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波动和萧条的一段时间。两次世界大战和几次大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大大削弱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贸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缩减了40%,直到1924年才略超过战前水平。紧接着是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萧条,世界贸易量又一次大幅度下降。加上这一时期各国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国际贸易一直处于萎缩状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37年,世界出口总额也只有254.8亿美元,尚未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327.5亿美元),甚至仍低于1924年的水平(275.95亿美元)。这种状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得以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又一次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贸易再次出现了飞速增长,其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贸易增长。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间,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在各国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国际贸易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战后世界贸易飞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都饱受战乱之苦,都不再愿意轻易卷入大规模的战争。战后各国通过建立国际经济政治组织以及各种多国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盟,以减少世界大战的危险。尽管在战后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仍然存在着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立,但冷战毕竟不像军事战争那样对经济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东西方各有一个经济集团,双方的经济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西方工业国家的出口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从7.7%增加到26.8%,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比重也从4.6%增加到9.3%
。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进一步得到改善,有利于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先导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合成材料、航天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的技术革命,这场新的科技革命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包括原子能工业、半导体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生物工业等。新产业在发达工业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意味着制造品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产品,大量新的工业产品的出现,国际贸易的产品变得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扩大和深入。随着新产业的不断出现,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上都具有比较优势。发达国家中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意味着其他产业的相对衰落,从而国际贸易更加成为必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这场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的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创造了另一个新的产业,还为现代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交流和交易方式。
战后的和平环境和科技革命使世界经济出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经济快速增长不仅反映了一国生产能力的增加,也表现为人们收入的增加。从战后到20世纪末,大多数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人均收入成倍增长。而收入的增长则促进了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在满足了基本生活品以外,人们对制造品包括耐用消费品等的需求欲望和购买能力都大大提高。对高质量和不同品种的新产品的需求也大大刺激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尤其是工业制成品贸易。
从19世纪末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各国为了争夺资源保护国内利益集团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出现的关税战、汇率战和贸易战不仅大大影响了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还最终导致了战争。战后各国痛定思痛,决心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相对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框架下的一轮又一轮降低关税的谈判以及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不仅大大降低了各国的贸易壁垒,还建立了一个多边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公正和自由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