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素禀赋理论
2.要素价格均等理论
3.新要素理论
4.里昂惕夫之谜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绝对优势理论证明了两国间分工与贸易具有互利性,比较优势理论证明了两国间的分工与贸易具有普遍存在性,那么,这种广泛存在的比较优势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这就暗示各国在各种产品生产中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唯一原因。这与国际经济发展现实并不相符,例如日本从中国大量进口木材,这并不是因为中国工人生产木材的相对效率比日本工人高,而是因为日本国土狭小,林业资源相对中国来说更加稀缺。因此,想要更合理地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还必须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来源。
本章将所有生产要素都简化为劳动力和资本两种基本形态,分析不同国家所拥有要素的相对优势对国际间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影响。然后再讨论国际分工与贸易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不同生产要素的收入。
瑞典经济学家伊莱·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伯尔蒂·俄林在 20 世纪初首先研究了不同国家间资源的相对差异和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关系,形成了国际贸易领域内的重要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这一理论也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 H - O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