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从《隋志》开其源到《四库总目》总其成

家训体著作在史志和目录学著作中的著录,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隋志》将家训体著作归于“子·儒者类”和“集·总集类”两类,前一种归类基本奠定了此后对于家训体著作的著录归类的认识,被绝大多数史志和目录学著作所承袭沿用(只有极少数例外),成为主流的认识和做法。《隋书》卷三四《经籍志三》“子·儒者类”著录有《诸葛武侯集诫》二卷、《众贤诫》十三卷、《女篇》一卷、《女鉴》一卷、《妇人训诫集》十一卷、《娣姒训 》一卷、《曹大家女诫》一卷。 但《隋志》对于家训类著作的著录重出,把上述已在“子·儒者类”著录的家训类著作,重在卷三五《经籍志四》“集·总集类”著录:“《众贤诫集》十卷,《诸葛武侯诫》一卷、《女诫》一卷(曹大家撰)、《女鉴》一卷、《妇人训诫集》十一卷、《娣姒训》一卷(冯少胄撰)。”

《隋志》中将相同的著作、相同的文体著录两次,重复著录于“子·儒者类”和“集·总集类”,可见《隋志》对于家训体著作的文体辨析与归类的认识还不清晰,文体归类模棱两可。著录于“子·儒者类”,盖侧重在家训体著作的内容,重在义理的讲述和儒家思想的教化。著录于“集·总集类”,盖侧重在家训体著作的文学性及总杂的特点。后世的史志和目录学著作更多承袭《隋志》把家训体著作归于“子·儒者类”的做法。正是在这一点上,《隋志》具有开源立本、奠定此后家训体著作文体归类的意义。

《旧唐书·经籍志》(简称“《旧唐志》”)的著录直接承袭《隋志》而来,但有所变化,根据家训体著作撰者的人数不同分别著录于“丙部子录·儒家类”和“丁部集录·总集类”。《旧唐书》卷四七《经籍志下》“丙部子录·儒家类”著录:“《集诫》二卷,诸葛亮撰”,“《诫林》三卷,綦毋氏撰”,“《家训》七卷,颜之推撰”,“《女诫》一卷,曹大家撰”,“《内训》二十卷,辛德源、王邵等撰”。 在“丁部集录·总集类”著录:“《众贤诫集》十五卷,《杂诫箴》二十四卷”,“《妇人训诫集》十卷,徐湛之撰”,“《女训集》六卷”。 《旧唐志》只是根据家训体著作撰者的人数做了简单分类:一人所作,则归于“丙部子录·儒家类”;多人所做(或某人集合众作),则归于“丁部集录·总集类”。只是避免了《隋志》的著录重出的问题,其实对于家训体著作的性质和文体归类的认识仍不明晰。

《崇文总目》把家训体著作归于“小说类”的做法,在史志和目录学著作中首次出现。《崇文总目》卷三“小说类”著录:“《颜氏家训》七卷,颜之推撰”,“《开元御集戒子书》一卷,原释阙”,“《诫子拾遗》四卷,李恕撰”,“《先贤诫子书》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古今家诫》一卷,原释阙”,“《家诫》一卷,黄讷撰,原释阙”。 《崇文总目》把家训体著作归于“小说类”的认识和做法,在之后的史志和目录学著作中承袭者寥寥。

《新唐书·艺文志》(简称“《新唐志》”)把家训体著作归于三类著录:乙部史录·杂传记类、丙部子录·儒家类、丙部子录·小说家类。《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二》“乙部史录·杂传记类”著录“《王氏训诫》五卷” ,又在“乙部史录·杂传记类”专门著录“女训十七家,二十四部”,如“曹大家《女诫》一卷”,“辛德源、王劭等《内训》二十卷”,“徐湛之《妇人训解 集》十卷”“《女训集》六卷” 。卷五九《艺文志三》“丙部子录·儒家类”著录“綦毋氏《诫林》三卷”,“《颜氏家训》七卷,颜之推” 。卷五九《艺文志三》“丙部子录·小说家类”著录“李恕《诫子拾遗》四卷”,“《开元御集诫子书》一卷”

《新唐志》把家训体著作归于“丙部子录·儒家类”的做法,承袭《隋志》《旧唐志》而来,逐渐成为主流认识和主流做法。可能是因为《新唐志》的编纂者欧阳修也曾参编过《崇文总目》,因此《新唐志》把家训体著作归于“丙部子录·小说家类”的做法,和《崇文总目》一致。《新唐志》把家训体著作归于“乙部史录·杂传记类”的做法,在史志中首次出现,虽在之后的史志和目录学著作中有承袭者,但为数很少。

