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浅谈动态系统理论与续论:相通之处与研究思路

俞越

摘要 :动态系统理论和续论都是近年来较为新兴的理论流派,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本文在简要介绍动态系统理论和续论的基础上,介绍了二者在理论方面的相通之处,尤其是动态交互与协同补偿,以及二者在应用方面的相通之处即动态监测与多角度考察,并结合微变化研究法与读后续写任务进行阐释。最后,本文指出,在将动态系统理论与微变化研究法应用于读后续写的过程中,也要遵循相应原则,采用多种方法与视角推进研究,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思路与启示。

关键词 :动态系统理论;微变化研究法;续论;读后续写

1 引言

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简称DST)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代表了一种较新的研究方向,对传统理论起到了革新甚至颠覆的作用。一方面,动态系统理论比传统理论更强调系统各要素间的联系与交互。传统理论主要受乔姆斯基的“语言先天论”支配,直到21世纪后,该理论才逐渐淡出,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usage-based theories)逐渐在二语习得领域兴起(Ellis 2008),强调学习过程是“经常同时出现的语言要素之间的联系逐渐被加强的过程”(周丹丹、王文宇 2013:164)。而动态系统理论进一步推进了基于使用的二语习得理论,强调了语言系统多种成分的联结与交互(周丹丹、王文宇 2013)。另一方面,动态系统理论驳斥了传统理论所认为的二语线性习得与发展。徐锦芬、雷鹏飞(2017)对前人研究的梳理表明,传统理论往往将语言发展预设为线性的、进程可确定的,并认为课堂二语习得中子系统之间存在清晰界线。此外,传统理论也常将二语习得中的边缘变量当作“噪音(noise)”处理(Larsen-Freeman &Cameron 2008a:40)。相比之下,动态系统理论则认为二语习得是非线性的,是S型或U型的,蕴含了峰和谷(Larsen-Freeman 1997,2006)。简而言之,动态系统理论将语言发展过程描述为非线性、多变量、动态模式(Spoelman & Verspoor 2010)。

续论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语言习得观,基本观点包括:学习者 1)通过“续”学会语言;2)通过“续”实现语言学习高效率(王初明 2016)。其核心理念是“创造性模仿”,即由于语言理解与语言产出具有不对称性,学习者在对话过程中往往创造新内容,并通过借用对方的词语、模仿记忆,从而推动语言的表达(王初明 2019),由此体现“内容要创造、语言要模仿”的原则(王初明 2014:42)。

从表面上看,动态系统理论与续论似乎侧重不同方面、有诸多不同之处。然而深入观之,便可发现二者具有相通性,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二语习得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从理论、应用的角度探讨动态系统理论与续论的相通之处,并结合微变化研究法和读后续写任务梳理动态系统理论与续论具体的应用与拓展,以期为将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建议与启示。

2 动态系统理论与续论的理论相通点:动态交互与协同补偿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动态系统理论和续论都体现了动态交互与协同补偿的原理。动态系统理论,顾名思义,强调了语言习得的动态过程以及变量间的变化关系,考虑自组织、反馈、浮现等,不同层面和时间点之间的联系也应当被建立,彰显对历时研究的重视(Larsen-Freeman & Cameron 2008b)。而续论在试图解决语言习得的一个根本问题——“语言的静态操练如何适应思想内容表达的动态变化”(王初明 2019:2)时,同样彰显了内容表达的动态性,并指出“续”是连接动与静的桥梁(王初明 2020)。续论不仅强调结果,还注重过程,关注学习者各项能力是如何一步步变化发展的,以及他们对此的反应如何;通过对不同时间节点学习者表现的对比,挖掘学习者能力的综合发展过程。

