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主要学术经历

李旭旦先生中学就读于江阴“南菁中学”,并于1930年以品学兼优保送到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学习。在校期间便翻译饶美亚的《绘图学》(《方志月刊》1933年,6卷1期、2期、6期、11期)。他还与胡焕庸、任美锷合著《东坝考察记》(《方志月刊》1933年,6卷12期)。1934年毕业留校,在中央大学地理系任助教。

1936年他考取中英庚款,留学英国,在剑桥大学攻读地理学硕士学位。在英国求学时还受到英国著名地理学家罗士培的人地观的影响。在两年的学习和一年的环球旅行之后,李旭旦回国,同年被聘为中央大学教授。其间,李旭旦学术成果丰硕。

1940年他发表《区域图表与地景素描在峨眉山之应用》(《地理学报》第 7卷)和《芬兰之国情与国势》(《世界政治》5卷1期)。

1941年利用暑假进行川西、川北和甘南等地地理考察。发表《白龙江中游人生地理观察》(《地理学报》8卷)和《希特勒之“欧洲新秩序”评》(《世界政治》6卷1期)。

1942年他担任中央大学地理系系主任,并发表《西北科学考察纪略》(《地理学报》9卷)。担任《地理学报》总干事及总编辑。

1943年发表《评哈特向著<地理思想史论>》(《地理学报》10卷)。

1945年发表了《空权时代之新地理》[《中国青年(重庆)》12卷1期]。

1947年应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系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并著有《中国地理区之划分》(刊于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 Annals A . A . G .,9月)。

1948年出版著作《世界政治地理》(中华书局)。

1949年发表《东北之农业区域及农产分布》(《科学》31卷11期)。

1950年发表《东北的钢铁工业》(《地理知识》第4期)、《如何培养新地理工作人才》(《地理知识》第4期)、《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地理思想和方法》(《地理知识》第7期)、《新经济地理学的几个基本原则》(《地理知识》第10期)、《东北地位与朝鲜战争》(《地理知识》第12期)。被聘为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委员。

1951年发表《地大物博人众的新中国》(《地理知识》第1期)、《美帝侵略的地理思想》(座谈会记录)(《地理知识》第2期)、《关于祖国面积和人口的数字问题》(《地理知识》第2期)、《作为一个人民地理教师应该掌握些什么》(《地理知识》第8期)和《美国资源丰富吗》(《地理知识》第11期)。翻译《苏联地理》,并创办《地理知识》(《中国国家地理》前身)。

1952年发表《新沂河完成后六塘河流域的农田水利问题》(《地理学报》第18卷)和《苏联在亚洲区域的和平建设》(《地理知识》第10期)。还发表《我们祖国的地理》(南京市铅印,政治常识讲座记录之一)。

1953年发表《斯大林学说在有关地理方面的几个重要论点》(《地理知识》第5期)和《师范大学及师范学院地理系科简介》(《地理知识》第9期)。

1954年发表《学习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地理知识》第1期)、《过渡时期的地理教育方向》(《地理知识》第5、6合期)和《小学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与方法》(江苏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编印)。

1955年发表《亚洲的地理大势》(《地理知识》第3期)、《外国经济地理教学上的几个主要问题》(《地理知识》第4期),出版《苏联经济地理概论》(新知识出版社)和合译《研究自己的乡土》(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6年发表《白龙江作为我国农业地带分界线的意义》(《地理知识》第 3期)。从《苏联大百科全书》选译《巴西》(人民出版社)。

1957年发表《扩大民主生活和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江苏盟讯》第4期)。同年与徐竹生合译伊·谢尔巴科夫的《我的旅行:我是怎样成为地理学家的》(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0年发表《世界大自然区的划分》(未发表手稿,后收入《李旭且地理文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

1962年发表《卡依戈洛道大气候分类法及其评价》[《南京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期]。

1963年发表《分式号码填图法的应用与评价——以太湖东山地区为例》(《江苏地理学会论文集》)。同年写作《各洲自然地理》(讲义)(南师油印件,8月)。

1964年翻译魏格纳的《海陆的起源》 (商务印务馆)。这一个世界长期争辩额大陆漂移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全部的肯定,而李旭旦坚决站在魏格纳一边,这是要有一定的识见和勇气的。

1978年发表《美国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1978年经济地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

1979年发表《欧美区域地理研究的传统与革新》[《南京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翻译《东欧经济地理问题论文集简介》(《国外地理科学文献选译》第2辑),发表《人文地理学的革命》(《南师校庆学术报告会论文》)和《现代地理学的几个问题》(《地理知识》第9期),整理《解放前中国地理学会大事记》。

1979年12月28日—1980年1月7日,他在第四届中国地理学会代表大会上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倡议,得到了吴传钧等老一辈地理学家的支持和绝大多数代表的热烈响应。此后,他不顾困难和压力,在多种场合和报刊上呼吁复兴人文地理学,从而使一度在中国销声匿迹的人文地理学走上蓬勃发展的轨道。

1980年8—9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24届国际地理学会议的大会及分组会上,宣读了“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geography in new China”(《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中国区域地理教学问题》等论文,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1981年发表《国际地理学界的一次盛会——参加东京国际地理会议观感》[《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在此次会议上,李旭旦以复兴区域地理学、复兴人文地理学作为他的中心思想,征得许多国际知名学者的支持。翻译R.E.Dickinson的《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国际地理科学文献选译》第7辑)。翻译并发表《人文地理学》(《大英百科全书》新版条目,《国外地理科学文献选译》第7辑)、《国土整治与协调论》(《南师校庆学术报告会论文》)、《人地关系的回顾与瞻望——兼论人文地理学的创新》(《世界地理集刊》第2集)和《人文地理学的复兴》(《百科知识》第3期)。

1982年发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其近今趋向》[《南京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2 期]、《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和怎样自学地理》(《地理知识》第 3期)、《英美区域地理学的新动向》(《中国地方史志》第1期)、《大力开展人地关系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地理学报》37卷4期)。翻译出版《地理学思想史》(普雷斯顿·詹姆斯著,商务印书馆)。

1983年发表《漫谈地理科学和怎样自学地理》(《青年自学指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翻译《<地理学的理论问题>一书介绍》(《国外地理科学文献选译》第10辑)和《人文主义地理学》(段义孚著)两文。发表英文论文“Rural settlements of the Jiangsu province,China”( Geo Journal 7卷 1期),与陆诚合作发表《论十九世纪德国地理学的统一性观点》(《地理研究》2卷3期)。参与编著《地理学词典》。

1984年发表《知国·爱国·报国——兼谈地理教育问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主编)。发表《翁文灏先生对我国地理学的贡献》(《地理学报》39卷3期)、《世界各国人文地理学流派》(《人文地理文集》,《南京师大学报》增刊)和“The human geography in China”( Geography in China ,Science Press)。

1985年发表《评C.李特尔、F.拉采尔和H.J.麦金德》[《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为地理专辑]和《开展人文地理研究的几点意见》(《地理科学》第4期)。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说》(科学出版社)。

1986年1月,主编的《人文地理学论丛》(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李旭旦在当选为江苏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期间,著述颇丰,积极呼吁“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大力开展人地关系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人文地理学的新生”,许多媒体都进行了采访和报道,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旭旦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还是一位忠诚的地理教育家,其主编过许多地理教材,而且科学研究的学术成果硕果累累,可谓实至名归的地理学大师。 zJLu2Ygmg1sKO9JzISq8Hywt/14nbhwhR8gz/62FSN7i9OaHg+ZqDn3wISzSc+n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