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早期动画制作技术

视觉暂留

现代动画的起源可追溯至1824年彼得·罗杰为英国皇家学会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为《论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这一理论提到眼睛看到一幅图画之后形成的视觉画面短时间内不会消失,这就意味着如果图像连续快速地从眼前闪过,那么人脑便会认为这是一幅连续的图画。如果这些图像之间略有区别且带有顺序性,那么这些图像就会变成一幅运动的图画。这一发现直接推动了电影、电视及动画的产生。

早期光学玩具和设备的发明

受视觉暂留理论的启发,人们发明了各种光学玩具和设备。1825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尔顿·帕里斯发明了留影盘(Thaumatrope):通过绳子转动一张盘,使得盘两面的图像在旋转中重叠到一起,也有人称之为幻盘。随后比利时的约瑟夫·普拉图和英国的威廉·荷纳分别于1831年和1834年发明了“幻透镜”(Phenakistoscope)和“魔鬼轮”(Daedalum),都是通过转盘或转筒来获得一系列的连贯动画效果。这些发明都是通过细槽来观看图像,保证人眼每次只能看到一张图,避免太多图像出现导致模糊化。荷纳将自己的发明命名为魔鬼轮,这个可怕的名字很可能是这一玩具销路不佳的重要原因。直到19世纪60年代,美国开发商威廉·F.林肯(William F. Lincoln)买下其专利并将其重新命名为“生命轮”(Zoetrope,也称“西洋镜”),这一玩具才在美国和英国热卖。1877年,法国人夏尔·埃米尔·雷诺发明了活动视镜(Praxinoscope),通过在观筒中间镶嵌镜子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雷诺随后将影戏机改造成为早期的放映机。这一发明起初在巴黎大受欢迎,直到1990年观众们都厌倦了他原始的手绘动画,纷纷投向卢米埃尔兄弟的实景电影。雷诺一气之下砸毁了自己的机器,并于数年后在贫苦中死去。

早期电影投影仪

英国摄影师爱德沃德·迈布里奇拍摄的一系列精彩的人物与动物运动照片至今仍收录在各类工具书中,供动画师和艺术家们参考使用。他最出名的一幅作品始于一个小试验。1872年,前加州州长里兰德·斯坦福邀请迈布里奇对热议的“悬空载运”(Unsupported transit)理论进行证明,该理论认为马在飞奔的过程中,某一时间四蹄会全部悬空。这一理论与“任何时间至少有一只蹄必须着地”的传统观念相悖。1877年,迈布里奇通过拍摄斯坦福的赛马,拍摄到了一张四蹄腾空的照片。1878年,在斯坦福的鼓励下,他把24台相机沿赛马道排放,结合马的奔跑速度,正好1秒跑完24台相机,并在相机快门上安装了拉发线,当赛马跑过时便会触发快门。他还邀请媒体来共同见证这一试验。最终拍摄到了一连串清晰的照片,并且证明了在四只蹄子聚拢时,有极为短暂的腾空瞬间。迈布里奇的一生都致力于这类动态照片的拍摄。他用镜头捕捉赛马、飞鸟以及任何可以走动的动物。动物都拍完了之后,他又转向拍摄人物的各种动态图。1879年,他发明了早期的电影投影仪,将其命名为“动物实验镜”(Zoopraxiscope)。这是西洋镜的一个变种,用在公众场合放映运动图像。它将连续图像绘制在一块透明玻璃圆盘上,随着玻璃的旋转,将影像投射出去,这样影像便仿佛运动起来。1882年,他发明了一种固定底片的连续摄影机,这种动态摄影设备能以每秒12张的速度进行拍摄。迈布里奇的多位摄像技术如今被改造成所谓的“子弹时间”,并被广泛应用在《黑客帝国》等电影中。法国鬼才动画师兼导演米歇尔·冈瑞以使用该技术闻名。他早期拍摄的音乐录影带也用到了一套相连的摄像机设备,只不过这些摄像机是围绕拍摄对象以弧线排开,所有的摄像机是同时进行拍摄的,并没有时间间隔。当图像被快速播放时,我们看到的是和动画完全相反的效果,即摄像机仿佛在静止的时间里围绕拍摄对象旋转。

艾提安·朱尔斯·马莱(Etienne Jules Marey)是一名法国科学家,后来也成为一名动态摄影师。他在1873年撰写的《动物机理》( La Machine Animale )一书中提出“悬空载运”理论,即马在奔跑过程中四只蹄子会全部悬空。

