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重视地理研究为生产建设服务

胡师治学的另一研究重点是以农业地理为中心的经济地理。我国近代地理界开展农业区划研究,首推胡师1934年在《地理学报》创刊号上发表的《江苏省之农业区域》一文,根据作物分布统计,联系气候、土壤和水利条件,划分江苏省为4个农业区,即:苏北旱粮区、苏中籼稻区、沿海棉花区、苏南稻丝区。次年又在《地理学报》(第2卷第1期)发表《安徽省人口密度与农业区划》,阐明人口密度和自然条件与农业分布的关系,并划分安徽省为4个农业区。1936年他进一步对全国作了农业区的划分研究,在《地理学报》(第3卷第1期)发表了《中国之农业区域》一文,开创了全国农业地理与农业区划的研究,与他两年前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为姊妹篇,互相呼应,显示了农业地理与人口地理研究相结合的特点。该文分析气候和地形条件与作物分布的关系,特别指出一些地形与气候界线对农作物分布的重要意义,如海拔3000米等高线为青藏高原的东界,年降水量300毫米等雨线为北方干旱区之东界,正月-6℃等温线为冬小麦分布北界,正月10℃等温线为双季稻分布北界等,从而划分全国为9个农业区,即:东北松辽区、黄河下游区、长江下游区、东南丘陵区、西南高地区、黄土高原区、漠南草原区、蒙新宁干燥区、青藏高原区。这是中国第一个农业区划方案,其发表先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卜凯教授(J.L.Buck)《中国土地利用》一书对中国东中部划分为2个农业地带和8个农业区之方案。

胡师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后,又继续其人口地理与农业地区相结合的研究,于1958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集刊》上发表《江苏省人口密度和农业区划》一文,在24年前发表的江苏农业区域基础上又有所深化,指出全省可分为5个农业地理大区(即:淮北地区、淮南地区、西南丘陵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滨海地区),每一个大区又可细分为7~9个小区,对每一小区论述其自然环境特点、水利情况、主要农作物分布以及发展前景,远比1934年提出的方案细致。

除为农业服务而外,胡师在30年代初曾到苏北沿海地区考察废盐田垦耕和淮河流域水利情况,著有《两淮水利盐垦实录》,引起水利部门的注意。1950年初淮河流域又闹大水,治淮委员会特调胡师到该委任技术委员,再度到两淮考察,研究治淮之策,提出在苏北新开灌溉总渠,分引一部分淮水由此直接入海,此项建议被该委接受贯彻。胡师又先后写成《淮河》、《淮河的改造》、《淮河水道志》、《祖国的水利》等书,体现了地理学家为水利服务的热情。30年代末胡师受有关部门的委托,进行缩小省区研究,作为抗战胜利后重建国家经济基础之策略,于1940年完成设计报告,开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之先河。

此外,胡师受法国学派影响,重视区域地理研究,认为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他从1935年编著《江苏图志》开始,对区域地理进行了多层次的研究,包括分省地理、中国地理、欧洲分国地志、世界地理以及分国经济地理等,发表了有关著作二三十种。 pgGBTnjySJNgQrrNlcSG/kXck7N4FQM4MnmiR4T8v9JVVLXg/+ICW1wIfzhYx+o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