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分类的标准不同,形式也多种多样。从来源上看,儿歌可以分为民间流传的儿歌和作家创作的儿歌。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知识儿歌、生活儿歌和游戏儿歌等。从行数格式上看,可以分为四句为一首的“绝句型儿歌”和行数不限较自由的儿歌。从语言的运用上看,可以分为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从章法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单节式、双节式、三节式和多节式。
在我国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儿歌,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除了具有一般的形式外,还逐渐形成了多种深受幼儿喜爱的特殊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古代曾称作“抚儿歌”。顾名思义,摇篮曲的作用主要是催眠,歌曲里常常带有“宝宝”“宝贝”“睡觉”之类的字眼,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小婴儿听的,起到抚慰小儿入睡的作用。
摇篮曲通常都很简短,旋律多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则带摇篮的动荡感。摇篮曲重点不在“词”,而在“曲”,在“声”,在于温柔悠扬的曲调和节奏而烘托出的温馨静谧的氛围。有的摇篮曲根本就没有歌词,只有舒缓的节奏;有的有词也只是一些非常简单的语句,作为音乐的点缀存在。如民谣《摇篮曲》:
喔喂,喔喂,喔喂喂,宝宝睡觉喽!
喔喂,喔喂,喔喂喂,乖乖睡觉喽!
又如儿歌《我的宝宝要睡觉》:
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宝宝要睡觉。
小花被,盖盖好,两只小手放放好。
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宝宝睡着了。
还有的摇篮曲经作家和作曲家的精心创作,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点,优美动听,韵味深长。例如,陈伯吹先生的《摇篮曲》:
风不吹,浪不高;
小小船儿轻轻摇,
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
小鸟不飞也不叫,
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云不飘,
蓝色的天空静悄悄,
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全首儿歌分三小节,每小节都渲染一种静谧的氛围,但有变化有递进。风越来越小,四周越来越静谧,摇篮中的孩子正在悄然睡去。其间流溢出一种温馨的母爱。
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摇篮曲,一些优秀的作曲家,给这些摇篮曲插上音乐的翅膀,就成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音乐珍品,其中最著名的有舒伯特、莫扎特、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音调柔和动听,抒情性强,歌颂母爱永远是摇篮曲的主旋律。
幼儿生性活泼,爱玩爱动爱做游戏。鲁迅有句名言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歌是幼儿自己在游戏中或者是大人陪伴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念唱的儿歌。幼儿一边做游戏一边唱儿歌,既活动了身体,又增长了知识。
有的游戏儿歌适合幼儿和小伙伴们玩游戏时吟唱。像《找朋友》《丢手绢》《拍手歌》《跳绳歌》等,都是游戏歌,它们的特点就在于有明显的组织游戏的作用。如《跳绳歌》:
花儿红,鸟儿叫,
柳树底下把绳跳。
脚步越跳越灵巧。
你也跳,我也跳,
一个挨着一个跳,
挺起胸,向前跳,
脚步轻轻别摔跤。
有的游戏儿歌适合幼儿在大人的陪伴下和大人玩游戏的时候吟唱,如亲子互动,增进感情。一些游戏儿歌可以训练幼儿身体的不同部位,比如一些手指谣。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手是身体的大脑。”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对于幼儿来说,手指的活动,是大脑的体操。活动的是手,得到锻炼的是大脑。手的动作与人脑的发育有着极为密切和重要的关系,对语言、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助益。如《点点虫》:
点点虫,虫会飞。
点点鸡,鸡会啼。
点点鸟,鸟会飞,
嘟啦。
它是父母用来逗引幼儿玩时吟诵的。一般是父母握着孩子的两个食指,说“点点虫”“点点鸡”“点点鸟”时,让孩子的两个食指碰在一起,说下句时两指分开。这首儿歌里还包含了一些基本知识,昆虫会飞、鸡会啼、鸟会飞,极好地刺激幼儿的脑部发育。