活动视镜

夏尔·埃米尔·雷诺年轻时在摄影师门下当过学徒,这让他对视觉科学有一定的技术性了解。雷诺的母亲曾经师从画家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雷诺也因此从小受到母亲的艺术熏陶。扎实的技术功底和艺术造诣往往是造就一个好的动画师的必要条件,雷诺恰好集二者于一身。1877年,雷诺在西洋镜的基础上设计了活动视镜(Praxinoscope)并申请了专利。该设计将若干镜片镶在西洋镜的转轮中央,转轮旋转时,以一定角度固定的镜子能把连续的图画反射出来,形成动态影像。人们从此不必再费劲从窥视孔里观看图像。雷诺把这项发明投入生产,当成儿童玩具销售,并获得巨大成功。在进一步对这个机械进行改造时,他的想法是能改造成一台投影装置,从而把动态影像投射到屏幕上。1888年,雷诺在一小批应邀前来的观众面前展示了他的活动视镜影戏机(Theatre Optique),并放映了一部名为《可口的啤酒》的原始电影。雷诺把图画手绘在打孔的胶带上,并通过两个转轮带动胶带旋转——这种工作原理被后来的电影放映机沿用至今。与此同时,另外一部投影仪播放静态的画面,为投射的动画充当背景。这个装置必须手动操作,其运作的复杂程度令许多潜在的买家望而却步。1892年,巴黎蜡像馆和雷诺签订合约,要求雷诺每天都在蜡像馆放映电影,定期制作新片,另外交出装置的专利权。1895年的巴黎,卢米埃尔兄弟开始他们早期的电影放映。这些电影的出现宣告了雷诺的影戏机的死刑。1900年,雷诺停止影片放映,情绪低落的他砸毁了自己的发明,把精心绘制的胶片全丢进了塞纳河。

活动电影放映机

活动电影放映机(Kinetoscope)这个概念最早于1888年由托马斯·爱迪生提出,后来由他的员工威廉·肯尼迪·迪克森在1889年至1892年之间进行开发研究。活动电影放映机并非投影装置,它是一个大箱子,观众必须通过一个窥孔观看里面的影像。箱中旋转的胶片从一束闪烁的强光前经过,使每张图片经过时都仿佛凝固了一般。1894年,爱迪生带着10台活动电影放映机在纽约举办了首次商演,但他却并不是最早放映电影的人。法国人让·艾米·勒罗伊于同年在纽约用它制作的“神奇放映机”放映了电影,时间上比爱迪生还要略早一点。和所有的电影先驱一样,爱迪生受到了其他早期发明的影响。1888年,爱德沃德·迈布里奇在新泽西奥兰治的爱迪生总部附近举办讲座时,爱迪生很可能就见过他的动物实验镜了。之后爱迪生约见迈布里奇,聪明的迈布里奇主动提出和爱迪生合作,建议把他的动物实验镜和爱迪生的留声机加以改造,开发能同时生成声音和图像的设备。那次会面并没有任何结果。但同年,爱迪生预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声称自己将开发一种能同时提供视听体验的设备。之后他搁置了声音部分的研究,转而全身心地投入无声影像的开发。1889年为了参加巴黎世界博览会,爱迪生前往法国并在那里待了两个月。世博会上爱迪生看到了夏尔·埃米尔·雷诺的活动视镜和穿孔胶带,以及德国发明家奥托·安许茨的电动快速视镜,这个盘状的投影装置和迈布里奇的发明很像,但它靠的是短暂的闪光来“凝固”放映的图像。在法国期间,爱迪生还拜访了艾提安·朱尔斯·马莱,并参观了他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架电影摄影机。这些发明中的许多元素都被爱迪生信手拈来,写进了他1891年申请的活动电影放映机专利中。爱迪生后来还把这些技术应用到了他发明的有声活动电影机里。爱迪生真正的功劳在于把这一系列发明(包括乔治·伊斯曼发明的底片)进行重组、完善、开发利用,直至它们变成极具商业价值的一个整体。正是爱迪生的发明带来了电影和电影产业的发展。

静帧动画

乔治·梅里爱(Georges Melies)曾是一名受欢迎的魔术师,经营着巴黎的罗伯乌丁剧院。1895年梅里爱观看完卢米埃尔兄弟在他的剧院附近放映活动电影后,便立刻办起了自己的电影秀场。卢米埃尔兄弟不愿意把设备卖给竞争对手,梅里爱只好自己订做器材,并在其他人的设计上对设备加以改进。经历摄影机故障卡壳的梅里爱偶然发现了静帧动画的基本拍摄原理,即在下一帧拍摄前先停掉摄影机,然后移动或者调换拍摄对象。他在自己许多的“魔术片”中都使用到这一手法,并从此引领科幻片、奇幻片、恐怖片等类型片的发展。1899年,梅里爱制作的7分钟电影《灰姑娘》已经使用了“多幕剧”的手法讲述完整的故事,这也是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叙事电影。

静帧动画又叫定格动画或黏土动画。这种动画对模型的动作进行逐帧拍摄,属于历史最悠久,也是最简单的动画。这种动画在过去被广泛应用于怪物场景的拍摄,并与真人表演相结合。在蒂姆·伯顿和尼克·帕克等动画人和导演的努力下,静帧动画至今仍大受欢迎。