《通志》主要承袭《新唐志》,把家训体的著作归于“史类·传记”和“诸子类·儒术”。《通志》卷六五《艺文略第三》“史类·传记·列女”著录:“曹大家《女诫》一卷。《内训》二十卷,辛德原、王劭等撰。《妇人训诫集》十卷,徐湛之撰。《娣姒训》一卷,冯少胄撰。……《女诫》一卷,王抟妻杨氏撰。《女议》一卷。《续大家女训》十二章,薛蒙妻韦氏撰。” 《通志》卷六六《艺文略第四》“诸子类·儒术”著录:“诸葛武侯《集诫》二卷,《众贤诫》十三卷,綦毋氏《诫林》三卷,《颜氏家训》七卷。”“《诫子拾遗》四卷,唐李恕撰。《开元御集诫子书》一卷。狄仁杰《家范》一卷。卢公《家范》一卷。《家诫》一卷,伪吴黄讷撰。司马温公《家范》六卷。《先贤诫子书》二卷。”

宋代的私家书目《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都把家训体著作归于“子类·儒家类”,都是承袭之前的主流和主要的做法。《郡斋读书志》卷一〇“子类·儒家类”著录:“《家训》七卷,右北齐颜之推撰。”“《续家训》八卷,右皇朝董正功撰,续颜氏之书。” 《遂初堂书目》“儒家类”著录:“齐颜之推《家训》”,“司马温公《家范》,吕氏《童蒙训》……《女诫》”。

同样的家训体著作,在稍后的《直斋书录解题》中则归于“杂家类”,这种认识和做法在史志和目录学著作中也是首次出现。《直斋书录解题》卷一〇“杂家类”著录:“《女诫》一卷,汉曹世叔妻班昭撰。固之妹也。俗号‘《女孝经》’。” “《颜氏家训》七卷。北齐黄门侍郎琅邪颜之推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而其书崇尚释氏,故不列于儒家。” “《续颜氏家训》八卷,左朝请大夫李正公撰。皆用颜氏篇目而增广之。” 《直斋书录解题》中把家训体著作归于“杂家类”的认识和做法,也是首开其端,之后被多种史志和目录学著作所承袭沿用,成为仅次于归为“子·儒家”类的主流做法。此后,把家训体著作归于“子·儒家”和“子·杂家”两类成为最常见、最主要的做法,双流并下,不断延续。

《文献通考》承袭并综合《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的做法,按照二书原来的归类著录,因此在著录时引用“晁氏曰”“陈氏曰”,甚至将相同文体和内容的《续家训》,分别著录于“子部·儒家”类和“子部·杂家”类。《文献通考》卷二〇九《经籍考》“子部·儒家”类著录:“《家训》七卷。晁氏曰:‘北齐颜之推撰。之推,本梁人,所著凡二十篇。述立身治家之法,辩正时俗之谬,以训子孙。’陈氏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然其书颇崇尚释氏云。’”“《续家训》八卷。晁氏曰:‘皇朝董政公撰,续颜氏之书。’” 《文献通考》卷二一四《经籍考》“子部·杂家”类著录:“《女诫》一卷。陈氏曰:‘汉曹世叔妻班昭撰,固之妹也,俗号《女孝经》。’”“《石林家训》一卷。陈氏曰:‘叶梦得少蕴撰。’”“《续颜氏家训》八卷。陈氏曰:‘左朝请大夫李正公撰,皆用颜氏篇目而增广之。’”

《宋史·艺文志》(简称“《宋史志》”)的著录归类与《新唐志》《通志》的主要做法相类,把家训体的著作归于“史类·传记类”和“子类·儒家类”。《宋史》卷二〇三《艺文志》“史类·传记类”著录:“班昭《女戒》一卷”“李恕《诫子拾遗》四卷”, “董正功《续家训》八卷”“《古今家诫》二卷”。 《宋史》卷二〇五《艺文志》“子类·儒家类”著录:“《北山家训》一卷”, “《颜之推家训》七卷,狄仁杰《家范》一卷,《先贤诫子书》二卷,《开元御集诫子书》一卷,《古今家戒》四卷,黄讷《家戒》一卷,柳玢《诫子拾遗》十卷”。