有一些模仿小动物叫声的游戏儿歌,适合刚会说话的宝宝。如《我是小宝宝》:
我是小宝宝,我会学小猫,(妈妈有节奏地拍着手说儿歌)
喵,喵,喵,(双手五指张开在脸的两侧,模仿小猫的胡子)
我是小宝宝,我会学小狗,(妈妈有节奏地拍着手说儿歌)
汪,汪,汪,(双手并拢放在头两侧,模仿小狗的耳朵)
我是小宝宝,我会学小鸡,(有节奏地拍手)
叽,叽,叽,(双手握拳,伸出食指相碰,放在嘴边,模仿小鸡尖尖嘴)
我是小宝宝,我会学小鸭,(有节奏地拍手)
嘎,嘎,嘎,(双手上下重叠,放在嘴前,模仿小鸭子的扁扁嘴)
大人们可以变换任何有叫声的动物,只要能模仿出来就好了。
还有一些手脚配合,锻炼身体协调性的儿歌。如《我有一双小小手》:
小手拍一拍,小手拍一拍;(把小手拍一拍)
小手藏起来,小手藏起来。(让宝宝把小手藏在身后);
小手在哪里?小手在哪里?(留时间让宝宝想一想)
小手在这里,小手在这里。(把小手从身后拿出来,拍一拍)
视频
再如,《我有一双小小脚》:
小脚踩一踩,小脚踩一踩;(让小脚踏踏地)
小脚藏起来,小脚藏起来。(让宝宝用小手把小脚捂住);
小脚在哪里,小脚在哪里?(留时间让宝宝想一想)
小脚在这里,小脚在这里。(把小手拿开,小脚欢快的踏一踏)
视频
数数歌是以适合幼儿审美心理的形象描写来巧妙地训练幼儿数数能力的儿歌。它把数学与文学巧妙结合起来,是适合幼儿认识水平的、最早的算术教材。如传统儿歌《一二三》:“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跟头,七八九,拍皮球,张开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有的数数歌不仅培养幼儿的数序观念,还训练他们的运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传统儿歌《数蛤蟆》:“一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两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蛤蟆的嘴、眼睛和腿的数目是随着蛤蟆数目的增长而成倍增长的。因此,可以训练幼儿的初步运算能力。还有《手指头》:“一个指头按电钮,两个指头拣豆豆,三个指头解扣扣,四个指头提兜兜,五个指头握一起,攥个拳头有劲头。”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练习数数,而且还可以让幼儿认识自己两手的用途,渗透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内容。再如《七个阿姨来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阿姨来摘果,
七个花篮手中提,
七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视频
这首数数儿歌,看似简单,实有变化,不仅有顺数的1~7,而且有倒数的7~1,声韵、形象、节奏都很美。儿歌中所列举的东西——花篮和水果,都是孩子们所熟知的。前面六种果子,每一种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结尾这一种水果,突然改为一个字——梨,如同弹一支乐曲,既和前面的“七”“提”押韵,又有戛然而止的感觉,体现了声律之美。
问答歌,指采取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的形式来叙述事物、反映生活的儿歌。有的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朱晋杰的《什么好》:
什么好?
公鸡好,公鸡喔喔起得早。
什么好?
小鸭好,小鸭呷呷爱洗澡。
什么好?
小羊好,小羊咩咩吃青草。
什么好?
小兔好,小兔玩耍不吵闹。
视频
也有的采用了多问多答的形式。如李海松的《什么船儿》:
什么船儿上月球?
什么船儿海底游?
什么船儿水上飞?
什么船儿冰海走?
宇宙飞船上月球,
潜水艇儿海底游,
气垫船儿水上飞,
破冰船儿冰海走。
视频
问答歌的特点就在于问答之间彼此都要动脑筋,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启迪幼儿的心智,能有效引导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注意和观察,也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如盖尚铎的《下雨谁高兴》:
下小雨,谁高兴?
满山蘑菇最高兴,
举着花伞把雨迎。
下小雨,谁高兴?
山间小溪最高兴,
哗啦哗啦赶路程。
雨停了,谁高兴?
河边青蛙最高兴,
呱呱呱呱蛙鼓鸣。
视频
连锁调,即连珠体儿歌。它以“顶针”的修辞手法结构全歌,即将前句的结尾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或前后句随韵黏合,逐句相连。这类儿歌大都没有一以贯之的中心,但节奏韵律感极强。比如金波的《野牵牛》:
野牵牛,爬高楼;
高楼高,爬树梢;
树梢长,爬东墙;
东墙滑,爬篱笆;
篱笆细,不敢爬;
躺在地上吹喇叭;
嘀嘀嗒!嘀嘀嗒!
