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期间,犹太民族的文化活动异常活跃。许多后来被收入犹太《圣经》中的篇章和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特别是日后被誉为犹太教经典的核心部分《托拉》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了正典化的过程。在以色列的文明史上,《托拉》文本的确认应该是极其重要的事件,尽管在现代人看来那属于文化范畴。
犹太教传统所称的《托拉》( The Torah )指的是《圣经》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可以说是《圣经》最早的部分。其内容和正典化过程一直倍受关注,成为历代研究《圣经》文化人士的一个研究重点。
由于历史久远和早期资料的匮乏,加上《托拉》内容的繁杂,人们对《托拉》的形成有众多不同的观点。目前在学界为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是“底本说”,即认为《托拉》不是出于一个人之手,而是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然后由来源不同的底本资料汇编而成。
“底本说”本身十分丰富,包括众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不过,由德国圣经学家韦尔豪森(Julius Wellhausen)总结的“四底本”说最受赞许,这一假说认为《托拉》文本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四个“底本”。它们分别是J本、E本、D本和P本。其中,J本(其中对上帝的称谓为“雅赫维”,故又称“雅赫维本”)包含的资料最为久远,可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其内容贯穿在《创世记》《出埃及记》和《民数记》之中。E本(其中对上帝的称谓为“艾洛希姆”,故又称“艾洛希姆本”)包含的资料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部分内容与J本交织、交叉出现。D本包含的资料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内容为《申命记》的主要部分。P本包含的资料产生最晚,大概出自公元前6世纪前后,内容包括《利未记》的全部及《出埃及记》和《民数记》的大部分,主要代表着祭司的观点。《托拉》的编撰者利用这些底本作为蓝本,在取舍、交叉使用的过程中完成了《托拉》文本内容的最终编撰。这样,“底本说”在总体上表明了《托拉》内容的来源。
《托拉》作为一个统一体,它的编撰和最终文本的确立发生在犹太人被允许返乡和重建圣殿后的公元前5世纪。在这一政治大背景下,《托拉》的正典化可以说是犹太民族痛定思痛的结果,是对民族危机的一种文化反应,是对当时已经存在的异族文化(特别是波斯文化)冲击和影响的一种防卫行动。为了用犹太传统律法重新整顿社会生活,规范犹太人的言行举止,维护犹太民族的纯洁性,以著名祭司以斯拉为首的犹太知识分子开启并完成了《托拉》文本的编撰工作。《托拉》最终文本的确立过程即为《托拉》正典化的过程。一般认为全部工作在公元前440年前后完成。
正典后的《托拉》(又称《律法书》或《摩西五经》)由《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五卷书组成。它主要反映的是创世、人类早期历史、犹太民族始祖的生活、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经历,以及在摩西领导下离开埃及后在旷野游荡四十年的历史,犹太教的律法最初均来源于这一部分,历来被认为是在公元90年正典的《希伯来圣经》主体。
《创世记》(共50章)讲述的是世界和人类被创造出来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史前史,以及犹太人族长时期的故事。独一神思想和犹太人作为一个与上帝立了约的选民思想得到最初的表述。
《出埃及记》(共40章)讲述摩西的身世,摩西如何在上帝的参与下与埃及法老斗法,带领犹太人摆脱奴役、逃离埃及,以及在西奈山接受《摩西十诫》的故事。犹太人追求自由、集体与上帝立约、逐步成为一个统一民族的过程得到了展示。