1895年很特别。在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开始放映电影;在伦敦,罗伯特·W.保罗和搭档伯特·艾克斯完成了他们的35 mm电影摄影机;在柏林,斯科拉达诺斯基兄弟开始用他们自制的电影放映机放映电影。1888年,夏尔·埃米尔·雷诺用手绘胶带播放电影,但真正发现静帧动画原理的恐怕是美国人阿尔弗雷德·克拉克,此人是托马斯·爱迪生的员工,他在为爱迪生拍摄《苏格兰女王行刑实录》时,在行刑的一瞬间停掉了摄影机,然后把女演员换成了一个人偶,这大概是历史上第一个特效镜头。法国人乔治·梅里爱也偶然发现了“静帧特效”,并成为大规模使用这类特效的第一人;但史上第一段动画却是出自伯特·艾克斯的助手英国人亚瑟·墨尔本·库伯之手,他1899年拍摄的电影《火柴小人募捐》中首次出现了静帧动画角色。19世纪末动画史开始和电影史分道扬镳。

彩色制片法

马丁·松顿:1912年的《玩偶国》(又称《玩偶的车祸》)是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该片结合了静帧动画与真人表演,使用了乔治·阿尔伯特·史密斯发明的彩色制片法(史密斯还和亚瑟·墨尔本·库伯一起发明了电影特写镜头)。尽管之前就有人通过各种方法在胶片上进行人工着色或染色制作彩色动画,但彩色制片法却是第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彩色片技术。这道工序很复杂:摄像机中的滤镜装置通过不同的彩色滤镜对交错的黑白胶片进行曝光,然后用一个特制的投影仪通过滤镜投射交错的胶片来反转这个过程。这种特制的投影仪被安装在英国和美国的影院,但由于价格昂贵,质量欠佳,这套设备很快就被淘汰。《玩偶国》也因此在1916年又被重置成黑白版。

赛璐璐

约翰·兰道夫·布雷从报纸漫画家转行进入动画界。1913年,《艺术家之梦》中首度尝试用印刷背景代替手绘背景。他的一项专利提出将背景印刷在半透明的纸上,由此在当时的黑白胶片上制造出灰暗效果。正是这项专利首次提出了赛璐璐胶片——后来简称赛璐璐的概念。1915年,布雷又申请了一项专利,将印有背景图案的赛璐璐胶片和角色画层叠在一起。后来制作了众人眼中的第一部彩色动画《托马斯猫登场》。约翰·兰道夫·布雷是推动动画产业发展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改进了温瑟·马凯等艺术家的技术,还探索出节省劳力、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方法。为了提高效率,他首先提出在动画部门进行劳动分工。为了保证工作室的多产,他还在一战期间为美国政府拍摄宣传影片,这也是政府公益片的雏形。他还以子公司杰姆·汉迪影业的名义为汽车厂商拍摄企业宣传片。这样的商业活动巩固了全球动画产业,并使其在困难时期保持生机。一战之前,布雷拥有全美国最大的工作室,许多知名动画师和制作人都是从这里起步的。

图1-2-1 赛璐璐摄影台

赛璐璐动画(Celluloid Animation,又称2D动画或纸绘动画)是最常见的传统动画形式。赛璐璐动画的工序一般是动画师先在灯箱上作画,以便清楚地透视多张重叠画纸上的线条,然后根据前面一幅画的动作进行改动。这些画会被转到透明的赛璐璐胶片上进行手工上色,然后把画层叠在背景上逐帧进行拍摄。赛璐璐的出现使背景图可以重复使用,而不需要动画师一帧一帧重新绘制。

1915年,埃尔·霍德发明了赛璐璐技术,并把它发展成为全球动画标准制作工序,霍德在专利中这样描述:在画纸上绘制背景的同时,把动画角色描到赛璐璐片或不同的覆盖层上,以保证所有的静态画面都在独立的图层。

定位尺

1914年,加拿大人拉奥·巴尔和同事比尔·诺兰一起在纽约布朗克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动画广告工作室。1914年,巴尔设计出了定位尺。定位装置在画稿的顶层和底层都打孔,然后通过固定在画板上的尺进行定位,保证拍摄时胶片的准确性。这样一来画稿便可以像手翻书那样前后翻看,方便动画师改善动作场景。

“切割”技术

巴尔还发明了“切割”技术,即通过“切割”把静止的背景与活动的前景切分开来,使得在拍摄过程中角色画稿保持在连续动态图层上,而背景则始终保持静止。

背景摇拍

诺兰开发称之为“背景摇拍”的技术,即通过摄影机一帧一帧地拍摄背景画,使画面看上去好像摄像机在一条很长的路上跟拍动画角色。

转描机

1915年,麦克斯·弗莱雪提出一个创意:制作一台可以通过捕捉人类动作制作动画的机器。他为这个称为“转描机”的东西申请了专利。转描机能把影片逐帧投影到透光台上,艺术家便可把人物的每个分解动作临摹出来。麦克斯的哥哥乔是个机械狂,在乔的帮助下,麦克斯完成了转描机的制作。麦克斯拍摄了“墨水小人”系列。观众可以看见弗莱雪的一只手在画画,与此同时小丑可可从墨水瓶中跳出来,开始和动画师以及周围的真实世界互动。