《明史·艺文志》(简称“《明史志》”)把家训类著作视作童蒙之学,故归于小学类。《明史》卷九六《艺文志一》“经类·小学类”:“周宪王有燉《家训》一卷……郑绮《家范》二卷,王士觉《家则》一卷……周是修《家训》十二卷,杨荣《训子编》一卷……周思兼《家训》一卷,孙植《家训》一卷,吴性《宗约》一卷、《家训》一卷,杨继盛《家训》一卷,王祖嫡《家庭庸言》二卷,《女诫》一卷。” 可见《明史志》对于家训体著作性质的认识不清晰,对家训体著作的归类不恰当。

明清时期的文献目录和目录学著作中,《徐氏红雨楼书目》把家训类著作归于史部,系承袭《新唐志》《通志》《宋史志》而来。但明确以“家训”命名、立类,有一定的文体分类的意识。《徐氏红雨楼书目》“史部·家训”类著录:“《颜氏家训》七卷。《温公家范》十卷。《袁氏世范》二卷,宋袁采。《袁氏家训》一卷,袁灏。《赵氏家规》一卷,赵仲全。《铅山费氏家训》二卷,费元禄。”“《方氏家训》一卷,方定之。《建安朱氏家训》一卷,朱东光。” [1]

除《徐氏红雨楼书目》之外,明清时期其他的文献目录和目录学著作中基本上都把家训类著作著录于子部,如果再分类,或归于“儒家”类,或归于“杂家”类。家训类著作的著录逐渐趋同,由分散渐渐合流,大致趋向一部(子部)两类(儒家类、杂家类)的道路。

《读书敏求记》把家训类著作笼统归于子类,未再进行二次分类。卷三之上“子”类著录:“《颜氏家训》七卷。《续颜氏家训》七卷。”

此外,最常见的主流的做法,都是把家训类著作归于“子·儒家”类,有《绛云楼书目》《千顷堂书目》《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传是楼书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绛云楼书目》卷二“子·儒家类”著录:“《颜氏家训》七卷”,“《女孝经》十八章”。 《千顷堂书目》卷一一“子部·儒家类”著录:“宁献王权《家训》六卷,又宁国《仪范》七十四章,唐成王弥鍗《家教》,周宪王有燉《家训》一卷……吴性《宗约》一卷、又《家训》一卷,杨继盛《忠愍家训》一卷,周凯《家规》二卷,葛守礼《端肃公家训》……陆应阳《笏溪家训》一卷,费元禄《费氏家训》十卷,郭良翰《齐治要规》二卷,姚舜牧《家训警俗编》,《陆氏家训》。” 《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卷五“子部·儒家”类著录:“颜之推《家训》七卷,李正己《续颜氏家训》七卷。” 《传是楼书目》“子部·云字上格”“儒家”著录:“《女诫》,汉曹大家。”“子部·云字二格。”“儒家”著录:“《颜氏家训》二卷,北齐颜之推。”“子部·腾字四格”“儒家”著录:“《淳村家诫》二卷,清曹元芳。” 《续文献通考》卷一七三《经籍考》“子·儒家上”著录:“刘清之《诫子通录》八卷”,“明仁孝文皇后《内训》一卷”,卷一七四《经籍考》“子·儒家下”著录:“吴麟征《家诫要言》一卷”,“温璜《温氏母训》一卷”。 《续通志》卷一六〇《艺文略五》“诸子类·儒家·儒术”著录:“《戒子通录》八卷,宋刘清之撰。”“《家诫要言》一卷,明吴麟徵撰。”

比较常见的、仅次于归于“子·儒家”类的,是把家训类著作归于“子·杂家”类。《文渊阁书目》卷八“荒字号第一厨书目”“子杂”类著录:“曹大家《女诫》一部一册”,“《颜氏家训》一部三册,《颜氏家训》一部二册”,“《柳氏家训》一部一册”。

作为目录学著作的集大成者,《四库全书总目》(简称“《四库总目》”)汇合之前图书目录的著录,把家训体著作归于“子部·儒家”和“子部·杂家”两类。《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六“子部·儒家类存目二”著录“《家诫要言》一卷,明吴麟征撰” ,卷一一七“子部·杂家类一”著录“《颜氏家训》二卷,旧本题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 。《四库全书总目》的著录归类反映出对于家训体著作性质和文体分类带有总结性的认识,具有总束和定谳的作用和意义。

