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项目三
学前儿童谈话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学前儿童谈话活动话题的选择

在谈话活动中,“谈什么”是活动能够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中心话题能从客观上主导学前儿童谈话的方向,限定学前儿童交谈的范围,使学前儿童的交谈带有讨论的性质。因此,在进行谈话活动之前,教师要先学习如何选择中心话题,再组织活动内容。

在选择学前儿童谈话活动的话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儿童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其表达欲望

话题必须是学前儿童感兴趣、想交流、对学前儿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刺激性的内容,这样才能调动学前儿童参与谈话的积极性。

当学前儿童对话题感兴趣时,其表达的欲望就会被激发,才能畅所欲言。教师多和学前儿童在一起,了解其兴趣,就很容易发现儿童感兴趣的话题。

2.选择儿童熟悉的话题,使其有话可说

话题必须是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已有经验,否则就会变成教师的空谈。

典型案例

学前儿童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熟悉的事情,他们常常会主动提起:“老师,我昨天去动物园玩的……”“我昨天去我奶奶家玩的……”教师可以开展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好朋友”“我的老师”等为话题的谈话活动,让学前儿童谈谈自己熟悉的人,他们长什么样子,他们喜欢干些什么,自己和他们发生过什么故事;或者开展“我的幼儿园”“我住的小区”等谈话活动,让学前儿童谈谈他们住在哪里,那里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有哪些东西,自己最喜欢在哪里玩等;学前儿童对自己再熟悉不过了,教师可以开展“我的爱好”“我的样子”“我的衣服”“我的书本”等谈话活动,谈谈对自己的认识,加深对同伴的了解。有些谈话内容学前儿童不熟悉,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帮助学前儿童建立一个熟悉该内容的过程,在学前儿童熟悉谈话内容之后,再开展谈话。例如,田老师想开展关于“蚯蚓”的谈话活动,但大部分儿童没有见过蚯蚓,田老师便请家长带儿童一起搜集图片、视频资料,初步了解蚯蚓,并在雨后组织儿童寻找蚯蚓、观察蚯蚓,听一些关于蚯蚓的故事,帮助儿童储备经验,使儿童有话可说。

3.选择与主题活动相关的话题,引发儿童积极探索

学前儿童的课程往往是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的,教师可以根据同一主题的思维导图,开展与其相关的、涵盖各大领域的教育活动,形成对该主题整体的较全面的经验体系。常用的主题有“亲亲热热一家人”“小问号”“我们在春天里”“夏天多快乐”“秋天多美丽”“我们不怕冷”“我们的节日”“我是中国人”“劳动真光荣”等。例如开展主题活动“冬日的祝福”,在语言领域,教师可开展谈话活动“说冬天”。在主题“我是中国人”中,教师可开展谈话活动“多彩的民族”,而在主题“劳动最光荣”中,教师则可以开展谈话活动“我会帮妈妈做什么”等。

在主题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与学前儿童展开谈话,了解学前儿童对该主题的兴趣和已有经验,确定本班儿童在主题活动开展前的水平,制订适合本班学情的主题活动目标。同时,也可以追随学前儿童兴趣,开展他们感兴趣的课程计划之外的教育活动,支持学前儿童的进一步探究。在主题活动结束后,可以以谈话活动来回顾和总结,梳理主题活动的经验,评估学前儿童的发展。

4.选择即时性的话题,让儿童爱上交谈

有些话题是具有即时性的,如天气季节的变化、各种节日、时事新闻等。通过对即时性话题的讨论,学前儿童可以发现身边很多事情都可以交谈,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与美好。

典型案例

以“下雪天真好玩”为话题,学前儿童可以谈对下雪天的感受,讨论玩雪的乐趣;以“春天来了”为话题,学前儿童可以交流春天的景物变化、人的穿着、人们的活动;以“元宵节”为话题,学前儿童可以交流赏灯、搓元宵的乐趣;以“奥运会”为话题,学前儿童可以表达自己观看赛事的情况,说说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和认识的运动员。

二、学前儿童谈话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学前儿童谈话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通常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