转描是一种特殊的动画工序,动画师通过把实拍片中的真人动作临摹下来,使动画动作看上去更加逼真、流畅。动作捕捉或者表演捕捉是转描技术的3D形式,它在表演者身上安装传感器,然后通过电脑记录下表演者的动作,再把这些捕捉到的动作应用到CG角色上。这种技术同样也能制造活灵活现的动作,还能把任何微妙的动作表演细节都迅速便捷地转换到CG角色身上。

定格动画

拉迪斯洛夫·斯塔列维奇1882年生于莫斯科,父母均为波兰人。其作品对当代的定格动画师仍有深远影响。斯塔列维奇起初是一名敬业的昆虫学家,他之所以会拍摄第一部定格影片纯粹出于科学的目的。当年斯塔列维奇在为博物馆制作教学影片时遇到了麻烦,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拍摄鹿角甲虫的夜间搏斗,因为甲虫一照到光便会停止搏斗、僵直,然后进入睡眠状态。在观看过埃米尔·科尔的《活动火柴》(1908)之后斯塔列维奇决定利用昆虫标本拍摄定格动画来重现甲虫的搏斗。岂料这部《鹿角甲虫之战》(1910)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改变了整个动画史。斯塔列维奇拍摄时毫无经验,但这部影片可算是定格动画中一部制作精良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时隔数月,斯塔列维奇又拍摄了另一部动画《美丽的柳卡尼达》(1910),他在本片中不顾现实,对昆虫进行拟人化处理。之后的几年里,斯塔列维奇又拍摄了多部动画及真人影片,并开发出多种技术与特效,他也因此成为早期电影界的重要人物。

思考题:

动画的出现和哪些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你能否说出早期动画和现在的动画从制作上来说有哪些异同? 7LRa0N7B6iLWHTXmChNsZ2kVdmfie9IGnP4siubeiGIxHrtn/SXpTdtatzvQZXwi



第三节
定格动画

定格动画(Stop-Motion Animation)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从而产生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奇异角色的动画类型。定格动画一般都是由黏土偶、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来演出的。这种动画形式的历史和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动画历史一样长,甚至可能更古老。

1907年,在美国维太格拉夫公司的纽约制片场,一位无名技师发明了用摄影机一格一格地拍摄场景的“逐格拍摄法”。这种奇妙的方法很快在一些早期影片中大出风头。如1907年的《闹鬼的旅馆》,一把小刀在自动切香肠,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同年的《奇妙的自来水笔》中,一支自来水笔在自动书写。当时的欧洲人还不了解这种动画拍摄技术,他们在惊奇之余称之为“美国活动法”。法国高蒙公司的爱米尔·科尔发现了这个秘诀以后拍摄了很多动画片。其中《小浮士德》是一部首先使用能够活动关节的木偶角色逐格拍摄的木偶片,堪称定格动画的早期杰作。之后,俄罗斯的斯达列维奇于1912年侨居巴黎时也拍摄了木偶片,主角多为童话寓言中的动物,如《青蛙的皇帝梦》《家鼠与田鼠》《黄莺》《蝴蝶女王》等,逐步完善了木偶片的技术。

捷克动画家们在官方支持下从1945年开始于布拉格和哥特瓦尔德两地形成了两个动画片学派。其中“毛线绒兄弟”动画片厂的核心人物是画家和雕刻家吉里·透恩卡,他后来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定格动画大师。他们制作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木偶片,如《弹簧玩具》《礼物》。在捷克,木偶戏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娱乐形式,曾亲自表演过木偶的透恩卡专门拍摄木偶动画片。1948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大奖的《捷克年》描绘了捷克的民间生活和传统节日中的狂欢,所用的木偶虽然没有表情且动作僵硬,但色彩和照明及非常出色的布景弥补了这一缺陷。两部巴洛克风格的长片《皇帝的夜莺》和《巴亚雅王子》分别取材自安徒生童话和中世纪传奇,虽然形式精美但剧情拖沓。然后,完全忠实于约塞夫·拉达的著名插图造型的《好兵帅克》也被搬上了银幕。这部极端忠实于原著的动画片充斥着捷克式的幽默和方言俚语,外国观众和现代欣赏者仍然不易接受。

定格动画真正在大银幕上大放异彩始于电影《金刚》。特技先驱威尔斯·奥布莱恩在这部真人和模型人物合成的片子里充分发挥了他天才的想象力。当巨大的金刚在浓雾弥漫的山谷里和巨蛇与翼龙搏斗时,观众们仿佛真的面对了那些史前巨兽,而金刚在帝国大厦顶端抓住玩具般小飞机的场面已经成了20世纪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镜头。1907-1950年间,奥布莱恩拍摄了一系列怪兽电影,自此开创了幻想片中使用定格动画巨兽的风尚。

