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七十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划分成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重大历史时期,前后差别很大,对外贸易也不例外。因此,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分别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立即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收回了长期被外国霸占的海关管理权,取消了外国资本在金融、航运、保险、商检、公证仲裁等方面的垄断权,没收官僚资本的对外贸易企业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的外贸企业,建立国营外贸企业一统天下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外贸体制。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导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中国只有全力发展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贸关系;又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对外贸易的作用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外贸体制也只能是计划体制。具体而言:在对外经营方面,由国有外贸公司统一经营,1953年全国按进出口商品的品种和类别分别成立了12个外贸专业公司;在对内经营方面,实行严格的出口收购制和进口拨交制;在管理体制方面,全国实行单一的直接计划管理体制,行政命令成为主要的管理手段,盈利一律上缴,亏损财政补贴;在外汇分配方面,国家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概括地说就是高度集中、国家统制、统负盈亏、政企合一的外贸体制,它不仅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相吻合,也是应对当时国际经济环境和外交格局必然的产物。该体制的缺点是产销脱节、统得过死、不负盈亏。所以,对外贸易增长缓慢,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不讲效益,只讲创汇,不讲创利,亏损严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当时为了抢夺出口货源,各个外贸公司普遍抬价竞购;为了尽快出口,则竞相压价销售,导致巨额亏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尽管如此,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仍然是增长的。1950—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1.35亿美元增长到206.38亿美元,年均增长10.91%,其中出口从5.52亿美元增长到97.45亿美元,年均增长10.79%。1978年,中国出口总额排在世界第32位。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1953年初级产品和矿产品的出口占比达到近80%,工业制成品只占20%左右,1978年初级产品和矿产品的出口比重降到53.5%,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上升到46.5%。
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也不断推进,大体分为四个阶段。①1979—1987年为外贸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主要是下放外贸经营权,打破独家垄断的局面;下放商品经营权,大体是中央经营一类出口商品,地方经营三类出口商品,二类商品在中央协调下由地方经营;开展工贸结合试点;建立海外贸易机构、实行政企分开、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等。②1988—1993年为外贸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阶段,主要有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并逐步建立自负盈亏机制;进一步下放外贸经营权;改革外贸管理体制,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关系,引导企业行为;改革外汇留成比例等。③1994—2000年为外贸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阶段,也为“入世”做准备,主要有汇率并轨,实行经常项目自由可兑换;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加强立法手段,1994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开始进入法制化轨道;放宽生产企业经营外贸的审批标准等。④2001—2006年为履行入世承诺、外贸体制全面接轨阶段,主要有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因为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主要是约束政府的;清理、修改和制订各种外贸法律法规;外贸企业由审批制改成登记制等。
外贸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自2009年,中国始终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地位。2020 年,中国商品进出口额 46470.6 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出口25905.9亿美元,进口20566.8亿美元。1978—2020年进出口规模翻了225倍,其中出口翻了266倍,平均增速为19.38%,明显超过1951—1977年进出口年均9.98%的增速。如此长时间持续地高速增长举世罕见。从表2-12可见,自2002年中国入世以后,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平均高达36%,可以说入世是中国外贸发展的“强心剂”。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外贸多是逆差,90年代以后则是顺差,且顺差越来越大。
表2-12 1978—202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
(单位:亿美元)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
不但进出口规模迅速增长,而且进出口商品结构也迅速优化。1978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超过一半,到2020年降到低于4.5%,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从不到一半上升到95%以上,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比重,这反映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迅速提高。而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也不断优化,自1995年机电类产品出口超过纺织服装类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逐步下降,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逐步上升。2020年,中国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总额达12583.1亿美元,同比增长5.3%,机械及运输设备在出口中的占比达48.6%,较2019年增加了0.8个百分点。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规模达8285.88亿美元,占进口总规模的40.3%。在机械及运输设备对外贸易中,机电设备的贸易规模最大,2020年,中国机电产品及配件出口额达3958.2亿美元,为第一大出口品类商品;电话通信音响制品为第二大出口品类商品,出口额达3103.6亿美元;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为第三大出口品类商品,出口额达2174.26亿美元。在进口商品品类中,机电产品与配件的进口规模也高达4769亿美元,超过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规模,紧随其后的依次是石油、石油产品及原料,金属矿砂及废料,进口规模分别达2042.85亿美元和1887.6亿美元。
表2-13 1978—202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单位:亿美元及%)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
1992年以前,中国利用外资主要是对外借款,特别是政府贷款。1992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对外借款,成为中国利用外资最主要的方式。1983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9.16亿美元,2014年已达到1196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2014年中国吸收外资金额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表明中国始终是全球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经济体。随着外商投资的增长,外资企业占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迅速增加,并迅速取代国有企业成为中国外贸的主体。2014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19840.45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46.1%。其中,出口10747.3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值的45.87%;进口9093.1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值的46.39%。实际上,中国巨额贸易顺差和出口结构优化也与外资有关。2014年外资企业顺差1654.2亿美元,占全国顺差总额的43.25%。具体见表2-14、图2-2。
