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析一国孤立状态下的均衡,我们发现在A国 X 对 Y 的相对均衡价格是 P A = P X / P Y =1/2,在B国是 P B = P X / P Y =2。两国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反映了它们各自所具备的比较优势,形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与B国相比,A国的 X 商品相对更便宜,从而具有比较优势;与A国相比,B国的 Y 商品相对更便宜,从而B国在 Y 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A国和B国国内 X 对 Y 的相对价格的差异构成了两国贸易的基础。在开放贸易后,各国将增加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图2.3.4所示,A国将沿生产可能性曲线从点 A 向右移动,B国从点 A '向左移动。贸易使得两国国内价格趋于一致。当最终价格确定在 P A' = P B' =1时,A国在点 B 生产,B国在点 B '生产,两国消费者分别在点 E 和点 E' 消费。这时A国出口 X 商品的数量 CB 正好等于B国进口 X 商品的数量 C'E' 。A国进口 Y 商品的数量 CE 正好等于Y国出口 Y 商品的数量 C'B' 。
在两国开展贸易后,A国将出口 X 商品,B国将出口 Y 商品。这种贸易行为将导致A国国内的 X 商品价格上升而 Y 商品价格下降,同时导致B国国内的 Y 商品价格上升而 X 商品价格下降。A国厂商将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增加 X 商品的生产,减少 Y 商品的生产;B国厂商将增加 Y 商品的生产,并减少 X 商品的生产。
图2.3.4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利益
最终,A国将专业化生产 X 商品,B国将专业化生产 Y 商品,这种分工直到两国相对价格相等时才会停止。当最终的相对价格确定在 P A' = P B' =1时,A国厂商在点 B 生产并达到均衡,此时A国生产了更多的 X 商品,而减少了 Y 商品的生产。B国的生产组合从原来的点 A' 转向点 B' ,该国在贸易后生产了更多具备比较优势的 Y 商品,而减少了不具备比较优势商品 X 的生产。
在贸易前,如图2.3.4所示,A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 A 点生产和消费,达到的社会福利水平为无差异曲线Ⅰ所代表的水平,开展国际贸易后A国在 B 点生产。因为存在贸易,A国可以用在点 B 上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组合以 P A' =1的价格与B国交换,因此它可以在通过点 B 的斜率为1的切线上消费。该切线可以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Ⅱ,这时它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为 E ,即消费者将在点 E 消费,此时消费效应高于贸易之前。
可见,贸易使得A国可以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外的区域消费,并获得更高的效用水平。从无差异曲线Ⅰ到无差异曲线Ⅱ所表示的福利增加,即为A国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同样,B国一开始在点 A' 上生产消费,贸易后在点 B' 生产,并可以在点 E' 消费。从无差异曲线Ⅰ'到无差异曲线Ⅱ'的移动表明,贸易后B国消费者也获得了更高的满足程度。因此,贸易使两国的福利水平都获得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