20世纪80年代末,电脑动画开始主宰电影特技以前,定格动画是制造演员无法扮演的幻想型角色的唯一手段。之后,由于电脑动画技术日益完善,非常接近真实生物的电脑角色渐渐取代了定格动画在特摄电影中的地位,例如导演斯皮尔伯格曾经试图用仿真定格模型拍摄《侏罗纪公园》,但定格动画师们无法制作出动作完全真实的恐龙,最后还是采用了令该片大出风头的电脑技术。可以说定格动画的黄金时代自此划上了一个句号。定格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会受到一些导演的青睐,其中有以拍摄哥特式幻想题材出名的鬼才蒂姆·伯顿。

蒂姆·伯顿

蒂姆·伯顿(Tim Burton),1958年8月25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本克,美国导演、编剧、制片人。1979年执导动画短片 Doctor of Doom 。1982年执导卡通短片《文森特》。1988年执导恐怖喜剧电影《甲壳虫汁》,这是他首次采用定格动画技术和蓝幕技术。2005年执导由约翰尼·德普、弗莱迪·海默合作主演的奇幻冒险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同年执导动画喜剧电影《僵尸新娘》。2012年由其执导的动画喜剧电影《科学怪狗》在北美上映。2019年,执导迪士尼真人动画电影《小飞象》。

图1-3-1 蒂姆·伯顿手绘角色设计稿

图1-3-2 蒂姆·伯顿

蒂姆·伯顿成长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本克郊外一个普通却怪异的家庭。幼年时,他的房间被父母钉上了很多木板,只剩下两条细缝让他看外面的世界。而且,他从小没有朋友,学习成绩也不好,不务正业,但是偏偏喜欢画画和看电影。蒂姆·伯顿在南加州艺术学院角色动画专业读书时,就完成了与众不同的动画短片《芹菜怪物的茎》,这部作品中有细长脚的怪物,充满了诡异的想象。用他的同班同学约翰·拉赛特的话说,20世纪70年代末,那是斯皮尔伯格、科波拉崛起的时代,而动画还被认为是只能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当时,南加州艺术学院角色动画专业的学生有这样的理想:成为动画界的斯皮尔伯格或科波拉。艺术强调独特性,蒂姆·伯顿的《芹菜怪物的茎》得到了迪士尼公司的赏识。从南加州艺术学院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进入迪士尼公司。在参与《狐狸与猎狗》的制作时,蒂姆·伯顿的画风无法和传统迪士尼经典动画的甜美画风融合。经过协调之后,迪士尼公司给予这位人才更大的自由——一个导演动画短片的机会。《文森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在短短的5分钟内,一个阴郁、敏感、大脑中充斥着光怪陆离幻想的男孩呈现在观众面前。这部短片是蒂姆·伯顿的自白。然而,由于影片的黑暗风格,以及大量的不适宜儿童观看的黑色想象,迪士尼公司决定将其封存。在蒂姆·伯顿成名后,《文森特》又被解禁,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在成功执导了低成本电影《甲壳虫汁》后,蒂姆·伯顿的影片风格得到了市场承认。拥有观众和票房便意味着拥有更大的自由,因此,蒂姆·伯顿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在银幕上展示自己头脑中与众不同的想象了。《圣诞夜惊魂》基于蒂姆·伯顿的故事和人物设定,虽然导演是亨利·塞利克,但整部影片依旧弥漫着蒂姆·伯顿式的哥特风格。

《圣诞夜惊魂》

1993年的《圣诞夜惊魂》由试金石电影公司出品,该片全由陶土模型拍摄而成,道具制作工程极其浩大,幕后共制作了多达227个偶型,其中包括吸血鬼、狼人、鬼魂、怪兽、木乃伊、畸形人等很多在偶型动画界并不常见的偶人形象。而在模型方面,为了配合剧中人物的各种动作、表情,各式各样的模型有上千个,光是主角杰克就有400多个模型头。该片拍摄采用了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定态拍摄的方法,连续播放宛如活动一般,因此也被视为“动画”的一种。但是这种动画拍摄非常耗时,五秒钟的画面往往要花去三个工作日才能完成。模型制作工序复杂,观众可以在影片中辨认出布景和人物造型细微的纹理,配合不同方位的灯光的投射,角色的一根根毛发清晰可见。《圣诞夜惊魂》是第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定格动画电影,虽然蒂姆·波顿在《圣诞夜惊魂》中挂的仅仅是编剧和制片人的头衔,但电影中浓郁的黑色幽默和哥特风格,处处可见童心未泯的波顿典型的个人风格。这一切提醒着观众,导演亨利·塞利克干得最妙的就是奉献了一部蒂姆·波顿式的作品。这部影片的成功象征着定格动画不再是一种特技手段,已名正言顺地登上了自己真正的表演舞台。本片获安妮奖最佳个人成就奖之动画片优秀艺术成就奖和创意监督奖。

