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今人新编古籍书目中著录类别的新变与回归

今人新编的古籍书目、丛书目录中对于家训体著作的著录,出现了新的变化,但也有因循承袭、向旧例回归的做法。

《中国丛书综录》中出现了新的变化,把家训体著作全部归入“子部·儒学类”,只有一个类别。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承袭《四库全书总目》的做法,都是把绝大多数的家训体著作著录于“子部·儒家类”,又把《颜氏家训》《续家训》等少数家训体著作归于“子部·杂家类”。一方面是因循旧例,另一方面可能既考虑到其著作文体性质,又兼顾具体的家训体著作内容。

《中国丛书综录》把家训类著作都归于“子部·儒学类·礼教之属”,并在其中设置有鉴戒、家训、妇女、蒙学、劝学、俗训六个小类。在“家训”类,按照撰者时代先后著录家训类著作。著录有颜之推《颜氏家训》、司马光《家范》《涑水家仪》、陆游《放翁家训》《绪训》、刘清之《戒子通录》、袁采《世范》、叶梦得《石林家训》、方孝孺《宗仪》、霍韬《家训》、陆树声《陆氏家训》、杨继盛《杨椒山先生遗训》、温璜《温氏母训》、孙奇逢《孝友堂家规》《孝友堂家训》、朱用纯《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等家训类著作 。把女性所作或内容与女性有关的家训类著作归入“妇女”类,著录班昭《女诫》、宋若昭《女论语》、明仁孝文皇后《内训》、陈弘谋《教女遗规》《女训约言》、贺瑞麟《训女三字文》等 。《中国丛书综录》把家训体著作全部归于“子部·儒学类·礼教之属”的“家训”,统一为一个类别,既体现出对家训体著作性质的清晰的认识,也体现出对于家训体著作文体归类的准确。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卷一五“子部·儒家类”著录:“《家训笔录》一卷,宋赵鼎撰。《袁氏世范》三卷,宋袁采撰。” “《浦江郑氏家范》一卷,明郑涛撰”,“大明仁孝皇后《内训》一卷,明仁孝皇后徐氏撰。《女训》一卷,明兴献皇后蒋氏撰”。 “《家训》一卷,明霍韬撰。” “《家训类编》五卷,明王演畴辑”,“《费氏家训》十卷附一卷,明费元禄撰”,“《颜氏家诫》四卷,清颜光敏撰”,“《里堂家训》二卷,清焦循撰”,“《彭氏家训》四卷,清彭瑞毓撰”。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卷一八“子部·杂家类”著录北齐颜之推撰多种二卷本和七卷本的《颜氏家训》、宋董正功撰八卷本的《续家训》

《中国丛书综录》在“子部·儒学类·礼教之属”下再设置“家训”类目来著录家训类著作的做法,为《中国古籍总目》所承袭。《中国古籍总目·子部》把家训类著作著录于“儒家类”和“杂家类”两类。在“儒家类·礼教之属”中设置合编、鉴戒、俗训、家训、劝学、修身、蒙学、女学八个小类,“家训”类中集中著录《太公家教》《范鲁公训从子诗》、司马光《家范》《涑水家仪》、赵鼎《家训笔录》、叶梦得《石林家训》《石林治生家训要略》、刘清之《戒子通录》、袁采《袁氏世范》《俗训》、陆游《放翁家训》《绪训》、方孝孺《宗仪》、霍韬《家训》、温璜《温氏母训》、孙奇逢《孝友堂家规》《孝友堂家训》、傅山《霜红龛家训》、颜光敏《颜氏家诫》、朱用纯《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等家训类著作 。和《中国丛书综录·子目》做法类似,《中国古籍总目·子部》把女性所作或内容与女性有关的家训著作归于“女学”类,著录班昭《女诫》《郑氏女孝经》、宋若昭《女论语》、明仁孝皇后徐氏《内训》、明兴献皇后蒋氏《女训》、陈弘谋《教女遗规》《女训约言》、朱浩文《女三字经》、刘鉴《曾氏女训》等著作 。盖因《颜氏家训》内容博杂,而且承袭之前的目录学著作的著录做法。《中国古籍总目·子部》“杂家类·杂学杂说之属”著录了多种版本的颜之推《颜氏家训》和董正功的《续家训》八卷

虽然《颜氏家训》及其《续家训》内容较为博杂、丰富,但是其写作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是训诫家族子弟如何立身处世、修业为学,而且主体思想是儒家思想。因此,就其主体而言仍当归于儒家类。《中国丛书综录》把家训体著作全部归入“子部·儒学类”,统一为一个类别,是较为恰当的做法,代表了对于家训体著作性质和文体归类的较为明晰的认识。在《中国丛书综录》之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中国古籍总目》中仍把家训体著作归于子部“儒家类”、“杂家类”两类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归类的承袭和回归。

在以上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古今史志和目录学著作中家训体著作著录归类的源流及其演变历程,可以用图示来直观表现(见图1)。

图1 家训体著作著录归来源流图

通过全面考查家训体著作在史志和目录学著作中的著录归类,结合“家训体著作著录归类源流图”,综合来看家训体著作著录归类的源流及其演变的整个历程:《隋志》开其源,立其本。《隋志》把家训体著作归于“集·总集类”的认识和做法,仅有《旧唐志》承袭,被之后的史志和目录学著作所舍弃,没有能够延续下来。《隋志》把家训体著作归于“子·儒者类”的认识和做法,是符合家训体的著作性质和文体特征实际的,因此为后来的史志和目录学著作所不断承袭,成为主流的、主线的认识和做法。《隋志》之后对于家训体著作的著录归类演变分散在四部(经史子集)七类(经·小学类、史·传记类、史·家训类、子·儒家类、子·杂家类、子·小说家类、集·总集类),但主流的认识和绝大多数的做法仍归于子部儒家类。在发展演变中,由分散又渐渐趋向合流,到《四库全书总目》合其流,总其成,总束为一部(子部)两类(子·儒家类、子·杂家类),对家训类著作性质的认识越来越明晰。延续到现在,《中国丛书综录》统一归为一个类别(子部儒家类),较为清晰地呈现出对于家训体著作的性质和文体分类的认识。 KV6iqR+F5QMhl7heWsCaebg8i2fJH9TglJtRSPRFxvI2TNhMIrtTiBJvsTJgvf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