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动画的起源

奔跑的野猪

原始人很早就在洞窟内绘制奔跑的动物,不管他们最初的想法是什么,可以认为他们已经开始尝试着把运动的动物表现出来。

1879年,考古学家桑图拉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发现了原始人的壁画,上面绘有一头正在奔跑的野猪。之所以说它在奔跑,是因为其被画上了八条腿,前后各有四条,看上去就像是野猪奔跑时产生的光影。

早期拥有动画意识的创作

我国青海马家窑发现的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舞蹈纹彩陶盆”上面绘有手拉手在河边舞蹈的人物,也可以说,这是先民试图表现人物连续运动最早的动画形式。

同样的艺术形式在法国、埃及等地的神庙或竞技场墙壁上都有发现。伊朗的伯恩特城发现的一个已有5 200年历史的碗上,绘有一系列的羊的图像,设计这个碗的目的很可能是通过旋转以制造出某种图像的动感。公元前1 600年,埃及一位法老为Isis女神建造了一个有110根柱子的神庙,每根柱子上都画着女神连续变换的动作图,当人们驾驭马车经过这里时,就好像看到女神活动起来。考古人员在一个古希腊瓷瓶上还看到一幅画,画面是一系列呈现出跑步动作的人物,如果转动瓶子就能产生运动的感觉,这类似于后来一些民间视觉游戏的原理。不同的是,这些游戏多以机械手法产生动态效果来吸引人,无意中靠近了动画原理。

图1-1-1 舞蹈纹彩陶盆

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动画

动画的普遍定义是:利用某种机械装置使单幅的图像连续而快速地运动起来,从而在视觉上产生运动的效果。在这种定义下,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动画应该出自中国汉代发明家丁缓之手。丁缓的发明在当时也许纯粹是一个装饰或玩物,但这几乎就是数千年后广为流传的西洋镜的雏形。这些原始版的西洋镜悬挂在灯上,当热气上升时环状的图画便会开始旋转,并出现运动效果。

类动画

宋代民间出现一种可以令影像活动起来的装置——走马灯,点燃后上升的气流驱动纸灯旋转,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影移的连续画面,还可以演绎简单的故事情节。

民间艺术中的皮影戏也能看到动画的影子。皮影的起源众说纷纭,西汉文帝时,宫女为逗太子玩乐,用梧桐叶剪成人形,在窗口玩弄而得灵感。有陕西歌谣唱道“汗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昭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入百姓家”。又传说汉武帝因爱妃李夫人过早去世,思念不已,时有“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之状,还幄坐而步”。之后经唐、宋发展,皮影已经相当普遍,到元朝,蒙古人更是把皮影作为军队的娱乐活动,由于成吉思汗的远征,皮影戏流传到了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地。皮影戏是一种由幕后透射光源的影子戏,与魔术幻灯系列发明从幕前投射光源的方法、技术虽然有别,却反映出东西方不同国度对操纵光影有着相同的痴迷。印度尼西亚的皮影戏也久负盛名,在17世纪被引入欧洲。1776年,法国的塞拉凡在凡尔赛宫表演皮影戏,曾经风靡一时,其影像的清晰度和精致感,不亚于同时期的魔术幻灯。

图1-1-2 皮影戏表演

最早利用人类视觉幻象产生动感的作品出现在16世纪。1568年,英国艺术家林奈特创作了一种“手翻书”,在每页的边缘绘有一系列渐变的图画,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十分相近,只有轻微的变化。当人们连续快速翻动书页时,这些静止的画便动了起来。这与动画产生的原理基本相同。

1645年,德国教士艾斯内斯对此加以改进,在其著作《伟大的光影艺术》中描述了自己的发明,有人称之为“魔术幻灯”:在一个开了小洞的铁箱中放一盏灯,洞上覆盖有透镜,将一张玻璃画放在透镜后经过反射,图案就能投射到墙上。艾斯内斯用绳子将几张玻璃画穿起来上下移动,墙上的影子就能动起来。“能动的画”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魔术幻灯”在各种探索中不断升级,有人为它加上螺旋盘,有的做出多重背景……这种表演形式直至19世纪仍魅力不减。画面虽然动起来了,但从本质来说,这并不是真正的动画,只能称之为“类动画”。