图1-3-3 《圣诞夜惊魂》

《僵尸新娘》

2005年的《僵尸新娘》是第一部数字定格动画电影,由蒂姆·伯顿、麦克·约翰森导演,故事的背景来自东欧,当时激进的反犹太教人士通常是在犹太教人士结婚队伍中下手,杀死能为犹太教传宗接代的新娘,不少新娘就此身穿礼服埋葬于路旁,死得不明不白。

图1-3-4 《僵尸新娘》

图1-3-5 僵尸新娘制作花絮

每个角色安置完骨骼后,都需要穿着不同的服装摆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有些角色可能还需要在不同的场景中更换不同的版本。此外,动画师与模型师还需要配合将很多主要模型的眼睛、嘴巴、耳朵和手进行分部模型,即在不同的场合和情况下,让模型快速做出不同的表情。尤其是嘴巴,为了配合其多种表情的展示和不同语言的表达,几乎每个模型都会有好几个版本。《僵尸新娘》影片共有30个角色,却制作出300多个模型,光僵尸新娘一个角色就有14个不同的木偶,维克多有12个。以往的动画电影中,角色大多数使用摆拍方式,逐帧拍摄,角色的各部位需要手动调整移动拍摄。这样的方法操作很困难,模型也容易损坏。在《僵尸新娘》中,木偶角色的制作达到了新的高度。本来制作者们想延续《圣诞节惊魂夜》中木偶动画的制作技术,但因为影片的角色头部偏大,并不适合原来的方法,所以采用了新的方式:模型面部内部使用机械脸。机械脸的制作更为复杂,角色的面部由一个单独的塑料托支撑,在塑料托的各个关键部位,比如脸上笑的部位,皱眉的部位、头部等,镶嵌了小型齿轮零件。在角色的下颌部有三个伸长的触手,每个触手上有一个锁定的控制点,通过每个点来调整下巴的旋转。每个角色头部都有很多细小的零件,感觉就像是一只精致的瑞士表内部。再在硬托上使用软树脂和泡沫塑料等柔软物质构成角色的皮肤。在面部的各个活动部位安装了小型的齿轮,这样角色的面部可以在最大范围内进行活动,制作动画表达更多的内容。面部细节动作变化更加微妙,动画师们也方便操作角色动作。影片中运用CG技术完成了部分角色,如乌鸦、蜘蛛、蝴蝶和新娘透明的面纱。这些CG角色和手工木偶角色通过后期合成在同一个场景中表演,丝毫不减影片定格动画的特色。由于很多时候一整天的工作,只能完成银幕上一两秒钟的镜头,因此《僵尸新娘》花了蒂姆·波顿整整十年才全部完工。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2005年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改编自1964年罗尔德·达尔的同名小说。由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蒂姆·伯顿执导,为了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原著笔下的奇幻工厂,制片方并没有过多依赖蓝屏或绿屏技术,而是尽可能地搭建布景,并且大多都是360度布景,演员便能完全融入环境之中。摄制组动用了英国松林制片厂的7个摄影棚和很多外景地,其中包括著名的007摄影棚。布景在搭建的同时,也在外景地、电脑和微缩模型中得以应用。

图1-3-6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为打造壮观的巧克力河,剧组需要的液体巧克力超过20万加仑,其中32 000加仑用于瀑布,17万加仑用于长180英尺、宽25至40英尺、深近3英尺的河流。片中的假巧克力由水和食物纤维混合而成,由于肉眼的直观颜色与胶片中的有所区别,波顿经过一番测试才选定颜色。在准备期间,当地实验室每天都要抽样化验,以保证演职人员工作和食用的安全。蒂姆·波顿希望在影片中使用活生生、训练有素的小松鼠来挑选坚果原料。在影片拍摄前,训练100只小松鼠是无法想象的。最终画面中的小精灵是由CG和40只真实的松鼠合成的。为了训练这些松鼠,共耗费了19周时间。波顿力求尽可能地捕捉真实松鼠的动作,但有些拟人动作是动物无法完成的,于是必须借用CG技术。而在所有CG图像中,最复杂的莫过于对松鼠的特写,因为特效部门必须让500万根毛发真实生动,毛发的长度、颜色、生长的方向和运动中的差别全都要一丝不苟地呈现出来。另外在画面的背景中,特效部门还使用了12只电动松鼠,它们的动作由技师来遥控完成。

《爱丽丝梦游仙境》

2010年的3D动画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由蒂姆·波顿执导,影片的剧本由曾经为迪士尼公司创作过《美女与野兽》和《狮子王》的故事的编剧琳达·伍尔沃顿(Linda Woolverton)改编而成,其灵感来源综合了英国童话大师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斯漫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影片讲述了发生在爱丽丝上次梦游仙境的13年后的故事,已经19岁的爱丽丝去庄园参加一个聚会,这一次爱丽丝选择了逃跑,她跟着一只白兔钻进了一个洞,再次来到“仙境”。