动态系统理论强调了各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和交互关系。根据动态系统理论,语境应当被纳入考察范围;语言习得涉及多种变量,这些变量出现在系统中的多个要素之中,或出现在多个系统之中(Larsen-Freeman & Cameron 2008b)。比如,环境、学习者和语言三因素的互动贯穿二语习得的过程,影响二语习得的“输入、吸收、重构、融合、输出”等,决定二语习得的结果(戴运财、周琳 2016:60)。对续论而言,动态系统理论提及的“语境”同样重要,环境、学习者和语言三因素也会互相影响。续论所涉及的“语言的模仿”常依托于丰富的语境,将接触到的语言表达式与语境相结合,在丰富语境的伴随下进行语言的学与用,粘合语言和语境,使语言使用更加得体(王初明 2019)。换言之,续论中涉及语言模仿的部分,在此过程中语言不应被孤立对待,而应与语境一起进行分析。这个语境在狭义上可指提供的材料(即对话/故事的上半部分)所蕴含的语境,在广义上也可延伸到续论大的环境,即动态系统理论所提到的三因素(环境、学习者、语言)之一。环境因素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包括学习者平时的学习氛围、课堂要求等,从短期来看,包括续论相关的活动或任务进行的时间场地因素等;学习者因素包括学习者自身的观念、语言水平、情感等;语言因素与续论涉及的语言的特征与难度等有关。这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将综合影响学习者的表现及语言能力的变化。

基于诸多因素的交互,动态系统理论崇尚复杂性,避免简约论(Larsen Freeman & Cameron 2008b)。而续论将“续”视为互动的源头,认为其在人主观意志的驱动下,能聚合关联语言习得中的各个变量,使其“环环相扣,形成网状,通达联动,词语与篇章关联,理解与产出关联,前读与后续关联,模仿与创造关联,内容动态表达与语言静态操练关联,个人体验与他人提供的样板关联,学与用关联”(王初明 2019:2)。这种交互网,并非简单的交互线,也体现了续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对动态系统理论而言,这些因素的交互往往具有双向因果关系,而非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Larsen-Freeman & Cameron 2008b)。而续论中,学习者表现的变化与能力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能力的发展又有可能反过来影响这些因素。以“自信程度”这一变量为例,学习者的自信程度有可能影响他们在续论相关的任务和活动中的表现。比如,更加自信的学习者往往能更好地模仿语言、创造内容,表现得更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习者表现出色时,他们的自信程度极有可能得到提升,从而形成双向因果与良性循环。

动态系统理论提到的补偿作用也与读后续写中强调的协同与拉平效应相关。动态系统理论指出,内在资源与外在资源的交互决定了语言的发展,且不同资源之间“存在互为补偿关系”(戴运财、周琳 2016:58)。“续”有助于解决语言理解与语言产出能力前高后低不对称的问题,并借力语言理解与产出能力前高后低的势差,推进二者之间的交集,从而熨平两者差距、提升学习者的语言产出水平(王初明 2019,2020)。互动协同模式及其相关研究表明,协同是互动的内在属性(Pickering & Garrod 2004;Atkinson 2014;Trofimovich & Kennedy 2014)。续论可看作互动研究的延续,其中,“续”是与他人协同,“协同是过程,拉平是结果,协同所产生的效应即拉平效应,也就是学习效应”(王初明 2017:552)。在续论的相关活动中,学习者等于是在向他人学习语言,利用这一外部资源,通过对语言的模仿逐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从而取得进步。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这一过程体现了他人的高质量语言表达这一外部资源与自己的语言模仿能力这一内在资源的交互,共同推进自己语言能力的发展。

延伸来看,协同也可体现于动态系统理论对二元区分(如习得与使用的对立,表现与能力的对立)的摒弃,提倡互适应(co-adaptation)、软集合(soft-assembly)(Larsen-Freeman & Cameron 2008b)。而续论也没有将“关注语言(focus on form)”和“关注内容(focus on meaning)”相对立,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倡导语言的模仿和内容的创造,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语言的流畅表达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在续论的相关活动中,学习者的表现与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应当以综合的眼光来看,而不应当被分裂开来,形成对立面;他们在此过程中对语言的模仿与使用也应与他们语言的习得联系起来。

在动态交互与协同补偿的过程中,变异性占中心地位(Larsen-Freeman &Cameron 2008b)。对续论而言,这种变异性可体现在不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之中。Ellis(1999)认为,变异分两种类型,分别为系统性变异和非系统性变异,前者分两种,分别与学习者个体因素和语境有关;后者也分两种,分别为自由变异(指学习者语言表达杂乱无章)与表现变异(暂时的失误,可自行修正)。这些变异均可影响学习者在续论相关任务中的表现,体现出个体差异。