这是活动的导入部分,目的在于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使其做好谈话的准备,所以时间不长,一般为3~5分钟。创设谈话情境,主要目的是激发学前儿童谈话的兴趣,把儿童的注意力吸引到谈话的主题上来。

创设谈话情境,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用语言创设谈话情境

在活动初期,教师准备一段简短的开场白,设计一些问题,唤醒儿童的注意,使儿童主动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积极加入话题。例如,在谈话活动“我喜欢的小动物”中,教师对幼儿说:“我家养了一只小猫,它拥有一身黑白相间的毛、一对小小的耳朵,一双圆溜溜的眼睛不停地转着,非常可爱,我最喜欢的动物就是它了。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什么动物呢?”此环节,教师通过对猫的外形描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出话题。

2.用实物或直观教具等创设谈话情境

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等可以直接给儿童提供感知的对象。儿童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活动,刺激大脑,启发儿童的思维,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促使儿童积极参与谈话话题。例如,在谈话活动“我爱吃的水果”中,教师准备一盘切好的水果请幼儿品尝,由此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问幼儿:“水果好吃吗?你们爱吃水果吗?你最爱吃什么水果?”幼儿回答之后,请幼儿把自己带的水果拿出来。此环节通过品尝水果,引出话题开始谈话活动。

3.用游戏或表演的形式创设谈话情境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方式,教师利用游戏或表演创设一个与谈话主题内容有关的情境,可以迅速调动儿童积极性,激发儿童的真实感受,从而产生强烈愿望,引出话题。例如,在谈话活动“可爱的大白”中,一位教师扮演一个病人,捂着肚子说:“哎哟,我的肚子好痛啊!”另一位老师穿着白大褂,拿着听诊器。帮助“病人”治病。扮演病人的主班老师问幼儿:“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是谁帮了我?”教师通过表演,让幼儿观察,代入角色中,引出主题,为后面的活动奠定基础。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和组织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创设情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引出话题。因此,无论是以实物的方式还是以游戏或表演的方式,都需要根据话题和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有利于引出话题为前提。

第二,创设情境需要注意与话题之间的关系。谈话情境的创设需要与话题紧密相连,避免为了创设而创设,为了演而演,成了与主题无关的摆设。谈话情境的创设需要尽可能简单明了,不要繁杂冗长,既要充分利用情境进入话题,又要启发引导儿童快速进入谈话话题,激发儿童谈话欲望。

(二)运用已有经验,自由交谈

这一步骤紧接第一步骤中教师导入时所提问题,使儿童运用已有经验交流个人见解。教师应为学前儿童提供自由交谈的机会,儿童可以调动已有经验进行自由交流。此环节中要注意以下四点。

1.围绕中心话题交谈

谈话活动要求营造宽松自由的谈话语境,而自由要建立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谈话活动的规则之一就是围绕中心话题进行交谈。若谈话的内容偏离了中心话题,就不能整合学前儿童对该话题的共同经验。因此,当学前儿童跑题时,教师要引导其回到中心话题。

2.交谈的内容自由

学前儿童可以根据一个话题,从自己的角度、兴趣点和已有经验自由讨论,教师不可过多干涉,而要让学前儿童敢说、多说。例如,谈话活动“多彩的秋天”,有的幼儿会从秋天的景色入手,有的幼儿则从秋天的落叶入手,而有的幼儿则会谈到秋天的农作物。他们的谈话都基于自己的角度、兴趣点和已有经验,只要没有偏离话题,教师都应给幼儿充分交流的机会。

3.交谈的对象自由

学前儿童可以与同伴交谈,也可以与教师交谈;可以是两两交谈,也可以是多人共同交谈;可以是多人与一人交谈,也可以是小组之间的交谈。学前儿童可以根据自己谈话的需要和接收到的他人的谈话信息,选择交谈对象。

4.关注个别差异

由于学前儿童在性格、经验、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各有不同。在自由的谈话活动中语言能力强的学前儿童尤其活跃,容易占据主导地位;而语言能力弱的学前儿童则光听不说,羞于表达。教师要重点倾听语言能力较弱的学前儿童的谈话,可以主动向其发起谈话,也可以安排能力强的学前儿童与其坐在一起,并提醒其他儿童注意倾听其谈话,让儿童互相促进。教师还要及时鼓励和肯定表达能力弱的儿童的优点和进步,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开口表达的愿望,提高表达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必须在场,使幼儿感到自己说话的意义,感受到活动在正常展开。