视频
再比如《西游记》的故事对孩子有极大的吸引力,但要用儿歌介绍就非易事。如果还要考虑教育意义,就更难了。作者樊家信《孙悟空打妖怪》从小朋友熟悉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里演化出一个老妖婆的形象,当作妖怪的代表,这样写既接近孩子心目中的坏人形象,又不违背《西游记》的基本内容。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沙和尚挑着箩,后面跟着个老妖婆。
老妖婆真正坏,骗了唐僧和八戒。
唐僧八戒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
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
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
妖魔鬼怪消灭光,消灭光。
视频
作者还成功地使用“顶针”的手法,前一句的末尾就是第二句的开始,一环扣一环,诗句紧密衔接,一气呵成。一篇优秀的儿歌,能够寥寥几笔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形象,也能够把这些形象树立在孩子的心里,对孩子的生活和行动起着一定的影响。
绕口令,也叫急口令、拗口令,它把一些发音容易混淆的字连缀成有一定意义的儿歌,是专门用来训练幼儿发音的。绕口令是一种训练幼儿语言、思维的良好教材,可以训练发音器官各部分灵活运动与密切配合。它能帮助幼儿锻炼吐字辨音,提高说话能力。如训练声母的童谣《打醋买布》:
一位爷爷他姓顾,上街打醋又买布。
买了布,打了醋,回头看见鹰抓兔。
放下布,搁下醋,上前去追鹰和兔。
飞了鹰,跑了兔,打翻醋,醋湿布。
视频
再如训练韵母的《六叔和六舅》:
出南门,走六步,见着六叔和六舅,
叫声六叔和六舅,借我六斗六升好绿豆,
过了秋,打了豆,还我六叔六舅六斗六升好绿豆。
视频
再如训练声调的《小李和小丽》:
小李家有梨,
小丽家有李。
小李帮小丽摘李,
小丽帮小李摘梨。
视频
幼儿正处在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阶段,好奇求胜,非常喜欢说绕口令,往往不知疲倦地反复练习,并在顺畅的念诵中获得巨大的快乐和满足。
颠倒歌,也称滑稽歌、古怪歌或倒唱歌,指故意把事物的本来面目颠倒过来叙述,使其具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儿歌。
颠倒歌通常把自然界的某些规律、某些常见现象颠倒,在这个颠倒的世界里,四季可以打乱,雄雌可以混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等,可以让想象力自由驰骋。颠倒歌把多组事物放到一起颠倒着唱,思路非常活跃,如传统儿歌《听我唱个颠倒歌》:
太阳从西往东落,
听我唱个颠倒歌。
天上打雷没有响,
地下石头滚上坡。
江里骆驼会下蛋,
山上鲤鱼搭成窝。
腊月酷热直淌汗,
六月暴冷打哆嗦。
黄河中心割韭菜,
龙门山上捉田螺。
捉到田螺比缸大,
抢了田螺看外婆。
外婆摇篮里面哭,
放下田螺抱外婆。
视频
颠倒歌的内容常常违背常情常理,有意把事物的真相颠倒过来,说得跟实际相反,这就产生了离奇、诙谐的效果,荒唐可笑,孩子们听后觉得很开心。
字头歌是传统儿歌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每句最后一字几乎相同,一韵到底,有很强的韵律感。一般多见的有子字歌、头字歌、儿字歌等。
以“子”字结尾的字头歌,像夏晓红的《猴子搭戏台子》:
小猴搭起戏台子,穿起一条小裙子,
引出两头小狮子,舞起三个响铃子,
穿过四个小圈子,抛起五顶小帽子,
叠起六把小椅子,摆起七张小桌子,
转动八个小盘子,挂起九面小旗子,
变出十个小果子,人人都夸小猴子。
视频
这是一首以“子”字做尾字的字头歌。这首字头歌的妙处不仅在于成功地以“子”字结尾,而且有完整的情节结构和生动的形象描写。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把动词、数字和量词组织其中,具有丰富的认知内涵。字头歌以其独特的句尾区别于其他类型儿歌,受到幼儿的欢迎。
以“头”字结尾的头字歌童谣《爷爷》:
爷爷爷爷给馒头,
从西头,到东头。
这边来了个小老头,
穿着靴头,带着帽头。
腰里掖着个小斧头,
上山头,砍木头。
砍了这头砍那头,
跟上山来个小丫头。
拿着一篮小馒头,
摔了一个小跟头,
碰了丫头的花花头,
小丫头,不啼哭。
理理头,拾馒头,
找到了砍木头的小老头。
小丫头,叫老头,
爷爷,爷爷,
我给你送馒头。
视频
以“儿”字结尾的儿字歌《小小子儿开铺儿》:
小小子儿开铺儿,
开开铺儿两扇门儿,
小桌儿小椅儿,
马木筷子儿小碟儿。
谜语歌采用寓意的手法,抓住谜底与谜面间的某种联系,以歌谣形式叙说现象或事物的特征。例如谜底为“彩虹”的儿歌:
弯弯一座彩色桥,
高高挂在半山腰,
七色鲜艳真正好,
一会儿工夫不见了。
视频
谜底为“灭火器”的儿歌:
它的身体像圆筒,
浑身上下一片红,
一见火焰便生气,
口吐白沫倒栽葱。
视频
谜底为“筷子”的儿歌:
两个兄弟一样长,
你要吃饭它帮忙。
喜欢给你夹菜,
不爱给你舀汤。
视频
这些谜底与谜面之间的联系再形象不过了。它在浓缩的、象征的形式中包含着强烈的悬念,这正投合了幼儿好奇心强的特点。猜谜的过程是逐渐释解悬念的过程,也是检验幼儿的联想、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过程,又是幼儿自我检验机敏和智慧的一种方式。当答案破解之时,幼儿会格外的愉悦,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