3 动态系统理论与续论的应用相通点:动态监测与多角度考察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动态系统理论和续论这两种理论指导下开展的研究都注重动态监测与多角度考察。所谓动态监测,指的是不仅仅通过某一批文本或某一次实验获取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关注过程、关注具体的发展变化。而此处所说的多角度考察,一方面可以指从不同维度来研究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关注到了多个因素的(交互)影响。

动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开展的研究常着眼于学习者表现和能力发展变化的过程。比如,田莉(2020)在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开展研究,历时19个月跟踪考察了中国高校4名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的二语句式发展情况,通过质性分析总结出这几位学习者英语句式发展存在的不同之处。该研究并非仅仅采取静态视角,通过某篇单独的文章来汇报这几位被试的表现与能力,而是采取了动态视角,通过这19个月中被试所完成的多篇作文考察其表现与能力的变化过程与路径。此外,本研究也考虑了被试的不同水平,以及句子的不同类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从而获得更丰富的结果。

动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开展的研究也会采用微变化研究法。微变化研究法(microgenetic method)是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指在多次测试中给被试提供同样的问题,通过密集观察,研究变化最集中、快速的时间段,从而准确描述发生着的变化(Miller & Coyle 1999)。该方法要求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高频率观察记录被试习得某项技能的过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揭示变异性(文秋芳2003)。正如上文所述,动态系统理论与传统理论显著不同;相应地,微变化研究方法与传统研究方法也有重大差异。传统方法注重整体趋势,将某些不合整体趋势的情况视为“噪音”;而微变化研究法则关注“噪音”,突显变化的复杂性(周丹丹、王文宇 2013)。比如,王宇、王雨(2020)的研究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采用微变化研究法,考察了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一个学期内二语产出性词汇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变化及其交互关系模式,结果表明词汇复杂性和多样性呈非线性发展,二者的交互关系模式呈现出动态性和个体差异性。常鹏云、Zhang Jun Lawrence(2020)的研究则结合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使用Anion Variable Tester微变化研究工具,跟踪 5名外语学习者近3年听力学习过程,探索学习动机变化机制,发现学习者任务中动机动态变化受内在、外在因素共同影响,在持续性和强弱度两个维度上存在个体差异。这两项研究亦是着眼于动态变化过程,考察了被试数月甚至数年内表现和水平的发展变化,并探索了多个维度(如词汇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交互以及多个因素(如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多角度研究的视角。

续论指导下开展的研究常采用读后续写的任务形式。读后续写是由续论指导下的一种续作变体。其具体的操作方法为挑选一篇内容具有趣味性且语言难度较为适中的故事,删去结尾之后由学生续写补全(王初明2012,2014,2015,2016)。比如,张琳、秦婷(2020)研究了读后续写在一个学期内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与写作焦虑的影响。该研究以动态视角了解学生心理与写作能力的发展变化,并且从多角度(比如写作能力及写作焦虑这两个不同角度,以及写作焦虑的不同维度)进行分析。张素敏、赵静(2020)选取了多轮续写的任务,让被试在 19天内续写完一本小说19章的内容,剖析了学习者目标语词类的主观性。该研究也采取动态视角,研究了续写者与原作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并将作者视角和情感这两个方面纳入考量,体现了多角度研究的路径。

4 动态系统理论与续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正如上文所说,在理论方面,动态系统理论和续论都体现了动态交互与协同补偿的原理,而在应用方面,二者指导下开展的研究都注重动态监测与多角度考察。因此,这两类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通的。续论指导下的一种续作变体——读后续写包含多个环节,且涉及多个因素,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影响,故较适合以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进行分析。此外,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微变化研究法也可被运用到涉及读后续写的相关研究中,通过密集观察分析,研究被试进步或后退的具体过程。目前,国内关于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原创性研究、实证研究较少(徐锦芬、雷鹏飞 2017;王勃然、赵雯2020)。研究者可注意多将动态系统理论与微变化研究法应用于读后续写的实证研究中。

