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和自我的重要手段。即使是在三至六七岁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也仍占主导地位。这时幼儿虽可通过语言,但主要还是借助于对物体形状、颜色、声音等的感知来认识世界。这时期幼儿在判断物体大小、多少和长短时,总是不自觉地集中于其有限的几个感知特征,而不考虑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如面对两排同样数量但排列长度不一的纽扣,很多能数数的幼儿都会说摆得稀疏的那排多,因为看起来长就“显得”多一些。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尚处在迅速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幼儿观察事物的特点是大轮廓、粗线条的,容易抓住作品中形象的外部特征。这就要求幼儿文学作品应多着墨于人物(含拟人形象)外部形象的描绘,而大段的心理描写和独白则不适于幼儿文学作品。幼儿的时间知觉尚未完善,因此,在幼儿文学作品中最好使用笼统模糊的时间词汇,像“从前”“很久很久以前”。因为幼儿的空间知觉水平较低,因此在为较小幼儿创作图画读物时,背景不要过于复杂,尽量避免重叠现象。
近3岁时,幼儿有意注意开始出现,他们已能注意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并和认知过程结合起来。但本阶段幼儿注意还是很难持久,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由于这种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幼儿也就没有精神负担。幼儿通过这种无意注意,获取着周围生活中大量的零星知识,新颖生动的想象、鲜艳明亮的色彩、变化运动的刺激以及个人有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这要求幼儿文学作品的开头尽量简短,要及早提出人物性质和行为发展线索,故事情节要生动、曲折、紧张、有趣,篇幅不要过长。
幼儿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仍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幼儿思维的形象性,表现为幼儿依靠事物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头脑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等事物的生动形象。比如,太阳是圆圆的,月亮是弯弯的,苹果是红红的,穿白大褂的是医生,穿制服的是警察叔叔等。幼儿抽象思维能力较低,概括能力较低,不易掌握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能力、理解能力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幼儿文学作品的题材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为主,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塑造幼儿熟悉的形象,构思富于幼儿情趣的情节。
幼儿的记忆带有极大的无意性,记忆方式以机械识记为主,机械记忆能力比成人要强,而且具有很大的记忆容量和发展潜能。他们往往只能记住富有吸引力的内容,早期教育主要就是利用这一点而进行的,幼儿会记住或背诵一些反复诵读的材料。这要求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形象生动活泼,故事情节曲折、富于幻想。
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想象发展。在幼儿的想象中,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幼儿的无意想象,通常是由外界的某些刺激物的影响而引起的,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如3~4岁的幼儿看见小汽车或者小凳子,就开着“车”当司机,边开嘴里还边说“嘀嘀嘟嘟开车了”。幼儿以无意想象为主,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想象与现实常常分不清,想象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进行,在词语的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还很低。因此,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幻想、比喻、拟人、夸张、荒诞、变形等手法的运用,对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幼儿心理活动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着幼儿的行为,驱动、促使其去做某种行为或不去做某种行为。比如,幼儿如果情绪愉快,做什么事都积极,乐于学习,愿意听话;情绪不好时,则什么都不爱动,不爱学,也不听话。幼儿主要通过言语途径来接受文学,幼儿已能掌握比较明确和具有一定概括性的词义,他们所掌握的词类范围也不断扩大,主要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也有为数不多的虚词(介词、连词)。其次是掌握基本的语法结构形式,初步形成了具有简单的逻辑关系的言语习惯。他们已能运用联合式复句和一些非正式的条件复句和假设复句。对于一些表达因果关系和转折关系的复句,还不能很好地运用。幼儿的言语发展水平处于低级阶段,对词义的理解还很肤浅,对代表抽象意义的词很难理解,对多义词只能了解其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意义,对词的转义就更难于理解。据此,幼儿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要力求形象、生动、口语化,以适合幼儿的理解水平,但也要稍稍超出幼儿的实际理解能力,以促进幼儿言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