图1-3-7 《爱丽丝梦游仙境》

图1-3-8 《爱丽丝梦游仙境》

《爱丽丝梦游仙境》满足了观众的奇幻心理,里面的每一个动物都特别可爱,而且会说话逗乐。观众们看得过瘾,但是演员们演得却很辛苦,因为是无实物表演,通常都要靠想象,有时也会借助道具。影片于2008年12月完成主要拍摄,仅花费了40天时间,随后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将CG动画与真人动作结合,并且再转换成3D画面。《爱丽丝梦游仙境》运用全新的IMAX DMR技术进行制作,公映IMAX 3D、普通3D、普通2D三个版本。这也是继《阿凡达》之后第二部采用这种级别的规格发行的电影。影片中只有很少的仙境场景是真实的,其他都是特效制作。片中“疯帽子”的眼睛比约翰尼·德普的眼睛大了10%到15%。创作团队动用了一个4000线分辨率的4K Hi-Def摄像机来拍摄海伦娜·伯翰·卡特扮演的“红皇后”,保证她的头放大到两倍仍能保持身体完整。《爱丽丝梦游仙境》这个系列,最大的卖点一直都是夸张的艺术设计和华丽的视觉特效。第一部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艺术指导奖。

2016年续集《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的视觉效果大幅度升级。依然是3D效果,服装与人物设计在沿袭蒂姆·波顿前作风格的基础上,细节上更加丰富。本片使用了四艘历史性船只作为拍摄道具,在为期2个月的拍摄过程中使用实时摄像机跟踪解决系统SolidTrack作为拍摄场景的实时预览系统,可以更好地控制视觉特效和时间尺度,最大限度地确保电影或电视节目从预览到最终拍摄完成时的高效传送,与传统的拍摄方法相比可以节省大约30%的时间。

《科学怪狗》

2012年的《科学怪狗》( Franken Weenie )是由迪士尼影业发行,蒂姆·波顿执导的影史首部IMAX 3D黑白定格动画长片,改编自蒂姆·波顿1984年执导的同名短片,同时也是对1931年根据玛丽·雪莱同名小说改编的经典影片《科学怪人》进行全新演绎的致敬之作。整个故事都是以他最喜欢且最擅长的风格诡异的定格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并且采用的是黑白框架,再用3D技术进行渲染。影片在拍摄过程中,一共制作了200多个玩偶,每个人物大致有40-45个关节,小狗火花的全身大致由300个部分组成。《科学怪狗》于2010年在伦敦开拍,剧组为了这部影片建造了巨大的工作间,在这个工作间里,他们创造了一个家庭阁楼、一片墓地和一所高中校园的内景。在安排好工作项目并分配好人员之后,整个摄影棚被分成了30个独立的区域,分块拍摄影片的情节和镜头。在制作人物的时候,波顿使用的是和拍摄《僵尸新娘》一样的方法,先用不锈钢做骨架,然后再在骨架外面用硅胶制作身体,最后用布料和毛发覆盖。拍摄出来的静态图片被导入电脑之后,再用CG的方式进行处理,才能得到一帧图像。因为很多人物的关节非常细小,所以市面上没有现成的螺栓和螺母可以购买,剧组专门请来了一位瑞士的钟表师,让他用自己的工具和技术手工制作螺栓和螺母。

图1-3-9 《科学怪狗》

波顿说:“我爱定格动画,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制作周期还是比较漫长和耗费精力的,算是一种特别纯净但稀有的电影手段,即使发展到今时今日,很多技术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能做的也比过去多得多,可是仍然需要时间方面的支持与等待……我能看到这里面蕴含的是多么美好的东西,亲手制造、触碰和感受这些玩偶,然后移动它们,感觉就好像是在变魔术一样,赋予了它们难以置信的活力与生命力。我衷心地期盼每个人都能经历到这一刻,因为我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解释这一切——如果你能真正摸到它们,看到这些错综复杂的运动轨迹,那么你就能看到这种艺术形式到底为什么如此地吸引人了。”

《小飞象》

2019年的《小飞象》( Dumbo )由蒂姆·波顿执导,影片根据1941年经典动画片改编而来,效仿《奇幻森林》采用真人+CGI的手法拍摄。导演蒂姆·波顿和他的创作团队希望向原版动画中的极具表现主义特色的简洁画风致敬。他们从黑色电影中借鉴了精简的布景和布光方法,力求达成现实和表现主义之间的平衡。

影片的特效团队由1200多名艺术家和制作人员组成,在两年半的时间内,为影片《小飞象》制作了1150个特效镜头。由于MPC工作室参与制作的场景和工作内容很多,布景工作差异非常大,从蓝屏布景到与角色动画相关的监督镜头布景应有尽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运动基座镜头的拍摄,动画师们制作了驱动动画基座的动画循环内容。这样演员们可以骑在运动基座上拍摄,然后将这些镜头与正在飞行的CG飞象相结合。导演设想大象在视觉上有吸引力,且看起来很健康。这就意味着它们看起来不能太脏、有皱纹或者多毛,而且要有迷人的体型。艺术家们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才研究出理想的外观,使用了数量庞大的参考材质。MPC工作室制作的另一个标志性的角色是小飞象的母亲,艺术家们利用成年亚洲象作为参考,研究线上视频,在多家动物园拍摄,以更详细地研究这些动物。最后该团队创作了一只带有复杂纹理和褶皱细节的逼真大象。