表2-14 2014年中国分贸易方式、企业性质的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及%)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
图2-2 2001—2014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顺差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货物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服务贸易也取得长足发展。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服务进出口额从2007年的2509亿美元攀升至2014年的6043.4亿美元,7年时间里增长了1.5倍。其中,服务出口2222.1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 7.6%;服务进口 3821.3 亿美元,比 2013 年增长 15.8%。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统计,2014年中国服务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全球占比分别为4.6%和8.1%,位居全球第五位和第二位。“十二五”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额之和)中的比重持续上升。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增速高出货物贸易增速10.3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12.3%,比2013年提高0.8个百分点。此外,高端服务贸易增长迅猛,金融、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增速分别达到59.5%、24.6%、25.4%。高端服务进出口快速增长提升了中国服务业现代化水平,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还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加强投资合作的意愿强烈;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日趋成熟、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中国资金、技术和设备越来越多地进入国际市场。2014年,中国向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同比增长14.1%,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从投资流向来看,中国对发达国家投资同比增长较快,对美国投资增长23.9%,对欧盟投资增长1.7倍,远远高于总体增速;同期中国服务业对外投资也明显上升,同比增长27.1%,占对外投资比重近三分之二。此外,受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企业“走出去”的愿望强烈,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投资合作积极转型升级。对外投资已从传统的在境外设立贸易公司发展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或通过并购等方式开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已从最初的土建施工发展向工程总承包、项目融资、设计咨询、运营维护管理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从双向国际投资角度看,中国经济新常态也意味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两者间新的平衡关系。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引进来”在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经过长期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但也面临新的国内国际问题,国内发展形势和国际发展环境都发生了变化,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政策的调整,应对国际贸易的新形势。
在我国所面对新的形势与环境中,首先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引领者和稳定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供给者,是国际生产链、价值链的重要一环,这也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担忧。其次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成为世界上具有巨大潜力的消费市场,让全国人民充分享受世界先进产品和服务。此外,中国的生产与贸易能力的增强引发了西方国家的不安和恐惧,贸易与投资摩擦不断,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
在这一环境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逐渐形成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形势。
首先是在继续办好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基础之上,率先在上海开办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开办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这既是全球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的服务贸易平台,又是全球唯一涵盖服务贸易12大领域的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会,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市场自信和消费自信。其次是将经济特区建设经验应用于更大区域范围,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做出的重大决策。其建设目标是着力打造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体现了中国政府深化开放的决心和迎接世界的信心。此外在不确定的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下,中国为全球生产链、供应链和流通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世界提供了稳定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疫苗产品和防疫支持,体现了中国的生产与供给自信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国际分工(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
产业结构( Industrial Structure )
工业革命( Industrial Revolution )
朝贡贸易( Tribute Trade )
丝绸之路( Silk Road )
外贸体制( Foreign Trade System )
1.国际分工是如何形成的?
2.国际分工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是什么?
3.为什么工业革命前世界对外贸易不发达?
4.简述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对外贸易的特点。
5.简述垄断时期资本主义对外贸易的特点。
6.简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线路。
7.中国出口的丝绸、瓷器、茶叶曾经在国际市场所向无敌,为什么现在都沦为地摊货?如何解决?
8.试分析郑和下西洋是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还是抑制了对外贸易?
9.分析并讨论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为何迅速发展?如今面临怎样的挑战?有哪些应对之策?
[1]奥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王继祖等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海闻、P.林德特:《国际贸易》,王新奎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16年。
[4]汪素芹:《中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绩效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5]汪尧田、褚建中:《国际贸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
[6]徐天新、梁志明:《世界通史·当代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
[7]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8]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第五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9]张为付:《国际经济学(第三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10]张燕生、杨长湧、蒋钦云、程海星:《转型:要素成本上升与中国外贸方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
[11]王直、魏尚进、祝坤福:《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中国社会科学》,2015(9):108-206。
[12]沈国兵:《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纾解举措》,《学术前沿》,2020(7):85-90。
[13]张薇薇:《美国对华“脱钩”:进程、影响与趋势》,《当代美国评论》,2021(2):42-57。
[14]张为付:《中国近代三次对外开放及其世界意义》,《光明学术》,2021(12)。
[15]杨继军:《增加值贸易对全球经济联动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9(4):26-48。
[16]裴长洪、刘斌:《中国开放型经济学:构建阐释中国开放成就的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20(2):4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