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尚书》作为古代中国政书之祖,是历代思想史、经学史、文化史、训诂学史和语言学重点研究的对象。中国历代对《尚书》的语言研究以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小学)为基础,主要研究文字、音韵及训诂三个方面。进入现代之后,随着西方语言学东渐,《尚书》的语言研究在结构主义影响下扩大了范围,涉及语法、修辞等多个领域。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人文社科领域发生了语言学转向,在此过程中,系统功能语言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理论将语言研究的视野从孤立的语言成分扩展至整个语篇,突出语言的交际性质和行事功能,强调语言符号间的互动,揭示语言系统与社会各符号系统间互生互摄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扩展《尚书》研究领域。而且,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曾留学中国,对汉语有一定的了解,其开创的理论与汉语具有难得的相关性和契合性。因此,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尚书》的语言形式,从多个层次解读其蕴含的治政理念、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可以准确、全面、深入地“回归原典”。

据此认识,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以《尚书》文本及其文化信息的理解、阐释和传译为研究对象,对现存《尚书》各译本在语言系统言内言外各层面上的翻译策略和手段及其得失进行考察,并对各译本的质量予以评价,在对比分析过程中找出不同译本的盲点和洞见,总结出高品质译文所应具备的条件和特征,并试图为《尚书》研究在现代语境下的语内阐释和跨文化语境下的语际传译找到较为可行的理论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重视语言的语义系统,据此,本研究以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为分析的三个维度,在向上向下的层次中、在体现和被体现的关系中,解构原文语篇,探索译文语篇的重构。本书由绪论、结论和五章正文构成。

绪论对《尚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及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翻译进行简要的文献综述,介绍本书所要涉及的研究范围、资料、译本及所征用的理论资源,构建本书的组织结构,简要陈述本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绪论指出,从语篇视角对《尚书》的阐释和翻译研究非常少见,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从语篇角度系统分析《尚书》原文及其英译重构,将静态的古老文本诠释与动态的当代学术研究融合起来,提出《尚书》现代阐释和传译的可行新路径。

第一章综合阐述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即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其与《尚书》研究的相关性。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韩礼德为代表的西方语言学家创立的语言学理论,具有普通语言学的特征,不仅适用于英语,也适用于汉语。韩礼德早年留学中国的经历使其理论与汉语研究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尚书》虽为远古殷周之文,但记录的是鲜活的语言,具有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不仅可为《尚书》研究增添阐释方法,更好地展示远古汉语的特征,而且可为《尚书》外译的语内翻译提供策略和方法,提高语际转换的准确度,有效地传译《尚书》这部经典所承载的上古信息。本章重点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尚书》研究较为紧密的三个观念,即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观、功能观和层次观。

第二章探讨《尚书》词汇的形式特点和文化内涵。本章首先聚焦一些轴心词,如“德”和“天”的理解与翻译。其次探讨普通词汇、书名和篇名在现代语境下的误读。进而研究传译词汇时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分析《尚书》中词汇的古今义转化和一词多义,说明加强中国传统“小学”的介入、重视历代注疏和语境分析,对准确翻译《尚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第三章以小句为单位,分析《尚书》小句及物性的表征功能、小句间的逻辑意义及其翻译重现,通过分析《尚书》语言的表层形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探索语义间的深层联系对准确传译《尚书》小句概念意义的重要作用。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合理分离出小句的“参与者”“过程”“环境”,正确分析小句间的逻辑意义,是准确的语内阐释和成功的语际传译的前提和保证。译者应根据解构原文的结果,在语码转换时正确选择译语语篇中小句的及物性过程及相应的参与者、环境成分,以达到语义功能等质效应,忠实地表达原文小句的概念意义。

第四章从语言的人际功能出发,分析《尚书》语言人际意义的识解和传译。本章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交际者根据不同的“人、时、事”等语境参数遣词造句以构建不同的人际意义的观念,对《尚书》“典、谟、训、诰、誓、命”六体进行深度分析。本章重点探讨“周诰殷盘”如何在不同交际语境下通过话语选择体现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建立中国的宗法制度和伦理系统。在传译层面,本章通过一些翻译实例说明,在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上,汉语、英语具有类型学的一致性,只是表层的编码形式有所不同,在语码转换时,首先要“有意识”地辨识原文语言的人际功能,才能在译文中保留、构建人际意义。

第五章探析《尚书》语篇意义及在译文中的表达方式。本章通过分析《尚书》不同层面的语篇衔接、言外连贯、言内连贯及其在译文中的重现,得出一些可供将来翻译《尚书》借鉴的经验,如涉及语音层面的衔接与翻译,汉英差异大,翻译应多用补偿策略以形统神;涉及词汇层面的衔接与翻译,汉英形似度高,翻译过程中应准确取义使形神皆似;涉及语法层面的衔接与翻译,汉英共性多,翻译过程中应采用符合译语的句法使译文形似神合。此外,通过分析言内言外的连贯表现及其在现有译文中的表现,认识到组织译文语篇要使用与原文一致的及物过程、语气类型、组织结构和逻辑关系,表达相应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进而建构语场、语旨、语式等语域要素,与语篇生成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相适应。

结论部分指出,《尚书》是中华“文本帝国”的第一块奠基石,历史的尘埃使得这块奠基石上的铭文扑朔迷离,语义含糊,译无定译,传统的小学和西方语言学相结合可以抹去这块奠基石上的粉尘,使其重新绽放耀眼的光芒。以中国传统小学为基础,融合西方语言学的理论而产生的现代诠释路径,可以突破传统研究范式,实现《尚书》研究的现代化转型,忠实传译中国上古社会的历史情境、精神风貌、思维特点和审美情趣。 sc307unWhnXdYsVbdgE2AwgqZ+EEmjU54ibiIoeTcBMW1PidkUqH6MYPCHFcb3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