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以色列国及其城市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赓续延绵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与灵魂,本质上反映的是城市精神文化的特质。城市记忆是城市文化之根,亦是一种复杂的组成,包括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建筑遗址、公共场所、文化气质、民族情调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城市记忆。城市文化是城市空间与时间中生命的热度,是岁月的痕迹,每个时期的城市文化或多或少都带有此前的印记,过去的和现在的,融合为一体,呈现出来。对以色列都市文化的研究可以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不同的维度展开,本书将以色列都市文化置于历史与现代的背景中,结合文化在社会中的具象表达,探究以色列不同城市的文化特点。

以色列地处“流着奶与蜜”的迦南之地,地理位置优越。尽管国土狭小,但由于其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处,邻两海(地中海与红海),接四国(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和埃及),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颇具地理价值,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焦点。因此,巴勒斯坦地区很早就拥有一些较大的城市,随着历史发展,融合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构成如今以色列城市的文化底色。

以色列城市经历了一个多维发展的过程。1948 年,在犹太人流散千年后,现代以色列国如平地起高楼一般建立起来。建国初期,以色列境内可称之为现代都市的城市寥寥无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色列发生了令人惊讶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来看,以色列的城市发展路径主要有三条:

一是由历史古城发展而来的现代都市。例如耶路撒冷、海法、雅法等城市,这类城市的独特之处在于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文化与厚重的历史文化相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是由犹太复国主义者建立的定居点发展而来的现代都市,这种路径中发展来的城市包括两种类型。首先,以特拉维夫为例,犹太移民的建造理念就是打造一座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大都市,因此特拉维夫自诞生起就是一座城市的模样;其次,从农业定居点发展而来的城市,以里雄莱锡安为例,这些城市经历农业化和工业化,逐渐城市化。

三是由以色列建国以前存在的分散的定居点发展而来的城市。例如,贝尔谢巴和拿撒勒等,它们原本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村庄和定居点,以色列建国后,政府有意发展这些地区,通过移民分配和政策支持,为这些地区注入新鲜血液和动力,使其快速进入现代都市的行列。

以色列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移民是推动以色列建国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以色列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色列的建国离不开流散地犹太人的人口“援助”,而以色列的发展也离不开数次阿利亚运动[“阿利亚”(Aliyah)是希伯来语“上升”(Aliot)的复数形式,意为“移民以色列的运动”]。以色列建国前,有过五次较大规模的阿利亚潮。19 世纪 80 年代到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有三波受阿利亚运动影响而来的移民抵达巴勒斯坦地区,投身复国大业。这些人主要是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大量移民的涌入不仅奠定了以色列建国的人口基础,而且他们建立了集体农业经济组织“基布兹”,是以色列建国的重要社会基础之一,并且通过发展农业,基本解决了当地的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移民的到来孕育了特拉维夫和里雄莱锡安等城市。1924 年到 1939 年间发生的两次阿利亚运动,则奠定和推动了以色列的城市化进程。这两次移民主要是来自波兰和德国的犹太移民。传统上,这些移民并非务农者,而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有着较强的城市化倾向,大多数移民选择城市作为落脚点,尤其喜爱像特拉维夫和海法这类城市。他们的到来不仅进一步增加了以色列城市的人口,也使得城市的工业生产更加繁荣。城市的商店和工厂数量激增,催生出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如医药、机器制造、化工等。1948 年初,该地区的犹太人约 60 万,到年底,便超过了 70 万。可以说,在以色列建国以前,随数次移民浪潮而来的犹太人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的前奏,为发展更为现代化的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色列是当今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城市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 92.7%,城市化率约为 1.51%,只有大概 5%的人居住在农村。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的数据,到 2021 年,以色列总人口为929.1 万人。根据以色列政府的界定,拥有 10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即大城市,拥有 2 万以上人口的定居点就有权取得城市的合法地位。需要注意的是,以色列总人口相对较少,因此不能以其他国家城市人口的标准来衡量。

以色列的行政区划分为六个部分:耶路撒冷区、特拉维夫区、海法区、中央区、北部区、南部区。形成了以耶路撒冷、特拉维夫、海法、里雄莱锡安、拿撒勒、贝尔谢巴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六大城市区。每个区下设城市、市政当局和地区议事会。截至 2021 年 7 月,以色列的城市总量为 77 个,其中,人口超过 10 万的大城市有 16 个。总体来看,除了几个行政区的首府,以色列的城市规模普遍较小。

