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项目一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含义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而3~6岁是个体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时期。为此,我们应了解和把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含义、特点等,依据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开展教育活动,从而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涵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专门研究3~6岁儿童语言发展及其教育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具体包括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及文学作品活动等,它与幼儿园健康领域、科学领域、社会领域、艺术领域的活动共同构成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并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学前儿童语言经验的不断积累,其语言能力每年均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要遵循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与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一)目的性

语言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帮助其获得相关语言经验。教师每次进行语言教学活动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带着目的去设计、组织的,让学前儿童在积极的语言环境中,不断积累相关经验,提高其语言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了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一方面是学前儿童口头语言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即培养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学前儿童书面语言准备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即培养幼儿阅读与书写准备的能力。

(二)整合性

语言教育活动的整合性强调学前儿童语言学习是一个整合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智力、情感等的发展是融为一体的。因此,语言教育活动需要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才能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整合性具体包括目标的整合,内容的整合,教育形式、方法和手段的整合。语言教育目标的整合指目标的设置要包含情感、认知、能力三个层次,并将目标进行整合,渗透到语言教育活动内容当中。不仅如此,还可以将其他领域的目标整合到语言领域目标当中。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的整合,可以将语言领域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例如文学作品活动与谈话活动进行整合,教师给幼儿讲故事后,围绕故事主题进行谈话活动;还可以将语言领域与其他领域内容进行整合,例如科学领域与语言领域的整合,通过给儿童讲故事,帮助他们了解某一科学现象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形式、方法和手段的整合,是指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应采用多种形式、方法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发展。

(三)积累性

学前儿童学习和掌握语音、词汇、句子,都需要一个过程。从无到有,从不理解到部分理解再到完全理解,积少成多,逐步形成,逐步完善。 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地积累语言经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过程就是帮助儿童积累口语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活动时,不能期望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日积月累的效果,教师与家长应多给学前儿童提供有趣、多样的语言学习素材,丰富他们的语言学习经验。

拓展阅读

幼儿语言教育观

幼儿语言教育观,是指幼儿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即如何看待幼儿语言教育。它将直接影响幼儿语言教育的效果,对语言教育效果起决定性作用。

1.完整语言教育观

完整语言教育观首先认为幼儿语言教育目标应该是完整的。要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能力的发展,作为幼儿语言教育的完整目标。其次,幼儿语言教育内容应该是完整的。语言教育的内容,既要引导幼儿学习口头语言,也要学习书面语言;既要让幼儿理解并运用日常生活用语,也要引导幼儿学习使用文学语言。最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应该是完整的。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着眼于创设真实的双向交流情境,以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作为语言教育的基本形式,并且活动的形式应该多样化。

2.整合语言教育观

整合的语言教育观念是指把幼儿语言学习看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充分意识到幼儿语言发展与其他智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不能仅限于语言教育活动中,要树立整合教育观,把语言教育目标渗透到各个领域,如日常生活、人际交往、游戏活动、认知活动、体育活动等,把语言教育融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在家庭中、社会中、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引导幼儿多听、多说、多看、多练,在运用与交往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3.活动语言教育观

活动语言教育观是指以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幼儿的语言教育过程,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将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作为语言教育的基本形式,引导幼儿在操作实践中动脑、动口、动手,从而使其成为主动的语言学习者。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意义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对儿童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具体时间尚未达成共识,一般而言,个体从出生至初步掌握语言大约需要3~4年的时间,如果在这一时期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则会使个体更容易获得语言反应,甚至可以使其语言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再进行补偿教育,就很难达到其应有的水平。

因此,应为儿童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为儿童提供有趣的语言学习材料,创设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儿童自己感知、理解、学习、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断积累语言和词汇,不断学习新的句式句型,然后再把积累的语言经验转化为内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完成人际交往活动。语言的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教师还应多为儿童提供语言交往的机会,激发儿童交流的兴趣和愿望,同时巩固和提升语言交往能力。

(二)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一种表达交流的符号。学前儿童在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掌握一些字、词等不断积累语言经验,这也是她们认识世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大脑开始会对事物做出概括性反应,对动作的依赖减少,对语言的依赖增加。这一行为,使得儿童的思维逐渐摆脱直觉行动性,并逐渐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对事物的认知也更加具体形象。 并且语言能力表达强的儿童,他们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就更多,在交往的过程中会不断积累相应的知识经验,从而促进了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与环境、个体交流互动的过程,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新生儿不会说话,他们用声音和动作与人交流,所以这一时期的婴幼儿经常哭泣,由于交流的障碍,他们的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与周围环境交往互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儿童语言的获得被称为儿童社会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当儿童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有助于他们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提高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使儿童可以更加主动地适应他人的行为,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表达,这大大增加了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儿童与同伴游戏的关系由比较疏松的聚合到比较协调的、有规则的结合。因此促进儿童学习语言、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也是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应该创设条件让科学的语言教育有效地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拓展阅读

印度狼孩的故事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Singh,J.A.L.)在印度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由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应该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

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Kamala),小的叫阿玛拉(Amala)。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每夜10点、1点和3点就会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的怪声。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会发出人类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像动物似的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舌头来,和狗一样喘气。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

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育她们。总的说来,小的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水”,并且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出兴趣。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2年8个月才会用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wlsuVx06t6osxYHWPlXznyZl5C91kI+J9bkrg+09DyL7kQGdBYN7OfTNNwtHl4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