第二,教师应参与谈话,用微笑、点头、拍手等体态语言鼓励幼儿。教师也可用凝视、抚肩等方式鼓励还未加入话题的幼儿。

第三,教师应观察儿童的反应,教师可以适时介入,通过教师的观察,了解儿童谈话的水平和状态,为下一阶段的活动做好准备。

(三)围绕中心话题,适时拓展

前两个环节是在儿童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谈话,而这一环节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儿童的谈话经验,拓展儿童谈话的范围,教师可以用提问和启发的方式帮助儿童学习新的谈话技能和谈话规则,掌握正确的谈话思路和方法,使学前儿童的谈话技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升。但应注意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适当提升。比如对不同年龄班的儿童在倾听的意识、情感和能力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逐步增加新的倾听和谈话经验。拓展的谈话内容包括以下两点:

1.围绕中心话题深入拓展谈话

例如,“多彩的秋天”教师可以提问:“多彩的秋天有这么多我们喜欢的事和物,那能不能说一说,这些事或物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为什么喜欢它呢?”

2.围绕中心话题深入拓展小话题

例如,“多彩的秋天”可以拓展到“秋天的农作物”这个小话题,通过秋天的农作物这个话题,引发学前儿童深入话题。

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和组织,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拓展的话题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做到层层深入。

第二,拓展的内容应更加丰富,不能仅仅局限于儿童的已有经验,需要充实儿童的生活经验。

第三,在谈话中要关注儿童的内心感受,鼓励儿童积极思考,能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可根据儿童自己提出的问题引导儿童围绕中心话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典型案例

在中班谈话活动“我的爸爸”中,教师在游戏环节的基础上,适时拓展话题,让幼儿围绕“夸夸我爸爸的绝活”来讲一讲自己的爸爸。教师首先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爸爸的绝活,接着请幼儿向老师介绍爸爸的绝活,幼儿交谈后,教师组织评选活动——“我最喜欢的爸爸”。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高潮部分,对幼儿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爸爸最受欢迎,因此当他们上台来夸夸自己爸爸的绝活时,如何说得生动,让别人都来为自己的爸爸投票成为他们谈话的目标,因此,他们会努力做到表述清楚、连贯,还会运用丰富的词汇来充实谈话内容。

(四)巩固或拓展,提升能力

此环节是总结性的活动环节,也是帮助儿童积累经验、巩固能力的环节。提升和巩固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可以通过语言归纳,让儿童用更丰富的语言描述所谈的话题;也可以通过表演、游戏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帮助儿童提升能力,生成新的经验。例如,谈话活动“多彩的秋天”,教师引导儿童用绘画的方式画出心目中的秋天,然后再组织儿童互相交流自己画的是什么。这样的活动,不仅帮助儿童进一步积累谈话经验,更能促进儿童的绘画等其他能力的发展。当然,采用绘画或表演等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拓展话题,提升和总结。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进行交流,无论任何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营造幼儿愿意说、敢说、有话说的谈话环境,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针对谈话活动各个环节,我们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适宜的话题。活动过程中选择的每个内容,都是儿童感兴趣的、可以拓展的、有话可说的话题。

(2)创设宽松的环境。宽松的环境可以让儿童身心放松,有利于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谈话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儿童使用看、想、听、画、尝、做等多种感官,激发儿童交谈兴趣,鼓励儿童通过表演、探索,亲身体验。

(3)准备丰富的材料。丰富的材料可以激发儿童的谈话兴趣,也可以作为媒介,根据话题的需要恰当地介入,引出新的内容。

(4)谈话过程中注意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谈话规则意识。例如,在谈话中学会倾听他人,知道轮流交谈的重要性。学会适当地修补自己谈话的内容,掌握谈话技巧。

练一练

请以全民抗击疫情为背景,为大班儿童设计一个相关话题,并说一说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引导儿童谈论这个话题。

