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创业机会的建构

创业机会建构是近年来基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建构主义思想来考察创业现象的一个独特视角,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机会观认为,创业机会并非不变的客观存在,机会源于主体与社会结构的相互构建,是主体与结构相互建构的递进性过程。因此,创业机会是创业活动的社会建构过程,是行动的结果,而非创业者刻意设计的结果,是在不断实践改进中建构而成的,因而结果多在意料之外。

一、创业机会建构的内涵

建构主义机会观不是从特定的对象或结果出发,而是关注于机会的产生过程,即创业机会在社会情境下经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共演而被创造出来的可能。其基于的基本假设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创业机会是创造出来的。在建构主义思想看来,创业机会是一种主观现象,是创业者行动和努力的结果,创业者不断成熟的认知、释义和行为过程使得机会得以开发利用。与经济学尽量弱化创业者角色不同,建构主义视角下创业者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机会创生实现过程中的支配作用。他们更像一个编排剧目的演员,而非仅仅是信息的加工者与反应者。通过积极嵌入社会互动,实现合意的创业结果。

第二,强调机会的社会建构。在机会问题上,建构主义机会观没有试图对机会本身加以区别,机会的来源、类型都作为情境特征外化在环境当中,建构主义关注的是人与环境互动导致机会的生成过程。换句话说,机会是创业者有意识行为发生的结果,这种行为体现在创业者和社会系统互相影响、共同进化的过程中。

第三,强调沟通互动的重要作用。沟通是创业者发挥聪明才智,积极与社会结构互动的有效手段。沟通的作用不在于对表达对具体物像之所指,也不是内心外显化的方式,而在于建立和维持不同形式的社会关系。所以,语言的使用就在于联结这种社会关系,并且致力于达成具体的社会目标。

第四,认为机会的产生是一个持续、渐进的提高过程。建构主义强调社会互动的特征决定了创业机会是被不同的社会主体在行动中共演创造的,既是前一阶段协调一致的结果,又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实施过程。机会的创造与实现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反复提高的过程,二元互动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二、创业机会建构的基本特征

(一)创业机会和企业是社会共同建构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是具有理解力和创造力的主体,总是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行动和与他人的互动来不断建构社会现实。创业机会和企业是社会共同建构的产物。建构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创业者是具有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的能动者。第二,创业者在建构创业机会和创业企业的过程中伴随着与他者的互动和交流。第三,创业者在社会性地建构创业机会和企业的过程中受到嵌入特定情境的规则和资源的影响,创业者通常是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开展创业活动,因此能够发现特定产业或者结构中存在的机会信息。

(二)创业机会是一种关系性存在

建构主义创业学者认为,创业机会存在于创业者、利益相关者和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创业者能否熟悉和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结构、能否产生有关机会的想法、能否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能否从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得创业所必需的资源、能否为新企业获得合法性等,都会影响创业机会的生成,也就是说,创业者、利益相关者和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影响创业机会的生成。

(三)创业机会和创业者身份是在创业过程中生成、建构的

创业机会是在历时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并且形成一种解释学意义上的循环,后一循环都会在前一循环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机会。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身份。在这种开放的、持续的循环过程中,创业者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眼界不断扩大、知识水平也不断提升,创业企业不断成长,创业者的财富越积越多,自身得到历练和成长,并且不断地建构自己的身份。

(四)注重分析意义建构过程

人们基于自己的理解对特定的对象进行阐释,而对特定对象的理解又是由理解的前结构所决定的。每个人的先前知识和价值观各不相同,因此,人们对特定对象的阐释也互不相同。意义建构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在自己所熟识的情境中“读取”不同的重要意义来认识现实的,一种意义的建构受到特定情境和他者的影响,是基于一定社会共识的社会建构,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创业者要对机会想法的可行性进行意义建构,但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又受到特定情境以及有见识的同行和亲友的影响,创业者还不断地对自己的身份进行意义建构。创业者身份意义建构不仅仅是个体对自我的确认,而且也是历史地、文化地,通过在一定社会情境中的互动来确立的,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

