬合计除以公司家数)最高的五大行业,金融服务业位居暴利行业之首,其他还包括竞争严重不足的交通运输、房地产、信息服务等。
江苏制造业的全球化与服务业的本地化同时并存,发展动力不对称。过去,江苏的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动力驱使下,增长受全球市场需求的支持,但是服务业的发展方式因受其技术特征的影响和制约,基本上还是本地化的,受制于本地的消费市场。尤其是在过去人均收入较低和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有所下降的情境下,由于本地化的市场需求不振,因此,服务业的比重就难以有突破性的提升。相反,有的地区服务业的比重还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增长而呈现下降的趋势。由此看来,转变服务业的发展方式,必须基于江苏加入全球产品内分工的特征,突破服务业在技术上不可贸易的初级特征,在信息技术等支撑下寻求全球化发展的理念和手段,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外包。
江苏知名企业、品牌企业与上海、广东等服务业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相对较少,导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体支撑较为薄弱。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品牌效应的知名企业,但现代服务业领域的规模企业、知名企业和品牌企业相对较少。2018年中国服务业企业100强中,江苏仅有苏宁控股集团、三胞集团和福中集团上榜,分别以5578亿元、1460亿元和827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9、52和78位,苏宁和三胞集团的业务范围虽然涉及金融、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领域,但主营业务仍以零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