从应用的具体视角与思路来看,研究者可考察被试在读后续写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变化情况。读后续写大体上包括内容的创造与语言的模仿两个方面,将这二者有机结合,使“续”成为“理解与产出之间的桥梁”(王初明 2017:550)。内容的创造和语言的模仿在读后续写中会呈现各自的变化过程。动态系统理论表明,有些变化是渐进的,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有些变化是涌现的,即新旧之间有本质差异(戴运财、周琳 2016)。因此,研究者可利用有声思维等研究工具,分别分析内容和语言两部分的变化,探究内容的创造和语言的模仿在读后续写的过程中分别呈现何种变化方式。Siegler(1996,2002)根据微变化研究成果,提出波浪重叠型理论(overlapping waves theory),强调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变异性,指出发展时快时慢、时进时退。由此,研究者也可关注在读后续写过程中,内容的创造和语言的模仿这两方面发展的差异性与曲折性,并探查其背后的原因。

国内运用微变化研究法完成的早期研究大多着眼于二语习得中的频次作用(周丹丹、王文宇 2013)。频次是语言习得的关键,练习频次有助于加强语言表征中形式和功能间的匹配和联系(Ellis 2002),因此在将微变化研究法用于读后续写任务时也可以结合频次,让被试反复参加同一个读后续写任务,密集观察每一次重复中学习者语言模仿和内容创造的进步情况,体现出微变化研究法的运用。动态系统理论提到,学习者会根据“语言信息资源的输入特征”在“频繁的重述(iterations)”中主动进行调整(徐锦芬、雷鹏飞 2017:24)。由此,在重复地参加同一个读后续写任务时,被试也极有可能根据阅读材料的频繁再现而进行自我调整,从而引发语言模仿、内容创造这两方面的不同变化。研究者可以着眼于这两方面的不同变化进行研究,利用微变化研究法所要求的高频率观察记录,探究这两方面分别如何受频次效应影响,并尝试总结出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与内容发展的规律。

读后续写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与各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也值得研究。动态系统理论认为,多种因素可在多个层面上相互联结,因此系统具有“全面联结性(complete interconnectedness)”(郑咏滟 2011:304)。许希阳、吴勇毅(2015)指出,应当研究语言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及关注个体之间以及个体内部的变异性,旨在发现何种变异可以引发二语发展。正如上文所说,变异分为不同类型,引发变异的因素也分为不同类型,故研究者可抓住这些引发变异的因素,分析不同类型的因素对读后续写过程中被试表现的差异分别有何种影响。比如,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性格、动机等。研究者可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被试在读后续写过程中阅读材料、模仿语言、创造内容的情况。

进一步而言,上文提到的读后续写过程中的各因素之间的交互本身也是动态的,值得探索。动态系统理论认为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表现出各自的动态发展趋势(Larsen-Freeman 2006)。在读后续写过程中,被试的表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因此,研究者可以关注读后续写过程中,这些因素对被试的影响是如何变化的,并分析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

在结合两种理论开展研究的情况下,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微变化研究法具有的优势也可在续论指导下的一种续作变体——读后续写中得以充分发挥。Miller & Coyle(1999)总结的微变化研究法的四大优势均可体现于读后续写之中。这四大优势可概括为观察变化的直接性、考察变化角度的多样性、识别变异性时的敏锐性,以及运用方法的灵活性。其中,观察变化的直接性与上节提到的动态监测相通,而考察变化角度的多样性、识别变异性时的敏锐性,以及运用方法的灵活性则与上节提到的多角度考察相通。

第一,在直接性方面,微变化研究法便于研究者直接观察被试在读后续写过程中语言能力的变化过程。传统研究方法主要重视研究结果,倾向于选择静态点进行对比,因此在变化过程方面有所欠缺。而微变化研究法强调的是一种高频的观察与记录,因此便于研究者分析被试在参加读后续写的过程中模仿语言、创造内容的能力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重复参加同一个读后续写任务也可帮助研究者分析频次效应的作用,了解被试在每个任务中的表现与上次相比有何不同,从而探究他们语言能力的变化。

