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张建军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2017年我到苏州博物馆调研,在临展区看到以荷花为主题的苏绣展品,着墨不多,线条优雅,宛若国画,或含苞待放、或舒展自然、或残荷带雪。一刹那,不禁想,用苏绣这至柔至韧之物来表达南京大屠杀至暗时刻,会是一种怎样的视觉呈现?

令我没想到的是,一个以文人绣品为主要创作对象的绣者,居然接受我这个类似胡思乱想的建议,愿意尝试这个看似难以操作的命题作文。我们都没想到的是,作品的创作经历了2年多时间。一次座谈时,梁雪芳老师说,自己的床头放着南京大屠杀的书籍,自己一旦进入历史的情景,就深深地浸入其中。两年间,梁老师一次次到南京、到纪念馆,了解历史史实,现场采风;和纪念馆策展团队的同事们一次次地交流沟通,寻找切入的角度。

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愿景如针如线,贯穿整个展览。十九件(组)刺绣展品,通过文物复制和肖像再现等形式,讲述了八十三年前外国友人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贝恩哈尔·辛德贝格与中国同胞守望相助的故事;以长明火、六朝松、紫金草为创作灵感,让观众直观了解南京这座城市对和平的理解与传承。展览开展的那一天,同步推出了“万人绣和平”线下体验活动,历时四个多月,上万名观众参与绣和平。看到观众那么认真地投下自己的一针,我想,同时投注的还有每个人对这段历史的铭记,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期许。

展览开展后,很多朋友主动来纪念馆参观锦绣和平展,他们既为展览的故事所吸引,解读镶嵌其中的记忆符号,也为展品的水准所叹服,惊诧一丝一线也能如此传神。纪念馆的基本展陈以史实说话、以文物说话,而临时展览应当是基本展陈的丰富、补充、完善,其叙事手法完全可以跳出照片加展品的模式,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和介质加以呈现。

这次尝试,也让我们体会到,一个好的展览,一定是紧扣本场馆承载主题的展览,是以观众为中心的展览,是大胆尝试多介质呈现的展览,是互动走心的展览。这样的尝试,我们会继续。

2021年1月5日 55UrOw7fJ9sjUVw3nMKc7B74yxPGEP8t7K+hJpwTiUOI75pjpO9culGOQVJs1Wg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