三、创业机会建构的模型

方世建等对国外兴起的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创业机会研究所构建的经典模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介绍,共包括了Jack-Anderson模型、Chiasson-Saunders模型、Seo-Creed模型、Rae模型、Wood-Mckinley模型、Nielsen-Lassen模型等六种模型。

(一)Jack-Anderson模型

Jack-Anderson运用结构化理论和嵌入性机制理论,建立了一个表达创业者(能动者)和社会结构(情境)之间动态关系的概念化模型,将创业视为一种嵌入社会经济过程的行为。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阐述了结构和能动二重性,认为结构制约并形塑社会行动,同时能动者在受结构制约的同时又通过互动来再造制约他们的结构。Jack-Anderson以嵌入性作为条件来研究创业者能动行为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且构建了一个由四部分组成的创业机会模型(见图2-6)。第一部分表示受特定结构约束的创业者,第四部分表示最终形成的结构,既表示一个循环过程的结束,又表示下一个循环过程的开始。第二部分的“结构”并不是Giddens所说的一般结构,而是由特定情境中的机会、结构和情境(规则)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表示嵌入在特定条件中的机会、结构和情境(规则)。由于嵌入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中,创业者比较熟悉自己身处其中的日常生活结构和情境,因此,这里的结构和情境分别表示创业者所熟悉的结构和情境(规则),而机会则是特定情境中的机会。第三部分的“能动”表示嵌入在特定条件中的结构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反映创业者在结构的作用下又能动地作用于结构。

图2-6 Jack-Anderson模型

(二)Chiasson-Saunders模型

Chiasson和Saunders认为创业机会可被构想为结构指导下的脚本选择、修改和实施,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创业机会研究概念化模型。结构指导下的脚本是指创业者在熟悉特定产业的特征或者结构,发现产业中存在的各种机会信息的基础上对有关规则、资源和机会的信息进行编码所形成的创业行动脚本。两位学者把脚本分为常规脚本和非常规脚本。常规脚本是指合法、能胜任且无风险的脚本,但不一定满足支配(具有竞争优势)条件。非常规脚本则是指从长远来看能够胜任且满足支配条件,但有风险的脚本。Chiasson和Saunders模型的假设前提是创业者熟悉特定产业的特征或者结构,能够发现产业中有关机会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规则、资源和机会信息进行编码并形成创业行动脚本集(a)。然后,创业者在结构的约束下有意或无意地选择和实施特定脚本(b),由于机会信息嵌入在不同的脚本中,因此,从脚本集中选择和实施特定的脚本,也就是识别和开发机会。由于创业者的行动通常都是有意识选择的结果,而且情境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实施特定脚本的过程中,创业者会发现新的意义并修改常规脚本,从而形成新的脚本集(c)。再后,创业者将非常规脚本客观化和外化(d),转化为常规脚本,并使之被广为认同,最终改变结构。Chiasson和Saunders模型如图2-7所示。

图2-7 Chiasson和Saunders模型

横向上, T 1 T 2 T 3 表示历时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业者的行动通过脚本集不断对社会结构进行形塑;纵向上,单个 T 1 T 2 T 3 表征结构约束下的脚本集。每个脚本集通过四个箭头表示脚本的编码(a)、实施(b)、修改(c)以及客观化和外化(d)过程。向下的箭头a表示两层意思:一是结构约束行动;二是创业者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下采取行动,因而了解其中的规则、资源和机会信息,并且按照合法、意义、支配三个标准对结构进行编码形成第一个脚本集(其中的脚本都是结构约束下的常规脚本)。向下的箭头b也蕴含两层意思:一是结构约束行动,二是创业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从脚本集中选择并实施特定的脚本。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创业者是凭感觉选择和实施特定的脚本,但从逻辑上看,创业者的行动通常意味着有意识的选择。所以,创业者在实施特定脚本的过程中可能会修改脚本,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因无意识地复制脚本而造成复制误差;另一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偏离既有规则,有意识地修改既有的常规脚本,从而有可能形成非常规脚本。向上的箭头c表示两种修改脚本集的情况。首先,创业者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修改脚本,都会形成新的脚本,新脚本加入脚本集或取代被舍弃的脚本并形成新的脚本集。这样,新脚本集就包含了非常规脚本。其次,情境是否发生变化对于创业者复制或者修改常规脚本至关重要。在情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创业者比较容易修改脚本;而在情境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修改脚本就比较困难。向上的箭头d意味着对新脚本集中的非常规脚本进行客观化和外化。如果非常规脚本能够适应情境变化,那么就能得到客观化和外化,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得到认可。此时的非常规脚本就能变成常规脚本,形塑和改变结构,从而实现结构再造,而结构和能动之间的关系进入第二个时段 T 2