后《四库全书总目》时代,除了《鸣野山房书目》之外,其他的目录学著作基本承袭《四库全书总目》对于家训类著作性质的认识与归类做法,根据家训类著作的具体内容,分别归于子部的“儒家”类或“杂家”类。《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二一“子部·儒家类”著录:“《颜氏家训》七卷附考证,旧抄本”,“《续颜氏家训》残本三卷,宋刊本”。 《皕宋楼藏书志》卷五五“子部·杂家类一”著录:“《颜氏家训》七卷,附考证,旧抄本。”“《颜氏家训》七卷,明刊本,隋颜之推撰,张壁序。”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一六“子部四·杂家类”著录:“《颜氏家训》二卷,明刊本。《续颜氏家训》三卷,宋刊残本”

《八千卷楼书目》《清史稿·艺文志》(简称“《清史志》”)的做法与《四库全书总目》完全相同。把大多数的家训类著作归于“子部·儒家类”,把以《颜氏家训》为代表的内容较为博杂的家训类著作归于“子部·杂家类”。《八千卷楼书目》卷一〇“子部·儒家类”著录:“《放翁家训》一卷,宋陆游撰”,“杨忠愍公《谕子书》一卷、《家训》一卷,明杨继盛撰”,“《家诫要言》一卷,明吴麟徵撰”,“《温氏母训》一卷,明温璜述其母陆氏之训也”,“《傅氏家训》二卷,国朝傅超撰”。 卷一二“子部·杂家类”著录:“《颜氏家训》二卷,隋颜之推撰”。 卷一三“子部·杂家类”著录:“《家训笔录》一卷,宋赵鼎撰。……《石林家训》一卷,宋叶孟得撰。……《霜红龛家训》一卷,国朝傅山撰。……《傅氏家训》二卷,国朝傅超撰。……《父兄训》一卷,日本林子平撰。《敬义堂家训》一卷,《课子遗编》一卷,国朝纪大奎撰。” 《清史稿》卷一四七《艺文志三》“子部·儒家类”著录:“《孝友堂家规》一卷,《家训》一卷,孙奇逢撰。《奉常家训》一卷,王时敏撰。……《里堂家训》一卷,焦循撰。《双节堂庸训》六卷,汪辉祖撰。《敬义堂家训》一卷,纪大奎撰。……《家诫录》一卷,孟超然撰。” 同卷“子部·杂家类”著录:“《颜氏家训补注》七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赵曦明撰。”

《鸣野山房书目》上承《崇文总目》《新唐志》把家训类著作归于子部小说类的做法。《鸣野山房书目》卷三“子·稗乘家二·说丛”的“训戒家卷九”中著录有《颜氏家训》《褚氏遗书》《齐民要术》《探春历记》《登涉符箓》《三辅决录》《三国典略》《裴启语林》等著作 。《鸣野山房书目》把家训类著作与地理类、农学类著作目录编在一起,类目混杂不清,在后《四库全书总目》时代显得有点另类。

在《四库总目》之后,还有两种书目上承《读书敏求记》,把家训体著作笼统归于子部,不再二次分类。《烟屿楼读书志》卷一五“子下”著录:“《颜氏家训》。《颜氏家训》讥老庄为任纵之徒,而《北齐书》之推本传亦讥其多任纵,不修边幅。” 《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一八“子部九上”著录:“《颜氏家训》二卷,明刊校宋七卷本”,“《颜氏家训》二卷,明刊本”,“《颜氏家训》七卷,抱经堂校定本”。 卷一九“子部九下”著录:“《家训》笔录一卷,精钞本。” 因为《烟屿楼读书志》《善本书室藏书志》全书本身的体例,都只有子部大类,不再二次分类,因此该做法另当别论,不在《四库总目》的影响之列。

古代的史志和目录学著作对于家训体著作的著录,《隋志》开其源、立其本,《四库全书总目》合其流、总其成。由起初《隋志》的二部(子、集)两类(子·儒者类、集·总集类)演变分散在四部(经史子集)七类(经·小学类、史·传记类、史·家训类、子·儒家类、子·杂家类、子·小说家类、集·总集类),再渐渐趋同合流,到《四库全书总目》总束为一部(子部)两类(子·儒家类、子·杂家类)。对家训类著作性质和文体归类的认识越来越明晰,对家训体著作的归类渐趋统一。

注: 作者简介: 刘军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体学、中国古代文学。

[1] :《徐氏红雨楼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278页。 6wIDFATqKNaQuZuWpQA5kDaZ0V+fUHcFoX1rcJml3XEc5c0tcqPRb8ZsiZ43WxP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