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科发展的贡献

1.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摇篮

南京大学地理系不仅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地理系,而且从建立起就成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学术中心。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不仅引进国外人文地理学前沿理论,而且在国内积极开展人文地理学科学考察和实践,开设“新地学”、“韦伯区位论”、“人地学原理”、“人生地理”以及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非洲地理、政治地理、历史地理、边疆地理和建设地理等课程,培育出大批优秀人文地理学人才。同时,作为中国地理学会的挂靠单位,创办了中国地理学最重要的学术刊物《地理学报》,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地理学术活动的组织核心。因此,南京大学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源地与人才培养的摇篮。

2.中国人文地理学思想理论发展的中坚

南京大学在人文地理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均引领着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思想理论发展。这里诞生了中国人文地理学核心思想奠基者(胡焕庸、任美锷、李旭旦、吴传钧),产生了中国的区域学派(宋家泰),是中国计量革命的先锋(林炳耀),推动了中国人文地理的社会文化转向(顾朝林)。任美锷、李旭旦在大学四年级时,翻译出版了《人地学原理》,不仅引入了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西方人文地理学思想,而且建构并实践着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的综合统一的大人文地理学思想(白吕纳著,任美锷、李旭旦译,1935)。吴传钧提出地理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等(吴传钧,1991)。宋家泰开拓了人文地理学区域学派理论,开展了城市与区域规划等研究。林炳耀引入计量地理学理论和方法,推动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计量革命(林炳耀,1984)。顾朝林较早在中国开展了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顾朝林、C.克斯特洛德,1997),引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文化研究的兴起。

进入21世纪之后,南京大学继续担当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先锋。顾朝林系统引介西方人文地理学流派和战后美、英、法等国人文地理学的进展(顾朝林、于涛方、李平,2008),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在理论深度和涉猎的广度上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南京大学的青年学者交叉运用新兴理论视角,使得中国人文地理学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如新马克思主义、制度学派与城市地理的结合,互联网、信息地理与人文地理学的结合,新文化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的结合,女性主义与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结合等。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充分发挥人文与自然综合、文理交叉、多学科组合的优势,在空间哲学研究和空间跨学科研究方面卓有成效,在传统领域和人地关系基本领域的综合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如综合历史、环境考古与文化景观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土地经济、农业地理、遥感与GIS技术的土地资源利用研究,王颖院士团队综合海洋、地貌、遥感与GIS技术的南海疆域研究等。

3.中国人文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建设的引领者

南京大学不仅引领中国的经济地理、人口地理、农业地理、政治地理、交通地理等人文地理学的传统学科发展,而且引领着城市地理、旅游地理等人文地理学优势学科建设和信息地理、文化地理、社会地理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以及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等人文地理学综合交叉应用学科的发展。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专业,参与了新中国建设需要的大量的基础调查和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研究,为国家发展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他相关分支学科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192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学系,并于1928—1942年在南京大学任教的胡焕庸先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是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创始人,找出了中国人口疏密分界线,即著名的“胡焕庸线”(胡焕庸,1935)。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于1927年起在国立中央大学地理学系任教的张其昀先生,进行了系统的政治地理学基本理论研究。1945年中央大学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一直任教于南京大学的宋家泰先生是中国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开创人、人文地理学的综合应用——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的先行者,提出了著名的“城市—区域”理论(1980),总结的城镇体系规划“三结构一网络”理论在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宋家泰、顾朝林,1988)。此外,吴友仁先生开启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吴友仁,1979)。崔功豪提出了中国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崔功豪、马润潮,1999)。顾朝林在梳理中国城镇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基础上归纳了中国城镇体系结构特征,为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和实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顾朝林,1992)。南京大学在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城市群、城市管治、城市社会与文化等领域一直引领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南京大学张同铸所开辟的非洲地理研究,以曾尊固为代表的农业地理研究,郑弘毅等在交通地理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等,对中国人文地理学学科建设都有很大贡献。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的郭来喜,是中国旅游地理学科倡导和实践的重要代表学者。南京大学较早确立了旅游地理、土地利用研究方向,推进了中国旅游地理及土地利用学科的发展。近年来,一批中青年学者在信息地理、文化地理、社会地理等新兴领域的研究渐成气候,探索新技术在历史地理等传统研究领域的应用,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新兴分支学科发展和传统领域的更新。此外,南京大学的城市与区域规划、自然资源与国土整治、国土空间规划、可持续发展等人文地理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的应用学科也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法]白吕纳。人地学原理[M].任美锷,李旭旦,译。南京:钟山书局,1935。

[2]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54(2)。

[3]樊杰,孙威。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

[4]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顾朝林,[比利时]C.克斯特洛德。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5)。

[6]顾朝林,于涛方,李平。人文地理学流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地理学报,1935(2)。

[8]林炳耀。论发展我国计量地理学的若干问题[J].经济地理,1984(2)。

[9]宋家泰。城市—区域与城市区域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调查研究[J].地理学报,1980,35(4)。

[10]宋家泰,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地理学报,1988,43(2)。

[11]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11(3)。

[12]吴传钧。展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J].人文地理,1996,11(s1)。

[13]吴友仁。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J].城市规划,1979(5)。 0ua/YbJylkYXnCpKKcS3y9XjMza/trJCeu176r6WjIo6z67rl+Xni3NiULwOP+s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