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从16世纪到18世纪,随着殖民扩张和各洲之间贸易的发展,西欧各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欧洲从海外获得了大量的金银财富,积聚了大量的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从而基本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尤其是美洲市场的开发使得对欧洲工业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这一点对欧洲来说非常重要。在与亚洲的贸易中,他们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欧洲产品在亚洲一直没有市场,而美洲市场的出现使欧洲的贸易不平衡状况大大得到改善。当时的美洲主要是欧洲的殖民地,大量的欧洲移民到了美洲以后需要大量食物、酒、油、金属制造品、枪支、火药和毛麻织品,从而大大刺激了欧洲的工业生产。欧美之间的贸易大大促进了欧美国家以分工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和经济实力的加强。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并先后发生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从1770年开始到1870年,主要发生于英国。当时的英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与殖民地间的贸易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用于殖民开发的斧子、钉子、枷锁、铁链,以及武器的需求大大促进了英国炼铁工业的发展,继而推动了炼铁所用的煤炭的开采。对棉纺织品的需求也刺激着纺织工业的技术更新。强烈的市场需求导致了在这些工业里的一系列发明,包括阿克赖特的水力纺纱机(1769年),哈格里夫斯的多轴纺纱机即珍妮机(1770年),克郎普顿的走锭纺纱机(1779年),瓦特的蒸汽机(1782年),德尔比父子的煤与焦炭混合石灰炼铁法(1735年),科特的搅拌炼铁术(1783年),以及凿井机、曳运机、蒸汽抽水机等。纺织、冶金、煤炭成为英国工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三大支柱产业。纺织机、蒸汽机和冶金新技术则代表这一时期在工具、动力和材料上的技术革命。

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约从1870年到20世纪初,主要发生在德国和美国,也包括其他欧洲国家。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科学指导下的技术革命在工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大批量生产的技术得到了改善和运用。因此,人们也常把这一时期称为“第二次技术革命”。

1870年以后,欧美出现了具有许多精密仪器和训练有素科学家的实验室。新技术不断涌现,包括贝塞麦、西门子-马丁以及托马斯的炼钢法,石油勘探和开采的技术,发电技术、照明技术、电讯技术、各种化学产品的发明与生产等。物理学、化学等科学指导下的系统发明创造取代了偶然或孤立的发明,大量的新发明创造造成了大量新的工业的产生。另一方面,以大批量生产为目的的管理技术也不断出现,包括制造生产标准化零件的模子和设计生产出装配线。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强化了专业化分工,同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大大扩大。

通过工业革命,欧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欧洲、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都先后完成了工业化过程,从自然的农业手工业经济过渡到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整个世界形成了以欧美国家的现代工业经济为一极和其他国家的农业手工业等传统经济为一极的双元化格局。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贸易一方面作为商品销售和资本积累的方式,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贸易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方式和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而被不断扩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贸易不再只是自然经济中的互通有无,而是作为重要的牟利手段。工业革命则彻底改变了各国和世界的自然经济结构,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工业生产在满足了本国本地区的消费需求外,有大量的剩余产品可以用来交换贸易。工业化的欧洲需要为他们的剩余制造品寻找市场,也最终改变了与亚洲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的地位。第二,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交通的发展。铁路、轮船、汽车以及电报、电话的应用将整个世界连接成一体,国际贸易变得更加迅速便捷。第三,工业革命使世界经济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现代经济,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机遇。与农产品和其他初级产品不同,工业产品的种类千千万万,变化无穷无尽,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日新月异。任何一国都不能自己生产全部的工业产品,都不可能达到农业社会时的那种“自给自足”。各国都只能生产一部分产品,然后用自己的产品与外国的产品进行交换。国际范围内的分工和交换即国际贸易逐渐成为现代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工业革命以后,国际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此前,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初的将近100年里,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倍多。然而,仅在19世纪的前70年(1800—1870年)中,世界贸易就增长了6.7倍,年均增长率超过9%,扣除价格下跌的因素,实际贸易量增长了9.6倍。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尽管除英国以外的主要欧美国家开始实行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并先后出现了几次经济衰退,但世界出口总额仍然从51.3亿美元增加到184亿美元,增长了将近2.6倍,年平均增长率仍达6%

工业革命使得欧洲各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工业的比重大大增加。工业的发展不仅生产出大量的制成品需要寻找市场,也需要进口更多本国没有或不足的原料(如棉花、橡胶、石油、各种矿产资源)。因此,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欧美工业国家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1840年到1870年,英国的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9%上升到16%,法国和德国也都从原来的7%增加到16%,在30年中增加了1倍多 [1]

工业革命还改变了世界贸易中的产品结构。在地理大发现和西欧殖民扩张以前,世界贸易中的主要产品是各洲各国的特产和手工业产品,如香料、丝绸。殖民开发以后,增加了许多殖民地奴隶种植园中生产的大宗消费品如蔗糖、咖啡、可可、茶叶等,但工业原料和制造品在国际贸易中仍不是主要的。而工业革命以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理流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机器纺织品特别是棉纺织品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大宗出口产品,并以低廉的价格和标准稳定的质量取代了印度、中国等国的手工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造品。

第二,大宗工业原料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棉花、黄麻、生丝、烟草以及矿产原料逐渐取代香料、茶叶等成为19世纪初级产品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第三,机器设备和金属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随着英法等国的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铁轨、机车、蒸汽机、矿山机械等机器设备成为重要的贸易产品。

第四,农产品特别是谷物贸易大大增加。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各国都能生产,在以互通有无为主的自然经济的贸易中,农产品的进出口量并不很大。工业革命的结果使得欧洲各国农产品的相对成本和价格都大大提高,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大规模农业生产又大大降低了成本。作为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农产品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增加了。

经过工业革命,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并形成了一个以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欧美制成品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世界贸易的基础已不仅仅是各国的天然资源。各国因生产技术不同而产生的成本差异成为决定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

[1] Hanson,John R.Ⅱ, Trade in transition:exports from the Third World ,1840-1900,New York:Academic, 1980 . dS21IXDBM6sc07G4RFHOyypneuwvmKkzCbLFAx5cjIQzzc8diIHCsZj82cL+KAU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