典型案例

在中班谈话活动“我的爸爸”中,周老师导幼儿围绕话题“我和爸爸一起旅游的故事”进行深入讨论。

乐乐:“我和爸爸一起去了动物园,那里有好多动物,有猴子、长颈鹿,还有老虎,我跟爸爸喂了长颈鹿吃草,特别好玩。”

周老师根据乐乐的回答向其他幼儿提问。

① “小朋友们,乐乐和爸爸一起去了哪里啊?”教师出示地点标识图。

② “什么时候去的呢?”幼儿无法回答,这里教师在暗示乐乐要叙述时间。

③ “乐乐和爸爸一起做了什么事情呢?”教师出示事情标识图。

④ “最重要的还有什么?”教师出示心情标识图,这是暗示幼儿要告诉别人在这件事情中自己的感受。

分析: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使学前儿童知道要说清楚一件事情要从时间、地点、事件、感受这些方面去说。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幼儿通过自由结伴说、向老师说、向集体说,掌握说清楚一件事情的基本要素。教师利用图示引导,重点在于帮助幼儿有序、清楚、连贯地讲述和爸爸一起旅游的经历,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幼儿学会了有序说,同时也避免了幼儿在活动中不知该如何表达的情况。

拓展阅读

谈话活动促进幼儿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方法

(一)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分尊重幼儿的环境

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要给予充分的无条件的尊重和关注,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价值,放下心中的戒备心理,敢于去探索周围环境,了解新的事物,不怕教师权威,勇于探索真理,发展幼儿求真探索的思维特质;同时也乐于与人交谈,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考虑不同建议和观点,充分尊重和接纳他人,包容他人的观点等,从而发展幼儿思维开放的思维特质。在谈话前,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强制、不压迫,可以通过如树立榜样、进行奖励等引导幼儿。在谈话中,教师和幼儿要对发言的幼儿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尊重,如制定一定的谈话规则、榜样示范等。在谈话后,教师和幼儿应该给予积极的反馈,如赞赏、鼓励等。

(二)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影响幼儿能否主动的求知、独立的思考、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唤醒幼儿的学习动机。首先,应当创设一个“充满问题的谈话情境”唤醒幼儿的本能的认知需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在该情境中通过不断呈现的新概念、新事物、新问题等,引发幼儿的新旧概念的认知冲突,从而唤起幼儿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的动机,激发幼儿主动思考、积极讨论的意识。其次,应当及时给予幼儿正面积极的反馈,激发幼儿的外部学习动机。在谈话活动中,教师通过不断地对幼儿的回答给予支持、鼓励、赞赏,强化幼儿在谈话的过程中求知求真、独立主动思考、尊重接纳他人、考虑他人观点等行为,使幼儿乐于去展现这些行为,并最终将这些行其内化形成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模式。

(三)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幼儿主动独立地思考、坚持解决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决定个体对行为对任务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也影响个体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思维模式。教师在谈话中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幼儿的自我效能感。首先,教师应提供难度适宜的问题,幼儿通过亲身经历解决这些问题,获得成功经验,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又进一步帮助幼儿积极主动地解决新的问题和挑战。其次,说服也是一种提升幼儿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在活动中不断地给子幼儿支持、鼓励和引导,使幼儿愿意去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第三,教师应在活动中树立榜样模范,如教师自己做榜样、选幼儿做榜样、对幼儿的进步进行表扬等,使幼儿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学习到榜样的经验,从而带动幼儿去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讨论。

(四)教幼儿掌握一些思维技能和方法

掌握一定思维技能或方法的人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进行思维判断,当遇到问题时,会有目标的遵循一定的步骤逐步地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可以教给幼儿一些常用的思维概念或推理术语,如观点、证据、因为、所以、如果、那么等,幼儿通过理解掌握这些概念和术语,更容易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判断观点、问题的对错。其次,教师可以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思维方法,如联想法、举例法。在联想法中,幼儿通过对所提出问题中的核心观点或证据进行联想,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等联系起来,以便搜集更多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在举例法中,幼儿可以通过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观点进行支撑和反驳。 ukuvK0dGROZaM7B+6ypkq2Lo53wCjUhvq8C2TXjza6/A8Cd5cL/LgemAPxPF5tt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