图1-3-10 《小飞象》

PC工作室的研发团队为这个项目开发了一个高级关键技术:创建一个分辨率皮肤模拟装置,艺术家们可以在大象身上详细模拟单个褶皱。研究小组也能够模拟大象行走和移动时,拉伸皱纹的复杂动态效果,从而生成比MPC以往制作的皮肤网格对象详细10倍的效果。

阿德曼动画公司

英国阿德曼动画公司(Aardman Animation)是世界顶尖的“定格动画”制作者。《超级无敌掌门狗》黏土动画是公司的代表名作,动画影片以特殊的英国风格,轻松幽默的人物刻画,精致的拍摄品质著称,一经推出,即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华莱士及阿高这一人一狗的搞笑组合本来是尼克·帕克在国家电影及电视学院的毕业作品,当时,他一个人制作《月球野餐记》中所有制作和定格拍摄,结果花了6年时间才完成这部23分钟的黏土动画短片。在制作过程中,阿德曼工作室(Aardman Animation)两位创办人被帕克的创作理念深深吸引,决定全力支持并以阿德曼工作室名义推出影片。成就了后来我们熟知的《超级无敌掌门狗》系列。2012年由《小鸡快跑》原班人马打造的3D黏土动画大片《神奇海盗团》( The Pirates! Band of Misfits )是英国阿德曼公司首部3D黏土定格动画。

《小鸡快跑》

2000年的《小鸡快跑》( Chicken Run )。在美国与欧洲上映后掀起一阵风暴。《小鸡快跑》是阿德曼动画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动画长片,同时是首部以实际尺寸(full-length)来制作角色的动画片,可见其幕后工作是何等精密烦琐。遗憾的是,那时奥斯卡奖还没有设立“最佳动画长片”这个奖项。阿德曼公司旗下导演尼克·帕克自称是“以黏土动画为素材的电影人”,想法多端、才华洋溢。为了凑钱买一部八毫米摄影机他曾将整个夏天花在一个鸡肉包装工厂做苦工,每天上千只死鸡在生产线上流动反而成为激发了他创作《小鸡快跑》的灵感。

图1-3-11 《小鸡快跑》

《小羊肖恩》

《小羊肖恩》( Shaun the Sheep )是英国阿德曼动画工作室和英国广播公司携手创作的无声定格动画喜剧,由理查德·格勒佐维斯基、克里斯多夫·萨德勒导演并编剧。2007年3月在英国广播公司旗下CBBC频道首播,并在全球180个国家播出。影片讲述了小绵羊肖恩和伙伴们在农场的生活故事。羊儿们总是会有异想天开的主意,搞笑可爱。本片是1995年《超级无敌掌门狗》( Wallace and Gromit )的衍生作品。

图1-3-12 《小羊肖恩》

剧组搭起了一个60英尺长的三维立体片场,而主角小鸡们则都是由一种特殊的黏土精心制作而成的,就连它们身上的羽毛都是用手绘制的,制作人员需要一整天才能画好一只。为了让小鸡能说话、能有丰富的动作和表情,制作人员想了许多办法。在拍摄每一秒的24格影片时,动画师则要帮助每一个模型摆出至少24个连续动作,每一个动作还要包括身体、表情、衣服等方面一些细微的变化。

《超级无敌掌门狗》

1989在英国短片电影节上映、1990年在美国上映《超级无敌掌门狗:月球野餐记》;1993年《超级无敌掌门狗:引鹅入室》;1995年《超级无敌掌门狗:剃刀边缘》;2008年《超级无敌掌门狗:面包和死亡事件》。四部短片的导演均为尼克·帕克,第一部和第四部获奥斯卡提名,第二部和第三部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2005年推出的电影长度的《超级无敌掌门狗:人兔的诅咒》,导演是史蒂夫·博克和尼克·帕克。剧中大拿怪物恐怖片开涮,从月夜人狼到金刚,将人物搞笑的动作和稀奇古怪的性格紧密结合。全片是由30名动画制作者和250名工作人员经过两年时间制作完成的,片中的蔬果超过700个,树叶也有100多种。阿德曼制作小组在总结了之前的经验和反馈后,更好地突出了黏土动画朴质的特色。整部电影以展现一个具备英式幽默而又吸引人的故事为首要目的,视觉效果只用以锦上添花而不作为主要的娱乐手段。

图1-3-13 《超级无敌掌门狗》

思考题:

定格动画相对于传统手绘动画来说,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定格动画制作?

传统动画、定格动画和电脑动画的表现形式你更加喜欢哪一种?请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说明。 7LRa0N7B6iLWHTXmChNsZ2kVdmfie9IGnP4siubeiGIxHrtn/SXpTdtatzvQZXw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