第二,在多样性方面,微变化研究法便于研究者从多个角度考察被试在读后续写中的表现。微变化研究通常从五个维度来探究变化,具体为路径(path)、速度(rate)、广度(breadth)、变异性(variability)和根源(sources of change)(Siegler 1995;Siegler & Stern 1998)。在路径方面,微变化研究法有助于分析被试在重复参加读后续写过程中,观念、策略如何变化,从而导致其表现和水平的变化。在速度方面,微变化研究法有助于分析被试在重复参加读后续写过程中水平提升的快慢问题:比如,研究被试水平的显著提升发生在第二次任务还是第三次任务中,前者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比后者更快的变化速度。在广度方面,微变化研究法有助于分析读后续写的应用范围,即读后续写的影响对哪些群体适用;与此同时,也可分析重复参加读后续写的过程中,这种频次效应对多大范围的群体适用。在变异性方面,微变化研究法有助于分析不同个体参加读后续写时的不同表现。在根源方面,微变化研究法有助于分析被试在重复参加读后续写过程中表现与水平变化的原因,也可探究出变化背后的因素影响,分析因素的交互,反映出动态系统理论。

第三,在敏锐性方面,微变化研究法便于研究者关注读后续写中出现的变异性。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传统研究方法重视群体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其中的变异性,或将某些个体差异视为“噪音”。而微变化研究法则考虑了不同被试在参与读后续写时,由于个体因素而导致的不同结果。与此同时,该过程也体现了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反映出动态系统理论。

第四,在灵活性方面,微变化研究法可运用于多个概念和技能。就读后续写而言,其包含各个类别或变体,如多轮续写、对比续写,等等。微变化研究法可被灵活运用于这些类别或变体,从而提供更丰富、层次更多样的研究结果。

研究者在进行读后续写研究时也应注重微变化研究法中的要素。Miller &Coyle(1999)指出微变化研究法中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观察的时间周期要恰当,观察频度要高,数据分析要精细。因此,研究者要注意在采用有声思维等方法开展研究时观察的时间周期要覆盖变化全过程;频繁观察被试,完整记录变化,或是在重复/多轮续写中将每一次续写的开展看作一个人工设置的节点;在分析读后续写数据时,一方面可采用定量研究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文章的准确性、流利性、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定性研究(如有声思维与访谈),从而探索各因素如何影响被试的表现。

5 结语

由此可见,动态系统理论与续论在理论与应用方面都具有诸多相通之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动态系统理论和续论都强调了各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和交互关系,包括环境、学习者和语言三因素的互动与影响。各因素间的关系在动态系统理论和续论看来都非简单的交互线,而是复杂的交互网。这些因素之间也并非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而是双向因果关系。动态系统理论指出的内在资源、外在资源等的交互与联结可起到补偿作用,也与续论中提及的协同与拉平效应相关。延伸来看,协同也可体现于动态系统理论对二元区分的摒弃,这跟续论倡导“语言的模仿”和“内容的创造”的相辅相成而非互相对立也不谋而合。此外,动态系统理论和续论也都涉及了变异性与个体差异。就应用方面而言,动态系统理论和续论这两种理论指导下开展的研究都注重动态监测与多角度考察。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微变化研究法当中的优势也可体现在续论指导下的一种续作变体——读后续写当中,因此动态系统理论与微变化研究法也可以应用到读后续写中。研究者可关注被试在读后续写过程中语言的模仿和内容的创造这两大方面分别的发展变化过程。此外,研究者也可结合频次效应理论,让被试重复参加读后续写,研究他们在此过程中表现与能力的变化。研究者还可以关注读后续写参与者的个体差异与变异性问题,研究不同因素如何相互联结、交互影响被试的表现,并进一步探索各因素的影响又是如何变化、因何变化的。在研究读后续写时,研究者应遵循动态系统理论与微变化研究法的原则以及微变化研究法包含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些都提示研究者可结合有声思维和访谈进行研究,也可以进行重复/多轮续写,并结合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处理读后续写的被试完成的文章。

动态系统理论与续论都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研究趋势。若能利用它们各自的优势,将它们结合起来研究,必将为二语习得等领域做出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Atkinson, D.,2014. Language learning in mindbodyworld: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Language Teaching , 47:467-483.