近代动画的先驱者

说起近代动画的先驱者,不得不提到17世纪的耶稣会教士阿塔纳斯·珂雪。1640年,珂雪发明了“魔术幻灯”(The Magic Lantern)。这可以说是动画,也是所有电影的开始。所谓魔术幻灯是个铁箱,里面放一支蜡烛,铁箱两边各开一个小洞,洞上覆盖透镜。将一片绘有图案的玻璃放在透镜后面,经由灯光通过玻璃和透镜,图案便可以投射在墙上。魔术幻灯经过不断改良,17世纪末钟安斯·桑扩大了装置,把许多玻璃片放在旋转盘上,在墙上出现了一种运动的幻象。1799年,罗贝尔松发明了一种新型的魔术幻灯。18世纪末19世纪初,魔术幻灯在法国风行起来。音乐会、杂耍戏院、综艺场中,魔术幻灯表演成为大家爱看的娱乐节目。1839年,希尔德的魔术幻灯已有淡入淡出的效果。1870年,亨利·R.埃尔发明可以投影彩色照片的幻灯机(Phasmartrope)。

逐格拍摄法

动画史是人们对光和影的探索发展历史,起源于17世纪,其先驱是阿塔纳斯·珂雪。动画史上第一部利用逐格拍摄技术使无生命的物象产生活动错觉的影片是《矮胖子》,出主意的是艾伯特·E.史密斯。他从小女儿的马戏玩具中构思出杂技家和动物的形象,然后用逐格拍摄方法拍成。

1906年,美国维泰格拉夫公司的纽约制片厂里,这家公司一名叫斯图亚特·布莱克顿的工作人员画了3 000张“闪动的图画”,制作出名为《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的短片。影片表现的是一个画家在黑板上做滑稽面孔速写的过程。由于是逐格拍摄在连续的胶片上,并以电影形式放映的活动画片,因此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接近现代的动画片。

《小尼莫》

当温瑟·麦凯(1871—1934)开始创作报纸连环漫画,如《淘气鬼拉瑞比特的梦》和《小尼莫》时,已经是一名多产的商业漫画家。1906年,麦凯开始歌舞杂耍表演,表演粉笔独角戏——在观众面前现场绘画。麦凯受儿子的手翻书启发,他“看到了‘把他的漫画’制作成动画的可能”。麦凯声称自己“是世界上第一个制作动画片的人”,虽然在他之前还有J.斯图尔特·布莱克顿和埃米里·科尔。麦凯受到其中《睡梦乡的小尼莫》的启发,用了四年时间画了4 000幅小尼莫的动作图,再把它们一一拍摄下来,用手工给底片染色,制作成《小尼莫》。1911年,《小尼莫》在纽约放映,引起了巨大轰动。1912年,他接着制作了影片《蚊子是怎么生活的》,描绘了一只巨大的、设计自然的蚊子吸了一个睡着男人的血。麦凯赋予了蚊子个性,并用幽默平衡了这个情景的恐怖感。

《小尼莫》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动画片,影片有时长2分钟和10分钟两个版本,后一版本在前一版的基础上,加入了温瑟团队创作该片的过程,一群人围在一起愉快地讨论构思。麦凯和他用吐出的烟圈拼就的人物正在玩乐,王子从天而降,将两人耍弄一番,王子和他画出的美丽公主成亲。故事情节异常简单,但不断变化的人物造型非常逗乐。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麦凯是美式动画的开拓者(情节及形式设计意义上),也是第一个提出Full Animation概念,也就是每秒24帧的动画制作手法的人。《小尼莫》上映后的几年内,加拿大人拉乌·巴里的定位钉与美国人厄尔·赫德的赛璐璐技术的结合几乎成为所有动画工作室采用的标准模式。麦凯在1918年的《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中使用了赛璐璐技术。该片是他最具雄心的电影,用了25 000张绘画和近两年的时间才完成,但它却没有取得商业成功。

