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价格的确定

(一)国际价格与贸易利益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假定一个贸易的最终相对价格,但回避了如何得到该价格的问题,而相对价格最终会关系到两国贸易利益的大小。如在表2.2.1的模型中,当国际市场相对价格 P X / P Y =1时,A国每多生产1单位 X 商品通过国际交换可以获得额外的0.5单位 Y ;B国每多生产1单位 Y 通过国际交换可以多获得0.5单位 X 。现在假设 X 商品价格有所上升或者 Y 商品价格有所下降,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变为 P A '= P B '=1.2时,A国出口1单位 X 可以换1.2单位 Y ,每多生产1单位 X 就可以获得额外的0.7单位 Y ,贸易利益增加。而此时,B国每多生产1单位 Y 用于出口只能换到0.83单位 X ,净收益只有0.33单位 X ,贸易利益减少。这就表明,当国际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时,必然引起国际贸易的利益在贸易伙伴国间重新分配。一国贸易利益增加的同时,必然引起另一国的贸易利益减少。从贸易利益的分配视角来说,在生产确定情况下,国际贸易不再是一种双赢的博弈,而是一种零和博弈。国际价格的高低将决定各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大小。下面我们将从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两个角度来分析国际均衡相对价格的确定。

(二)国际价格的局部均衡分析

在图2.3.7中,左图、中图和右图分别为A国、国际市场和B国 X 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在A国的 X 商品市场上,没有发生贸易时,A国将在 A 点组织生产和消费,这时的均衡价格为0.5元。在B国的 X 商品市场上,没有贸易的情况下,B国将在 B 点组织生产和消费,这时的均衡价格为1.5元。当两国贸易后,因为A国 X 商品的价格相对较低,所以A国在 X 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A国应该出口 X 商品,B国应进口 X 商品。当价格高过0.5元时,A国供给大于需求,其差额构成了 X 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供给量。将该价格以上供给量反映在 X 商品国际市场的价格与数量的平面上,得到 X 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供给曲线 S X 。当价格低于1.5元时,B国对 X 商品的需求量大于其国内供给量,其差额最终构成了 X 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曲线 D X 。此时,在国际市场上供给曲线 S X 与需求曲线 D X 的交点即为国际市场的均衡点, X 商品相对价格为 P A = P B =1,为国际市场的均衡价格,A国出口 X 商品的数量正好等于B国进口的数量。

图2.3.7 国际价格的局部均衡

(三)国际价格的一般均衡分析

前面我们仅从一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分析了国际价格的形成,但这种分析还很不全面,因为一种商品的价格形成还受到其他商品价格的影响。这就需要用一般均衡的方法分析国际价格的形成。

1.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是由两名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伊西德罗·埃奇沃思(Ysidro Edgeworth)于20世纪初共同提出的。

提供曲线(offer curves)也称相互需求曲线(reciprocal demand curves),反映一国为进口需要的某一产品而愿意出口另一商品的数量。从另一个角度看,提供曲线也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一国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

2.提供曲线的形状

图2.3.8 提供曲线

如图2.3.8所示,如果把A国和B国在不同价格下愿意出口和进口数量反映在两种商品数量的平面上,就得到了两国的提供曲线。曲线上的每一点和原点连线的斜率就表示了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左图中,A国的提供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不断递增的曲线,这表示,随着A国出口 X 商品的数量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 X 商品的出口要求换回 Y 商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右图中,B国提供曲线是递减地增加,这表示随着B国出口 Y 商品的数量增加,B国每多出口一个单位的 Y 商品,要求换回 X 商品的数量不断增加。A、B两国都是随着出口数量的增加要求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这是由于当一国出口商品的数量增加,该国存有的出口品数量减少,再增加一个单位的出口,消费者损失的满意程度增加,所以要求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另一方面,随着进口数量增加,消费者从每多进口一个单位的进口品中所获得满意程度不断减少,这也使得该国要求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A国的提供曲线在其国内交换线的上方,这表示A国只有在 P X / P Y >0.5的情况下才愿意出口 X 商品。该国交换线上方的每一点所代表的1单位 X 换回 Y 的数量大于0.5单位 Y ,即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大于0.5。B国的提供曲线在其国内交换线的下方,在B国国内交换线下方的每一点都表示了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都要小于2,这表示B国只有在 P X / P Y <2的情况下才愿意出口Y商品。

3.提供曲线的推导

图2.3.9 提供曲线的推导

我们可以通过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无差异曲线以及可能的相对价格推导出该国的提供曲线。以A国为例,如图2.3.9,起初A国在 A 点生产消费,贸易后商品相对价格变化 P F = P X / P Y =0.75,A国将在 F 点生产, H 点消费。这时,A国出口 FG 数量的 X 商品,进口 GH 数量的 Y 商品,我们把这种数量关系反映在右面的图上得到 H 点。当发生进一步贸易后,价格变为 P B = P X / P Y =1时,A国在 B 点生产, E 点消费。这时A国出口了 BC 数量的 X 商品,进口 CE 数量的 Y 商品,同样我们也可把这种进出口商品数量反映在右图上,我们得到 E 点。只要在左图中找到不同可能贸易价格下A国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关系,并反映在右图上就能得到完整的A国的提供曲线。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B国的提供曲线。