[2] Ellis, N.,2002. 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 A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acquisition [ J ].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24:143-188.

[3] Ellis, N.,2008. The dynamics of second language emergence: Cycles of language use,language change,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 92 (ii):232-249.

[4] Ellis, R.,1999.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 Larsen-Freeman, D. & L. Cameron.,2008a. Complex System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Larsen-Freeman, D. & L. Cameron.,2008b. Research methodology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complex systems perspective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 92 (ii):232-248.

[7] Larsen-Freeman, D.,1997. Chaos/ 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Applied Linguistics , 18:141-165.

[8] Larsen-Freeman, D.,2006. The emergence of complexity, fluency, and accuracy in the oral and written production of five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J]. Applied Linguistics , 27:590-619.

[9] Miller, P. H. & T. R. Coyle, 1999. Developmental change: Lessons from microgenesis[A]. In E. K. Scholnick, K. Nelson, S. A. Gelman, & P. H. Miller (Eds. ). Conceptual Development : Piaget s Legacy [ C].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209-239.

[10] Pickering, M. & S. Garrod, 2004. Toward a mechanistic psychology of dialogue [ 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 27:169-226.

[11] Siegler, R. S. & E. Stern, 1998.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strategy discoveries: A microgenetic analysis [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General , 127 (4):377-397.

[12] Siegler, R. S.,1995. How does change occur: A microgenetic study of number observation[J]. Cognitive Psychology , 25:225-273.

[13] Siegler, R. S.,1996. Emerging Minds :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Children s Thinking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 Siegler, R. S.,2002. Microgenetic studies of self-explanation [A]. In N. Granott & J.Parziale (Eds.). Microdevelopment : Transition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1-58.

[15] Spoelman, M. & M. Verspoor, 2010. Dynamic patterns in development of accuracy and complexity: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in the acquisition of Finnish [J]. Applied Linguistics ,31 (4):532-553.

[16] Trofimovich, P. & S. Kennedy, 2014. Interactive alignment between bilingual interlocutors:Evidence from two information-exchange tasks [J]. Bilingualism : Language and Cognition ,17:822-836.

[17]常鹏云,Zhang Jun Lawrence,2020.大学生英语听力定向性动机流的微变化研究[J].现代外语,(2):200-212.

[18]戴运财,周琳,2016.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二语习得研究:不足与对策[ J].外语界,(3):57-63.

[19]田莉,2020.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二语句式发展的质性研究[J].外语界,(6):54-62.

[20]王勃然,赵雯,2020.近十年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我国二语习得研究:现状与展望[ J].外国语文,(3):134-140.

[21]王初明,2012.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J].外语界,(5):2-7.

[22]王初明,2014.内容要创造语言要模仿[J].外语界,(2):42-48.

[23]王初明,2015.读后续写何以有效促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5):753-762.

[24]王初明,2016.以“续”促学[J].现代外语,(6):784-793.

[25]王初明,2017.从“以写促学”到“以续促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4):547-556.

[26]王初明,2019.运用续作应当注意什么?[J].外语与外语教学,(3):1-7.

[27]王初明,2020.外语学习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静态语言知识如何适配到动态内容?[ J].现代外语,(5):593-600.

[28]王宇,王雨,2020.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产出性词汇微变化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1):44-52.

[29]文秋芳,2003.微变化研究法与二语习得研究[J].现代外语,(3):312-317.

[30]徐锦芬,雷鹏飞,2017.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课堂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22-29.

[31]许希阳,吴勇毅,2015.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反思[ J].语言教学与研究,(2):1-7.

[32]张琳,秦婷,2020.读后续写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焦虑和写作能力的影响研究[J].外语教学,(6):72-76.

[33]张素敏,赵静,2020.“多轮续写”对学习者目标语词类主观性的作用研究[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1-8.

[34]郑咏滟,2011.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以二语词汇发展研究为例[J].现代外语,(3):303-309.

[35]周丹丹,王文宇,2013.动态系统理论与微变化研究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江淮论坛,(4):163-168. pW7YlbtN1d+axuAMUVbgO1oXqadCzn3TJ2LiMDbJgstZ4B2/bwsFQffaePrvfkl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