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年,在这片名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流散千年的犹太人终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以色列,开启了新的生活。但在此之前,巴勒斯坦地区几乎没有多少犹太人,他们流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小部分地区。那为什么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巴勒斯坦地区突然聚集了上百万的犹太人?他们到底因何而来?又为什么偏偏选择巴勒斯坦呢?
这一切就要追溯到三千年前犹太民族的历史中。犹太民族的早期历史充满了神话和传说色彩。据《希伯来圣经》记载,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得到神的赐福,获得了迦南地,后来亚伯拉罕便和家人迁徙至此,而迦南地就位于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因此犹太人认为巴勒斯坦地区就是上帝赐予他们的土地,是“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是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无论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犹太人的信仰没有改变,他们仍旧认为犹太人就应该居住在这里。即使在三千年之后,犹太人因为战争、饥荒等种种原因早已流散在世界各地了,但他们仍对这片土地念念不忘,希望能够回归巴勒斯坦地区,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园。
最初的迦南地并不像《希伯来圣经》中描述的那样,是“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而是恰恰相反。相较于亚伯拉罕最初生活的“吾珥”地区,迦南地是贫瘠之地,自然条件险恶,饥荒频繁,唯一的优势便是此地连接了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是一处重要的交通要道。相传在迦南地发生饥荒时,亚伯拉罕曾多次带着家人去邻近的埃及避灾,等饥荒过后,再返回迦南地。到了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生活的年代,迦南地又一次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雅各再次带领他的家人前往埃及避灾。
此时的埃及早已步入鼎盛阶段,开创了以法老为君主的专制制度,不断建造的金字塔也展现了古埃及的强大与富庶,但寄居于此的犹太人的生活并不如意。相传在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由于受到埃及统治者的迫害和排斥,犹太人开始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并逐渐沦为奴隶,饱受折磨。在犹太民族面临民族灭亡的危机之时,摩西站了出来,在他的带领下,便有了《出埃及记》中所描述的犹太人离开埃及、返回迦南地这样的行为。
古代迦南地图
犹太人在逃离埃及的过程中遭遇了很多奇幻又有戏剧性的事,例如摩西代上帝之命迫使法老同意犹太人返回迦南地。摩西先用权杖击打埃及河水,让埃及河中的水全都变成了血,以此来要挟法老,但法老很强硬,不愿意这么轻易地放犹太人走。于是摩西又把权杖伸到河水之上,让青蛙纷纷跳出来,布满了整个埃及,可法老仍不放犹太人走。于是摩西继续用权杖击打地上的尘土,让尘土全都变成虱子,爬在人和牲畜身上,接着摩西又召唤了成群的苍蝇、遍地的瘟疫、人畜身上的疱疹、雷轰与冰雹、遮天蔽日的蝗灾、连续三天的黑暗等,这些灾难都没有改变法老的态度,他仍坚决不放犹太人离开埃及。最后犹太人的上帝夜巡埃及,杀了所有埃及人的长子以及头生的牲畜,法老终于惧怕了摩西,也惧怕了犹太人的上帝,让他们速速离去。但等犹太人刚刚离开,法老又反悔了,立马派出军队追赶犹太人,追到红海时,摩西举起权杖,分开了红海,让犹太人直接从海底走过,而埃及人追到海中时,海水回流,所有的士兵和车辆被淹没,犹太人最终逃离埃及。
从这些故事中看,摩西的行为都远超常人的理解范畴,尽管起初的瘟疫、冰雹、蝗灾还能勉强解释为埃及恰巧遇到了这样的自然灾害,但用权杖劈开红海的行为,我想就算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都无法实现。这不可能是真实的历史,但对于犹太民族来说,这些故事已经深深融入他们民族的血液之中,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相信这些传说确确实实地发生在自己的先祖身上,相信自己的祖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最终回归了巴勒斯坦地区,回到了“应许之地”。也正因如此,在这种统一的历史渊源的熏陶下,不论时代如何变化,犹太人始终相信那里就是他们的故土,是他们终究要回归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将自己的民族起源建立在神话和传说上,以此增加自己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使本民族的文化能够世代相传。
当犹太人历尽艰辛从埃及回到巴勒斯坦地区时,却发现这片土地上早已生活了大量的迦南人,为了夺回上帝赐予他们的土地,犹太人开始了长达 150 年的武力征服活动,这次征服活动之后,犹太人才算正式定居于此。此时的犹太民族还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只是分成了 12个部落自行管理,只有在与外族作战时,他们才会共同御敌。随着犹太人的长期居住,迦南地慢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犹太家园,开始被犹太人称为“以色列地”。
非利士人打败以色列人
