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这一时期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机械、电气工业发展迅速,石油、汽车、电力、电器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特别是苏伊士运河(1869年)和巴拿马运河(1913年)的相继建成,电报、海底电缆的出现,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此时,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经济特征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法是两个主要的资本输出国。过去亚非拉国家只是被卷入国际商品流通,现在则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生产,从而使宗主国与殖民地、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形成了以欧美少数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新体系。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特点是:

1.国际贸易仍在扩大,但是增长速度下降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贸易一直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但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增长速度下降了。例如在1840—1870年间国际贸易量增长了3.4倍,而在1870—1900年间国际贸易量只增长了1.6倍。据统计,世界工业产量在1870—1900年的30年间增长了2.2倍,在20世纪初的13年间又增长了66%。可见国际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已经落后于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这表明世界市场的扩大速度已赶不上世界生产的扩大速度,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已趋于尖锐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加剧。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45年),国际贸易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国际贸易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仅为0.7%,国际贸易值反而减少了32%,而且国际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地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

2.垄断组织控制了国际贸易,二次大战前国际卡特尔控制了世界主要市场

垄断组织早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出现,不过直到19世纪末的经济高涨和1900—1903年的危机期间,垄断组织才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展起来,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

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不同,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和形式也有很大差异。美国的垄断组织主要采取托拉斯的形式,美国出现的第一个托拉斯是洛克菲勒1879年成立的美孚石油公司。到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工业托拉斯,拥有全部加工工业资本额的40%,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孚石油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国际收割机公司、杜邦火药公司,以及福特、通用、克莱斯勒3家汽车公司等。德国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仅次于美国,普遍采用“卡特尔”的形式,俄国垄断组织以“辛迪加”为主,日本的垄断组织大多采取“康采恩”的形式,其主要代表是三井、三菱、安田、住友等从事“多角经营”的财阀。在工业生产集中并形成垄断的同时,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也达到很高的程度。20世纪初,摩根和洛克菲勒两大银行集团统治着美国的整个银行业;柏林的德意志银行等9家大银行及其附属银行支配的资本约占德国银行资本总额的83%。随着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融合,形成了所谓“金融资本”。

为了避免激烈的国际竞争导致两败俱伤,垄断组织在控制国内市场的基础上,通过缔结协议组成国际卡特尔垄断世界市场,使国际贸易成为垄断组织追求最大利润的手段。截至1914年,缔结正式协定的国际卡特尔共有116个,如果把那些口头的“君子协定”也包括在内,这个时期内国际卡特尔的数目更多。他们通过相互缔结协定,按一定比例瓜分世界市场,规定垄断价格、生产限额和出口数量,维持对市场的垄断,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如1884年在欧洲面临钢轨生产过剩危机的情况下,由德国、英国和比利时三国钢轨制造商成立的国际制造商协会规定三国分割国外市场的比例分别为:英国66%、德国27%、比利时7%。

3.发达国家开始了资本输出,通过资本输出控制国际市场

为了确保原材料的供应和对市场的控制,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把大量“过剩资本”输出到国外,主要是输往落后国家或者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不仅带动了商品出口,而且还能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原材料,同时还可以排挤竞争对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和法国是两个主要资本输出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资本输出占世界的第一位,大部分输往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美国,并且很大一部分采取生产资本即直接投资的形式,主要投资在采掘业和铁路。当时英国资本输出平均达到GDP的5%,在末期接近GDP的10%。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年中,英国每年在殖民地和国外的投资额与在本国的投资额比例是6∶5。资本输出给英国带来惊人利润,仅1912年就达17600万英镑,殖民地对英国的兴衰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英国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资本输出国,法国垄断资本家还把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而不是生产领域;投资国外又远远多于投资国内。1892年法国出售的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达770亿法郎,而投入工商业的资本只有66亿法郎,其输往国外的投资又大大多于国内投资,其1890年对外投资为200亿法郎,到1914年就达600亿法郎,法国成了欧洲的高利贷者。因此,法国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也成为主要的资本输出国。

