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位于西亚的以色列绝对是世界上的一个小国,无论是按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计算都是如此。然而,在思想和科学技术创新方面,以色列却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国”“强国”。“创新的国度”这一美誉对于以色列而言名副其实。尽管今天人们谈论的创新主要是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成就,然而以色列现代史上最初的创新却体现在农业方面。
现代以色列立国的巴勒斯坦地区是犹太人的古老家园,然而,在现代以前,那里的自然环境十分糟糕,国土面积狭小、土地贫瘠、人口数量少,几乎没有什么自然资源,更为奇缺的是水资源。以色列这块曾被《圣经》描绘为“流着奶和蜜”的土地到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荒芜已久,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光秃秃的山地占据了大部分土地面积。从空中俯瞰,简直就是黄沙漫天、荒漠一片。20 世纪前半叶,在现代以色列国建立之前,英国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托管当局曾经严格限制进入该地区的犹太移民的数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当局认为那里恶劣的自然条件根本无法养活更多的人。
在数百年来遭到人为忽视的荒凉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当时的人数不足百万,城镇的数量仅限于《圣经》中提及的,规模也极为有限,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可言,更不用说现代工业了,商业活动也仅仅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方面,可以想象,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就是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事实上,到 20 世纪 60 年代,以色列大体上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无疑是以色列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但保障着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提供足够的粮食、禽蛋奶肉,而且是吸纳和安置从世界各地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的大量犹太难民、移民的重要支撑。因此,农业成为最早体现以色列创新思维和实践的领域也就理所应当了。
20 世纪前的巴勒斯坦地区几乎是一处无任何植被的荒凉之所,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犹太移民抵达时所见的地理景象大体如此。 徐新 摄
尽管犹太人自公元 70 年起就被罗马帝国赶出自己的家园,但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返回故土。每个历史时期,甚至每年都有犹太人或是出于遵守传统犹太教的诫命(要生活在圣地)的考虑,或是为了生活在上帝“身边”,甚或是为了死后能够葬在故土,从流散地回到这里,但回归的人数寥寥无几,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年不超过两位数。
不过,19 世纪下半叶开始,伴随着犹太复国主义思潮的出现,犹太人回归故土的举动[该举动在犹太史上被称为阿利亚运动(Aliyah)]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人数和频率激增,还不断掀起有组织、有规模的回归潮。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回归的犹太人不再仅仅是为了遵守传统犹太教的诫命,或是为了生活在上帝“身边”,又或是为了能够葬在故土这类与信仰观念有关的因素,而是为了实现犹太民族的复兴、重新建立一个“犹太民族家园”这样的宏大目标,也就是通过返乡,实现犹太民族的复兴,实现千百年来从未消失的复国梦。毕竟,犹太人在被世界强权逐出巴勒斯坦地区之前,在那里曾拥有过自己的家园。
在随后 50 年的时间内,回归故土以色列的阿利亚运动先后掀起过数个浪潮。有的浪潮影响深远,譬如,发生在 1904 年到 1914 年间的第二次阿利亚浪潮。在此期间,有大约 4 万主要来自东欧的犹太人来到该地区。这次移民潮应该说对巴勒斯坦地区正在蓬勃发展的犹太社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关注的基布兹(Kibbutz)运动和莫沙夫(Moshav)运动就是阿利亚浪潮的产物。
在这期间出现的基布兹和莫沙夫可谓独树一帜,引人瞩目,被后人视为农业形态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种创新,在犹太人传统古老的大地上创造出了崭新的农业组织形态,并发展出一种集约型农业的现代化模式。它们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传统的务农组织形态。用今天的眼光审视,可以说它们一开始就是一种全新创新思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