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经济地理学是生产布局的科学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是吴传钧先生关于区域研究建立的基础理论,在应用层面,他进一步拓展了生产布局学框架。他认为:空间分布是地理学家的研究对象,需要回答的问题不仅是分布在哪里,而且要回答在什么条件下、什么时候、为什么分布在那里、形成怎样的分布类型等问题。静态分布就是事物的相对位置(relative location),即地域结构(territorial structure);动态分布则是形成和产生地域分布的机制(mechanism),亦称作地域过程(territorial process),两者密不可分,又相互影响,两者结合则称作地域系统(Territorial System)。

20世纪60 年代,吴传钧先生发表了《经济地理学——生产布局的科学》(1960)和《发展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几点意见》(1962)两篇论文,提出了生产布局的科学理论和相关学科建设问题,即“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领域,具有自然—技术—经济相结合的特点”。

在80年代初,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国土整治这一重大任务(1981年)后不久,他就指出:“国土整治所涉及的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大规模改造自然工程的可行性论证与后效预测,地区建设和生产力的总体布局,各项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以及不同地域范围环境的综合治理和保护等问题,归根结底是要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国土整治和地理学两种研究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他利用各种机会倡导地理学要为国土整治服务,并倡导《全国国土规划纲要(草案)》的制定,为区域整体发展和重大项目布局奠定了跨世纪性的框架基础。1985 年,吴传钧先生在《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1985)一文中写道:“作者以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不能局限于生产方面,还应包括经济活动和交换与消费方面,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理解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仍然是生产布局体系。所谓生产布局体系,它的概念既包括各生产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生产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联系。”

近50年来,我国广大经济地理工作者遵循这样的学科性质定向,一方面,认真地加强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另一方面,钻研区域经济科学和部门经济科学的原理,努力掌握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正是通过这样的综合训练,才使我国经济地理工作者能够承担并很好地完成国家和地方大量的关于生产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国土整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综合性任务。 LAc7S5Nr6wbSbmwMJCebwhvIwyo/kHvYvcLSP4JMDEqy3PBXLcubQuqpTj8gLlg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