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从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从新贸易理论到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四个发展阶段。这一发展过程是伴随着对现实经济发展现象的解释而不断向前推进的。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典贸易理论,它是在批判重商主义基础上产生的。重商主义出现并流行于15世纪末至17世纪,重商主义将金银货币看作财富的唯一形态,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金银。由于任一时点上金银总量是固定的,一个国家获利就意味着另外一国受损。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遭到了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以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为奠基人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国际分工可以提高生产率,如果每个国家都生产并出口自己最具竞争力的商品,则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都可以获利,提高社会福利。这也有力地批判了重商主义者的贸易互损性,提出了分工贸易的互利性观点,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在于无法解释一国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却仍和别国发生贸易的情况,即无法解释贸易的普遍存在性。其后,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扩展了国际贸易的基础,赋予古典贸易理论新的活力,提出了分工与贸易普遍存在性的观点。

比较优势理论虽然指出比较优势的产生缘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并没有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对古典贸易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分析了比较优势的来源,形成了目前我们所熟知的要素禀赋定理或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使得国际贸易理论进入新古典阶段。该定理研究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分工与贸易格局。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反过来又分析了分工与贸易对要素收入的影响,形成了一些重要理论和推论,如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等,使国家的要素禀赋与分工贸易的相互关系更加明了清晰,从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更深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古典贸易理论,都是建立在严格的假设前提之下的,如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生产要素国际上不能自由流动而在国内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等,这些假设明显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不符。

在对古典以及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不断放松的基础上,经济学家又分析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技术差距等对国际分工与贸易影响,形成了如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新贸易理论,更好地解释了国际经济交往中新的分工与贸易现象,完善并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但需要指出的是,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分工贸易理论的补充与完善,并不是对传统分工贸易理论的否定或替代。两者只是在解释对象和理论基础上有些区别,它们之间并不能相互替代,而是体现出互补性。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相关问题会在后面各个章节中具体阐述。

进入21世纪,国际贸易研究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深入到企业层面,Melitz(2003)开创性地建立了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此后,国际经济学家掀起了从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的热潮。由于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涉及大量的数理推导,适合研究生阶段学习,本教材虽然在部分内容上会有所涉及,但采取大部分本科教材的做法,没有将其单独作为一章。 E3rHtjjg4vbACKRV3/qvqe9i0PQOb3p6AzmKJWsN8Q5k6WZDOewjA2zkz8wJa1z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