那“巴勒斯坦”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另一个海上民族—非利士人,他们依靠强大的铁制武器从地中海向内陆推进,打到迦南后,开始称呼此地为“巴勒斯坦”,它的意思为“非利士的国家”。第一次明确使用“巴勒斯坦”这一词语的是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用来指代腓尼基和埃及之间的区域。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巴勒斯坦”一词开始出现在官方文本中。当时罗马帝国统治着这片土地,他们对犹太教的亵渎引发了犹太人的一场大起义,史称“巴尔·科赫巴起义”,这场起义以犹太人的失败告终,罗马帝国将犹太行省正式改名为“巴勒斯坦行省”,并将犹太人驱逐出该地区,以此来消除该地区关于犹太人的痕迹。“巴勒斯坦”的名称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次起义之后,上百万的犹太人开始流散至世界各地。他们的流散范围从最初的西亚地区扩大到地中海地区,再横跨欧洲,最后遍布世界。他们虽身处异乡,但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在长达 1800 年的流散期内,经常会有犹太移民返回巴勒斯坦地区居住。但返回故土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路途遥远,行程困难,交通工具也不如今天这么发达,犹太移民经常面临海盗抢劫和沉船的风险,即使到了巴勒斯坦,也需要面临物质匮乏、疾病肆虐的处境。可即便如此,在耶路撒冷、希伯仑这些城市内也一直有犹太人生活。部分犹太人虽然无法亲身前往巴勒斯坦地区居住,但他们会将钱财捐给生活在那里的犹太人,帮助他们生活。除了这些物质上的联系,犹太人更多是在精神上与故土建立联系,他们在一日三餐或者犹太节日中,都会祈祷犹太民族能够重返巴勒斯坦地区,返回他们的“应许之地”。
实际上,犹太人选择返回巴勒斯坦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是犹太传统文化的影响,犹太人认为自己天生就应该留在巴勒斯坦地区,这是他们最崇高的使命,只有居住在这里,学习犹太文化,才算是完成了传统犹太文化的训诫。另一方面,犹太人对死亡很重视,尤其是对埋葬地点,他们认为安葬在以色列地的犹太人,能够在死后享有更多的荣耀,这点也促使他们积极返回巴勒斯坦地区。除此之外,犹太人的弥赛亚观念中有这样一段解释,只有他们返回故土,才能加速弥赛亚的降临,拯救犹太人悲惨的命运。而外部原因主要是欧洲统治者对犹太人的迫害,他们为了生计被迫逃离定居点,就像几千年前他们的祖先离开埃及那样。
19 世纪前后,犹太人不仅在经济上积攒了足够的财富,在思想上也深受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开启了属于犹太人的启蒙运动—哈斯卡拉运动。思想的启蒙使犹太知识分子开始希望建立一个属于犹太人的主权国家,再加上世界局势风云莫测,此时正是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复国的大好时机。因此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犹太人开始正式地、有组织地、有计划地回归巴勒斯坦,建立属于犹太人的家园。
19 世纪末,在赫茨尔的组织和领导下,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协会正式成立,赫茨尔作为主席,明确宣布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犹太人之家”。在具体的行动上,犹太人开始成立公司参与巴勒斯坦地区的开发项目,成立国民基金会用于购置土地和发展定居点,同时游说大国首脑,获取他们的支持。游说活动最成功的案例就是英国政府发布的《贝尔福宣言》,它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正式被大国认可,同时也是犹太复国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贝尔福宣言》中,英国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民族之家的方案,承认了该地区与犹太人的历史联系,鼓励犹太人移居于此,并将犹太人的希伯来语定为与英语、阿拉伯语同等地位的官方语言,同时还允许犹太人在此地进行自治管理。可以说,通过《贝尔福宣言》,犹太人真正地、合法地回到了巴勒斯坦,开始以巴勒斯坦为中心继续开展复国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初的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上,巴勒斯坦并不是犹太人建国地点的唯一选择,因为此时的巴勒斯坦属于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和一个大帝国抢地盘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面对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犹太人曾有很多候选地区,例如位于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它在当时仍属于无主之地,但气候过于恶劣,并不适宜人类居住,因此犹太人否决了这个方案。西奈半岛也是候选地之一,但它严重缺乏水源,从尼罗河引水的方案不现实,因此也被否决。还有位于非洲的乌干达地区,它位于非洲东部的草原,虽横跨赤道,但降水丰沛,植物茂盛,总体来看,是适宜人类居住的。此时的乌干达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掌握了乌干达的大权,此时的英国为了获得犹太人的财力支援以及国际支持,愿意牺牲乌干达的利益帮助犹太人建国。赫茨尔知道此事后,还专程去了乌干达调研,他觉得乌干达自然条件适合,但黑人和白人移民太多,必然会引起强烈的种族冲突。最重要的是,此处位居内陆,没有出海口,对于善于经商的犹太人来说,一旦没有了经济的来源,世界大国们也不会继续支持它。因此犹太复国主义的代表们综合考虑了气候、环境、政治、商业、种族等多种因素后,否定了上述几处地点,并一致决定,未来还是只能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在这个坚定信念的驱使下,犹太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复国主义运动,几经周折,最终于 1948 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以色列国。
大卫·本-古里安于 1948 年 5 月 14 日宣布以色列国成立
犹太人之所以对巴勒斯坦念念不忘,并不单单因为这里是他们祖先生存过的地方,是他们的“应许之地”,他们也考虑了气候、环境、交通、经济条件等多方因素,认为巴勒斯坦地区是他们建国的最佳之处。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够找回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实现犹太民族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