4.均衡价格的形成

将两国的提供曲线反映在同一张图上,就可以得到均衡的价格和贸易数量。当两国的提供曲线相交时,交点所代表的价格即为均衡价格。此时,两国的贸易达到平衡,除了该点以外的任何一点两国的贸易都不能达到平衡。

如图2.3.10所示,A、B两国的提供曲线最终交于 E 点,这时均衡的价格水平为 P E = P X / P Y =1,在 E 点上两国的贸易达到平衡。当价格偏离均衡的价格时,如 P D =0.8时,A国愿意在 D 点进出口,B国愿意在 G 点进出口。从 X 商品来看,在 D 点上A国愿意出口 X 商品的数量要小于B国愿意进口 X 商品的数量, X 商品价格将上升。从 Y 商品来看,A国愿意进口的 Y 商品数量要小于B国愿意出口 Y 商品的数量, Y 商品的价格将下降。最终,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将上升,并回到均衡水平。

图2.3.10 国际价格的一般均衡

如果价格向上偏离均衡价格,如 P C =1.2时,A国愿意在 F 点进出口,B国愿意在 C 点进出口。这时,A国愿意出口 X 商品的数量要大于B国愿意进口的数量, X 商品的价格将下降。同时,A国愿意进口 Y 商品的数量要大于B国愿意出口的数量, Y 商品的价格将上升。最终,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将下降,并回到均衡水平。

(四)贸易条件

1.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

前面我们讨论了国际价格的形成,国际价格关系到参与贸易的国家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大小。所谓贸易条件是一个国家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两国进行贸易时商品的交换比率。我们可以用价格来表示贸易条件,这种贸易条件就是一国所有出口商品价格与所有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当比率上升时,意味着出口同样多的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这个国家的贸易条件改善了,该国在贸易中可以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反之,则这个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该国在贸易中获得的贸易利益减少。由于现实生活中参与国际交换的商品种类很多,且价格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这种贸易条件通常用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即贸易条件指数来表示。

2.贸易条件指数的种类
(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又称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或纯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它表示一国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获得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以 P X 表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P M 表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则商品贸易条件指数 T 为:

T =( P X / P M )×100

如果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表明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换回了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如果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恶化。需要注意的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时会发生较大的变动,比如以前进口的商品现在转变为出口,就可能对商品贸易条件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这种指数的有效性只限于不发生结构变动的一定时期内。还需注意的是,当一国出口商品的生产效率提高引起出口商品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指数下降,这也不能表示这个国家贸易条件恶化,反而这个国家的贸易条件在改善,因为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用更少的劳动换回比以前更多的进口品。

(2)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将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生产率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得到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如果只是考察贸易条件与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那就是分析单要素贸易条件状况;如果同时考察进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那就是分析双要素贸易条件状况。

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同期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以 Z X 代表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则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S 为:

S =( P X / P M )× Z X ×100

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体现了该国出口商品中每单位国内生产要素所得到的进口商品数量的变化。当该指数上升时,表示单位国内生产要素所得到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而双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不仅考虑了出口生产要素生产效率,还考虑了其他国家在生产本国进口品的要素生产效率。双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D 为:

D =( P X / P M )( Z X / Z M )×100

其中, Z M 代表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指数。当指数 D 上升时,表示国内每单位生产要素换回他国的生产要素增多,该国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恶化。这反映了进出口国的贸易竞争,实质上是劳动生产率的竞争这一现实。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一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影响一国分享贸易利益多少的主要因素。

(3)收入贸易条件指数

收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一国利用出口所得到的支付进口的能力。以 Q X 代表出口数量指数,则收入贸易条件指数 J 的计算公式为:

J =( P X / P M ) Q X ×100

其中, Q X 代表出口数量指数。当该指数上升时,表示该国对外支付能力的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进口商品,收入贸易条件改善。反之,表示对外支付能力变弱,收入贸易条件恶化。

基本概念

绝对优势( absolute advantage

比较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

社会无差异曲线( 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

分工所得( 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

交易所得( gains from exchange

提供曲线( offer curves

贸易条件( terms of trade

复习思考题

一、论述题

1.比较优势理论在哪些方面优于绝对优势理论?

2.比较优势原理的例外是什么?普遍性如何?

3.一国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之间的关系如何?比较在固定成本和机会成本递增下,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4.为什么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会出现不完全分工?固定成本下和递增成本下得出的结论有什么区别?

二、作图题

1.孤立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表示什么?在各个国家这个相对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2.什么是交易所得?什么是分工所得?作图分析。

3.用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作图分析比较优势的贸易基础和贸易利益。

4.用图2.3.9的方法推导B国的提供曲线。

三、计算题

生产每单位 X 需投入2 L ,6 K ;生产每单位 Y 需投入4 L ,2 K 。开展国际贸易前,A国每单位劳动价格为100元,每单位资本价格20元;B国每单位劳动价格为60美元,每单位资本价格20美元。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两国将如何分工。 6q+QWZQ6BLbjwF6xr6yyOfQhEiEqc1yzIsXGaBKxND3D2v5Ad/r8uA41qDSc9mw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