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区域分异明显,从而使我国的湖泊特征相应呈现出显著的区域特色。我国湖泊分布可划分为5个自然区域,包括东部平原地区湖泊、蒙新干旱地区湖泊、云贵高原地区湖泊、青藏高原地区湖泊以及东北平原山区湖泊。

目前我国湖泊科学研究者已出版了如《中国湖泊志》《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中国晚第四纪古湖泊数据库》(第一版、第二版)等书,但通过历史地图来了解历史时期湖泊演变的还相对偏少,系统性的表述更是未见。实际上我国历史文献资料丰富,历史地图源远流长,系统收集、整理历史地图,进行分析与编辑,结合文献,最终图文并茂地呈现湖泊的历史发展变迁是本书的宗旨。

我国历史文献中很早就有湖泊及其变化的记载。《尚书·禹贡》中记载九大湖泊,称为“九泽”。《周礼·职方》则载有著名的“九薮”。张修桂先生统计,《水经注》中记载了湖、泽、薮、淀、渚、渊、坈七种天然湖沼水体。裴秀在晋代初年制作的《禹贡地域图》则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地图集,但已经失传。相比早期,明清以来的存世的历史地图则丰富得多。

我国传统的制图方法是建立在平面测量的基础上,因此在小范围内可以达到一定的精度,而大空间的全国地图或世界地图就难以企及了。16世纪明代末年,西方制图技术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西方制图技术绘制全国地图则是在康熙年间,《康熙皇舆全览图》是采用西方制图方法绘制的一幅全国地图,在我国测绘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康熙皇舆全览图》内容丰富,有经纬线,而且绘入的湖泊众多,是本书分析整理清代湖泊状况的主要资料来源。

民国时期,我国的测绘技术向近代测绘转变,渐趋完善。民国六年(1917年)的分省图是本书获取20世纪初期湖泊状况的主要资料来源。除了《康熙皇舆全览图》和民国初期地图外,本书还主要参考了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于17世纪中期绘制的《中国新地图集》,19世纪60年代的《大清一统舆地全图》《西藏全图》,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地形图,以及其他少量地图。此外,为了让读者对不同时期的湖泊有个直观的对比,本书利用ArcGIS技术对大部分地图进行了配准、成图。

本书在编制过程中,多处引用了《中国湖泊志》(1993—1996年的调查成果)以及《湖北省湖泊志》(2014年版)的成果,为了行文流畅,阅读方便,文中引用时不再一一标出作者和成书年代,以免重复过多。对于1949年以前的文献的引用,文中引用时尽可能标出作者和成书年代。文中引用的1949年后的文献,将在参考文献部分列出。

由于资料所限,本书共涵盖了全国18个省的湖泊。本书的西部湖泊由刘金亮执笔,北方湖泊、湖北以及浙江湖泊由姚书春撰写;山东、天津湖泊由张风菊执笔;湖南、江西湖泊由凌超豪、姚书春执笔;安徽湖泊由程龙娟、卞宇峥编写;江苏、上海湖泊由卞宇峥编写。全书由薛滨和姚书春统稿。本书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号:2019YFA0607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42042021)、中科院“天地生人”主题系列科普产品科学传播项目、中科院科普专项、江苏省海洋湖沼学会以及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流域科学数据中心的资助。 xb52d/13G3e5vefurKTechVATW1dbPbE1FGC7Zpmc+7UbdTIC2ir9GRIHReW1E3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