以色列的族群构成简单,但其文化背景复杂。目前,犹太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73.9%,其中出生于以色列的犹太人占 78.1%,自欧洲、美洲、大洋洲移民到以色列的占 15.2%,非洲(尤其是埃塞俄比亚)移民为 4.3%,亚洲移民为 2.4%;阿拉伯人占以色列总人口的比例为21.1%;其他族群(贝都因人和德鲁兹人等少数族裔)为 5%。因此以色列通用的语言包括希伯来语(官方语言)、阿拉伯语(以色列法律下的特殊地位)、英语(最常用的外语)以及俄语(俄裔犹太移民)。以色列人的信仰多元,主要有犹太教徒、基督徒、穆斯林、巴哈伊教徒等,除了数量最多的犹太教徒在各个城市都较多以外,阿拉伯穆斯林主要生活在以色列北部(36.8%在北部地区,14.2%在海法地区)和耶路撒冷地区(21.5%)。

以色列的人口分布特点是人口集中在四大都市区(海法、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和贝尔谢巴)。移民的不断进入,对住房和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国家发展规划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事实上,以色列政府很早就已意识到分散人口的迫切性,1991 年,以色列国家规划和建设委员会出台了有关移民吸收和发展的“第 31 号国家总体规划”,提倡将人口逐步从四大都市区疏散,尤其将南部作为疏散的重点区域,“内盖夫全部地区以及贝尔谢巴,构成了人口疏散的主要目标地区”。

以色列是一个城市文化富足的国家,有着较强的文化自觉。教育之于犹太文化像是基因一样的存在,正如以色列的建国之父本-古里安所说,“犹太历史的基本内容只有一条,即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建国以后,以色列举国办教育,国家各部门通力合作支持教育,这是以色列教育得以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以色列施行国家总揽教育的体制,将各年龄段、各族群、各宗教信仰的人纳入教育体系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质资源。以色列尽管仅是一个蕞尔小国,却有 9 所实力强劲的大学,其中 7 所更是全球顶尖。以色列全国有大大小小建筑精美的博物馆 100 多个,设备齐全的图书馆 1000 多个,各类杂志近1200 种。以色列人的平均阅读时长位列世界第一。在以色列随处可见正在阅读的人,不论是在午后特拉维夫的沙滩上,还是在地球最低点的死海,尽管不少场景兴许更多是为了拍照,但以色列人对阅读的热爱绝不允许遭受任何的质疑。

创新是以色列的独特文化。以色列人深知国内自然条件的恶劣,因而探索出一条扬长避短的道路,抓住了世界科技革命与西方经济繁荣所带来的种种机遇,走以科技兴国与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发展之路,不仅创造了战后经济发展的奇迹,更成为中东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被联合国认可为“高收入国家”,更被西方称为“中东的瑞士”“地中海的香港”“西亚的日本”等。

以色列重视发挥各城市特色,扬长避短。特拉维夫和海法是以色列移民的主要选择,且靠近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对于外来投资具有极大吸引力。因此以色列政府大力支持其发展科技创新产业,为其提供便利条件,特拉维夫和海法已经成为以色列科技创新的两张名片。耶路撒冷是宗教圣地,有许多的宗教建筑留存,以此为基础,以色列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以色列阿拉伯人聚居的城市拿撒勒,以色列一方面提倡促进阿拉伯文化复兴,另一方面推动阿拉伯人发展科技创新产业。

以色列的城市有望成为“全球化城市”。一般而言,全球化城市主要指以色列境内那些国际性大都市,一个城市的人口几乎超过了该国的总人口,对世界的贡献以及融合度也是非常巨大的。以色列的城市在这些方面还远远不足,但却已经具备了成为全球城市的一些基础要素,例如一流的人文文化、科学文化,发达的文化产业,优秀的文化艺术人才,良好的文化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全球城市文化的共同本质。相信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以色列能够“乘风而上”,以色列的城市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球化城市,发挥其独特的魅力、持续的影响力和巨大的价值。

供提新徐隅一市夫维拉特 8qRwl4SUVxAROgbR7QI76lxyfS2bJbJ5q51SiIgxMGYhFQPRoPRRIUpIS2N6Ocq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