4.发达国家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1929年大危机之后

1870年达到自由贸易的最高峰后,1873年爆发资本主义社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国内外市场的饱和与竞争的激化,导致各国政府加强了对国际贸易的干预。1875年前后,除比利时、荷兰和美国外,西方工业国都大幅度地提高了关税。德国起了带头作用,在1879年首先提高进口关税,随后在1885年、1887年、1902年连续三次提高关税,使农产品的平均进口税率达到36%,工业品达到25%。大约同一时期,法国也连续三次提高关税。英国虽仍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但在保护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也不得不逐步扩大关税的征收范围。

第二次保护主义浪潮发生在1929年经济大危机之后。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市场问题十分尖锐,各国为了转嫁经济危机,保护本国市场,纷纷采用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并组织相互对立的经济集团,同时为了争夺国外市场,纷纷加强了奖励出口的政策。1930年6月,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2000多种进口商品平均税率提升到53.2%,由此引起世界主要国家间的一场关税大战。40个国家随后采取报复行动,纷纷提高关税,1931—1932年有76个国家提高了关税。与此同时,主要国家间也爆发了一场货币战。1931年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令英镑贬值30%。两年后,美国也放弃金本位,使得美元贬值50%。经济危机期间,先后有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以争夺国际市场,并先后形成了英镑集团、法郎集团、德国双边清算集团等几个排他性的货币集团。贸易保护主义的结果使得国际贸易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5.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英国地位下降,亚非拉国家成为畸形出口单一作物的国家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地位迅速下降,而美、德、法、日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迅速上升。英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比重从1870年的32%下降到1913年的14%,位居世界第三;而德国则从13%上升到16%,位居世界第二;美国则从23%上升到36%,遥遥领先。与此相对应,英国贸易占世界的比重也迅速下降到1913年的13.1%,国际贸易中心从英国独霸变成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到1912年为止的27年时间里,英、法、德、意、比、葡、西等国家已经占领了非洲96%的领土,只有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两国名义上保持独立,但实际上也已沦为半殖民地。发达国家通过人为的强制手段和市场力量,最后通过资本输出,逐步将亚非拉国家特别是非洲变为畸形地片面发展单一作物的国家。非洲经济的发展是以掠夺殖民地的自然资源和满足西方列强的需要为基础的。各个殖民地片面发展一种或几种供出口的农业经济作物或矿产品。如加纳的可可和黄金、苏丹和乌干达的棉花、塞内加尔和冈比亚的花生、南非的黄金和金刚石、津巴布韦的烟草和黄金、赞比亚的铜矿石、桑给巴尔的丁香、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的棕榈产品、莫桑比克的甘蔗、喀麦隆和多哥的可可、坦桑尼亚的咖啡和剑麻、刚果的铜矿石和铁矿砂、几内亚的铝矾土等。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遭到扼杀,现代工业几乎等于零。非洲出现了非常奇特的现象,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非洲人被迫生产他们所不消费的产品,而消费他们不生产的产品,由此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的两种依赖性:一是经济发展对少数几种产品的高度依赖;二是对工业发达国家市场的高度依赖。

表2-4 非洲部分国家出口贸易对少数产品的高度依赖

续表

资料来源:徐天新、梁志明:《世界通史·当代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

从表2-4可以看出,直到20世纪90年代,非洲多数国家仍靠一两种产品出口为生,如毛里求斯1986年蔗糖出口竟占其出口总额的近90%,乌干达1990年咖啡出口仍占其出口总额的近80%,由此可以推断当年亚非拉国家经济殖民化的畸形程度。此外,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矿产品占贸易比重增加,食品和农产品原料占贸易比重下降,纺织品占贸易比重也下降,金属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增加。 6XHCEouOcrwV0lzU/yTEpkLIwf+cKxgUYmZO+cFQ7VpiR5WX2lEPv0+maOYiEzG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