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曾说:“儿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辉的和不平凡的事物。” 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是伴随幼儿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幼儿在这些熠熠生辉的作品里,通过他们喜欢的各种角色形象,如可爱的鼠小弟、调皮的逃家小兔、好饿的小蛇等,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幼儿文学渗透于幼儿园课程的各大领域及各种活动中,幼儿在这些光辉的和不平凡的作品中感受着文学的精华,从而逐步认识大自然,认识自己及亲人,了解身边的社会,熟悉周围的生活,可以说,幼儿文学在促进幼儿心智发展和健康成长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一词的字面意义是指年幼的儿童,但它所指的具体年龄段,则根据人们对于个体童年期发展阶段的不同划分而略有差别。目前在早期儿童教育界受到普遍认同的“幼儿”概念,界定在0~6岁这一年龄段,即儿童开始接受正式学制教育前的阶段。
幼儿文学是指为0~6岁的学龄前儿童服务的文学,它的主要接受对象是3~6岁的幼儿,它是既要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又能满足幼儿审美需要,以表现幼儿眼中的现实世界或幼儿心灵中的幻想世界为主要内容,为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文学。从整体上来说,幼儿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是充满诗意的浪漫文学,又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它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条理清楚的结构、丰富多彩的主题、积极健康的内容深深抓住孩子们的心。在美学特征上,幼儿文学又表现出鲜明的质朴美、夸张美和游戏美。“幼儿文学”包含“幼儿”和“文学”两个概念。为了更为准确地理解幼儿文学,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幼儿文学首先必须有文学性。它具有文学的一般艺术特征,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用文学性语言来表现其审美形态,实现其审美效应。文学的本质是审美的,当然应该从审美立场出发来看待幼儿文学的功能价值。但是审美功能又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必然和教育的、认识的、娱乐的其他功能相辅相成。审美功能是一种整体性的功能,它将其他功能融入其中。对于幼儿文学来说,尤其应该这样认识。幼儿尚不识字,或识字甚少,幼儿文学只能通过成人的诵读,以口语形式诉诸幼儿的听觉。
幼儿文学常被称为“人生第一文学”“人之初文学”,这不仅说明幼儿文学是人生最初接触的文学,而且告诉人们:幼儿文学的特殊性是与人生初始阶段的年龄特征相对应、相合拍的。也就是说,幼儿文学必须是为“幼儿”服务的文学,幼儿文学必须是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的文学。
幼儿读物是适宜幼儿阅读(或听赏)的各种书籍的总称。其含义和范围比幼儿文学广泛得多。从内容上看,幼儿读物一般可分成两大类,一是教育类读物(向幼儿介绍社会知识和自然常识),二是文学类读物(为幼儿提供童话、故事、儿歌等各种文体的作品)。当然,这种分类也只是相对的。比如向幼儿介绍自然和社会知识等内容的识字卡、数字卡、走迷宫、找不同等书籍,都是教育类读物。为了使教育类读物更富有吸引力,人们往往运用一些文学手段来增加知识内容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一些计算读物和常识读物中往往有儿歌、童话等幼儿文学作品在内。有的知识读物虽然不引用完整的幼儿文学作品,但也想方设法地对某种知识进行一些形象化的描绘,插入一些趣味性的细节,因而看上去也具有一些文学的色彩。幼儿文学是幼儿读物中的文学类读物,它以形象生动、语言活泼的文学色彩在幼儿读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幼儿教育类读物出于教育的目的,其编写、创作一般都有明确的教育立场,有较强的针对性。它是明确按照幼儿教育的需要来有目的地制定编写计划的。因此,幼儿读物通常都比较注意读者年龄,并根据年龄的特点来编写有针对性的内容。幼儿文学的编写、创作,虽然也会考虑幼儿各年龄阶段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特点,但划分一般没有这样具体细致。幼儿文学作品虽然也会涉及丰富多彩的知识信息,但它不是以系统地介绍和说明知识为目的,只是审美化地将含有知识信息的丰富生活表现出来,诉诸幼儿的情感。幼儿文学的文学性表现为整体上的审美性质,而不只是传达各种知识的形象手段。这是它和幼儿读物根本区别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