《利未记》(共27章)重点讲述犹太教诫命、祭祀例律、礼拜仪式和条例等内容,确立了犹太教早期一系列立法规定和祭司阶层的地位。
羊皮经卷《托拉》
《民数记》(共36章)主要讲述犹太人离开西奈山后在西奈半岛和迦南南部旷野游荡四十年的经历,其中包括对犹太人口的统计、与当地人的冲突和宗教例律的设定等。
《申命记》(共34章)叙述了四十年旷野游荡行将结束、犹太人将要进入应许之地时,摩西对犹太人谆谆教诲一事。内容以摩西之死结束,犹太教的一系列诫命得到了重申。
《托拉》的正典标志着犹太文化的核心——独一神思想最终确立,标志着被认为是代表犹太信仰最完善形式的犹太教进入了成熟阶段。犹太民族终于有了一个能够连接所有犹太人的最有效的精神纽带。
正典后的《托拉》受到犹太人的极大尊重,犹太民族渐渐形成了诵读《托拉》的习俗,规定定期对《托拉》的指定部分进行吟诵。按犹太教有关规定,诵读时,犹太会堂的人数必须达到法定教徒人数(至少需有十名以上成年男子在场),诵读必须在正式礼拜仪式中进行,必须使用羊皮《托拉》经卷。《托拉》诵读作为犹太教古老礼拜仪式中的一项独特活动,从第二圣殿时代起就已成为犹太会堂仪式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然而,人们在追溯它的起源时,仍把摩西看成是该活动的创始人。犹太哲人认为,摩西在世时,一直试图在安息日、节日和新月日推行对圣书的诵读活动。后来,从巴比伦返回的犹太先知以斯拉着手整顿犹太教时,把《托拉》诵读推广到每周一、周四以及安息日午后的仪式中去。这一做法在拉比犹太教初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了一定的表现形式,各诵读部分开始有了特定的名称,每次被请去诵读的教徒人数以及每周诵读的内容逐步固定下来。然而,诵读活动真正发展成为一种习俗,具有系统化、陈式化的特征,是在《塔木德》时代开始的公元3世纪。这时,以巴勒斯坦和巴比伦为主的两种诵读周期形成。巴勒斯坦诵读习俗根据三年中的星期数把《托拉》分成175个章节,这样正好在三年的时间里将《托拉》全部诵读一遍。这一诵读周期习俗在13世纪前后逐渐消亡。巴比伦诵读习俗则根据一年中的星期数(以犹太历闰年为准)把《托拉》分为54个章节,这样正好在一年的周期中将《托拉》全部诵读一遍。由于正常年份只有52个星期,加上部分安息日与重大节日重叠,诵读《托拉》活动必须停止,为确保在一年内将《托拉》诵读完毕,故又规定有些安息日诵读的内容必须“拍双”,即诵读两个章节。等到西姆哈托拉节到来的那一天,过去一年的《托拉》诵读周期正好结束,新的《托拉》诵读周期随即开始。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象征着犹太民族诵读《托拉》的活动永不停止。目前,这一最初产生于巴比伦的习俗已为全世界犹太人所接受。
约柜:存放《托拉》经卷的柜子
犹太会堂举行的《托拉》诵读仪式庄严、热烈,洋溢着一种节日的喜庆气氛。诵读开始前,会众都要起立,目迎《托拉》经卷从约柜中取出,在诵读台上放好。诵读完毕后,会众要再次起立,目送《托拉》经卷放回约柜中去。在诵读过程中,每请一位教徒,人们都要吟诵“祝福我们的祖先”颂词。诵读完毕后,还要把《托拉》经卷高高举起,人们齐诵读《摩西在以色列人面前陈明律法》之颂词。有幸在这时举起《托拉》经卷,并将经卷展示给会众的人被称为“高升者”。随后,另一位教徒被请上来与之一道将经卷卷起,放回约柜。
由此可见,《托拉》的正典成为犹太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根据犹太教的传统观点,犹太教的所有教义、信条、思想均直接从《托拉》中产生。在犹太教看来,《托拉》所包含的内容如同宇宙一样博大深邃。《托拉》作为《圣经》的核心,理所当然被看成是“一座壮丽的纪念碑”,其影响“甚至远远超过所罗门圣殿”。
正因如此,今天人们所谈论的“文明轴心时期”犹太民族做出的沉甸甸的贡献,实际上指的就是正典后的《托拉》文本。犹太史学家通常将这一时期形容为“一个在人类文化编年史上只有雅典的‘黄金时代’或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能与之相媲美的文学活跃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