图1-1-3 《小尼莫》

《恐龙葛蒂》

《恐龙葛蒂》是麦凯的第一部有详细背景画的动画片,主要制作过程开始于1913年中旬。麦凯利用闲暇时间在17cm×22cm的米纸上绘制了几千幅葛蒂的画格。这种纸张是一种良好的媒介,它不吸墨水,并且是透明的,因此是反复描摹背景的理想选择,该繁复工作由约翰·A.菲茨西蒙斯(John A. Fitzsimmons)负责。这些绘画在纸上占据了15cm×20cm大小,在四角上有参照标志,为防止拍摄时图像产生微小移动,它们被固定在大块印制板上。

麦凯对精确把握时间和运动十分在意,他依照自己的呼吸频率来确定葛蒂的呼吸,并加入了一些小细节,例如地面因葛蒂的庞大身躯而微微下陷。麦凯咨询了纽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以确保葛蒂动作的准确性;但工作人员不知道一种已灭绝的动物如何由躺倒的姿态站立起来,所以在葛蒂站起来的场景中,麦凯安排了一只蜥蜴从屏幕上飞过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在1914年初,完成绘画后,照相工作在维塔摄像工作室完成。

麦凯开创了关键格动画的“麦凯拆分系统”,其中先绘制角色的主要姿势或位置,然后再绘制中间的画格。这样可以减轻工作的繁复冗长,更好地掌握片中动作的时机。麦凯公开了他开创的技术,拒绝为这个系统申请专利,据说他表示:“任何想要为一百英寸胶片做几千幅绘画的傻瓜欢迎加入俱乐部。”在《恐龙葛蒂》制作期间,麦凯向一个声称要为动画写文章的来访者展示了技术细节。这位来访者是动画师约翰·布雷,他利用麦凯的创意为很多技术包括参照标志、描图纸、妙透镜、用以制造重复动作的动画循环等申请了专利,之后在1914年起诉了麦凯。这场起诉讼没有成功,有证据表明麦凯可能反诉了他——他从布雷那里收到了使用这些技术的版税。

麦凯原先把该片的一个版本作为歌舞杂耍表演的一部分。第一次演出是在1914年2月8日,芝加哥的皇宫剧院(Palace Theater)。首先,麦凯从《蚊子是怎么生活的》开始,进行常规的现场绘画。然后他带着一根鞭子出现在舞台上,讲述动画制作过程。他站在银幕右侧,介绍“唯一圈养的恐龙”。随着电影开始放映,葛蒂从一个山洞中探出头来,麦凯鼓励她向前来。他通过向银幕上扔硬纸板做的苹果来增强戏剧效果,每到此时他会转身背对观众把苹果藏入口袋内,而这时苹果出现在片中被喂给了葛蒂。最后,麦凯走下舞台,然后从下台的那一侧“再次出现”在影片中。片中葛蒂举起麦凯的动画角色,把他放在她背上,在麦凯向观众鞠躬时带他一起离开画面。

图1-1-4 《恐龙葛蒂》

1914年11月,制片人威廉·福克斯提出以“现款支付和最高价格”把《恐龙葛蒂》带入电影院。麦凯接受了,并为影片增加了一段真人表演的开场部分和代替他现场台词的字幕。麦凯的前三部电影是史上最早产生商业效益的动画作品;它们的成功促使电影工作室加入刚起步的动画工业。其他工作室也采用了真人片段加上动画片段的形式,例如弗莱舍兄弟的《墨水瓶外》(1918-1929)和迪士尼的《爱丽丝喜剧》系列(1923-1927)。麦凯单线条、高对比度、现实主义的画风为之后的美国动画定下模式,与欧洲动画中抽象、开放的形态形成区分。这一影响在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出品的故事片中最为明显,如在《幻想曲》(1940)中也出现了拟人化的恐龙,动画风格自然,着重于时机和重量的把握。《恐龙葛蒂》有如此高的声望,以至于动画史长久以来都认为它是史上第一部动画片。

思考题:

早期人类为什么想要表现出能动的物体?童年的你,有没有类似的行为?

“类动画”和“动画”有什么区别? Glrk2cFExwvmxn37WqhV8wCwpawH7BPvmj1qnwhHWKndjem2+f6lulPuhG/NnwZ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