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和分析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时,一般都假定生产要素在国际上不能自由流动,在国内不同生产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与商品和服务的跨国流动一样,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已经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正常现象。国际要素流动主要包括国际劳动力要素流动、资本要素流动、技术要素流动等。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劳动力要素的国际流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发生与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19世纪中叶以前,发达国家的殖民扩张引发的大规模人口迁移。15世纪以来,大量的非洲人被贩卖到美洲,有大部分黑人奴隶在运输途中死亡,但是到达目的地的人口数量也超过了1000万,大量的人口买卖与转移成为北美国家劳动力要素的重要来源。②19世纪下半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伴随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在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欧洲国家间的人口开始大规模迁移。在 1900—1910年间,欧洲国家间的移民人口达到900万,平均每年大约有100万。其中,英国工业化鼎盛时期所需的劳动力至少一半是由外来移民构成,与此同时,欧洲又有大量人口移民到美国,形成了一个新的移民国家。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劳动力流动多元化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劳动力的流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高潮。为了躲避战乱、迫害、贫困、饥饿等,欧洲和亚洲的大量人口进行大规模的转移。在二战后的工业化过程中,新兴国家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移民。经过二战后的重建和此后多年的发展,世界上已经形成以北美劳动力市场、中东劳动力市场和欧洲劳动力市场为代表的国际劳动力流动市场。
国际资本流动包括国际资本的间接与直接投资两种基本方式,由于国际间接投资与在国内投资没有实质区别,所以,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纯粹的借贷关系,国际直接投资则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最早发生于殖民地时代,表现为殖民宗主国对殖民地国的单向资本输出与工业原材料的输入,欧洲殖民宗主国是世界对外投资的单极主体;发展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表现为资本主义工业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欧洲与美国构成世界对外投资的双极主体;壮大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经济强大和欧洲经济复苏时期,表现为美国由战前的最大债务国转变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最大资本来源国;多元化于20世纪80年代后,表现为日本经济的崛起和东亚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复兴,世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美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下降,国际直接投资在区域上呈现多元化,产业上呈现多层次化趋势。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一种,可以通过许可贸易和直接进入的方式实现跨国流动,但由于其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和技术贸易市场的不完全性,所以,伴随资本要素的跨国流动成为技术要素国际流动的主要方式。类似于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国际技术要素流动理论也以比较优势、技术生产禀赋、技术差距和国际生产综合等为基础,伴随着分工贸易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