(三)Seo-Creed模型

Seo-Creed模型(见图2-8)采用建构主义观点对制度创业过程进行分析。他们把社会建构、总体性、矛盾和实践串联起来,共同构成了一个辨析社会生活基本特征的整体,从而为制度安排产生、维系和变迁的长期持续过程建立了一个辩证的分析模型。根据该模型,首先,社会建构是一个可以预测的有序关系产生和再生的社会过程。社会模式是随着由利益和权力驱动的社会互动逐渐建构而成的,最终,一整套制度安排会在社会互动中产生并不断再生。这就是所谓的制度化过程。其次,联系和总体性是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总体性指社会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任何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都是多层次、多部门的总体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各部分之间的社会结构相互关联、渗透。总体社会结构中的不同特定社会结构之间并不完全一致,它们往往具有内在联系,但又松散耦合,甚至是自治的。随着社会建构的持续和再生,社会结构之间的松散耦合最终会导致不兼容的制度安排生成多样化的制度创业机会。再次,已有的社会安排之间或内部的种种割裂和分歧会导致制度矛盾。持续不断的社会建构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并且在社会系统之间和社会系统内部不断产生冲突,形成张力,这在一定条件下会重塑行动主体的意识。最后,变革意识会引导众多行动主体参与制度变革实践,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形成社会互动,在重构社会安排的同时也会对自身进行重构。

图2-8 Seo-Creed模型

(四)Rae模型

Rae基于社会建构理论提出了创业学习模型,把创业作为一个基于机会创造、认知和行动三者内在联系的过程,并且把创新以及决策制定和实施结合在一起。Rae从社会建构的视角来审视创业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个突现的意义建构过程,由知晓、实践和理解三个环节组成,能使创业者具备不同于常人的行为能力。通过学习,创业者在互动和经历中建构意义,发现或生成机会,并创造新的现实。Rae的模型由三大主题和11个次级主题组成(见图2-9)。具体而言,第一大主题是个人和社会身份变化,是指创业身份形成,包括早期生活和家庭经历、受教育和从业经历以及社会关系,并且包括创业者的未来抱负。一个人想成为创业者,就必须重新界定自己的个人和社会身份,以此来表明自己是谁、想做什么,并让社会认可。这个大主题下的四个次级主题分别是目前和未来身份之间的张力、实践身份、家庭的作用和叙事性身份建构。第二大主题是情境学习,是指创业者通过嵌入社区、行业和个人关系网络就可以共同建构意义,创业者从情境经历和关系中产生识别机会的直觉和能力。第二大主题下的三个次级主题分别是行业学习、通过文化共享来识别机会、创业行动和实践。第三大主题是共同建构企业,意指企业并非由创业者个人创建,而是与他人共同创建的。创业者的理想和抱负是通过与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来实现的,其中包括顾客、投资者、合伙人和员工。第三大主题下的四个次级主题分别是“企业是共同利益和信念联合体”“共同建构的意义、结构和实践”“随时间改变角色”和“融入外部关系网络”。

图2-9 Rae模型

(五)Wood-Mckinley模型

Wood和Mckinley运用建构主义观点来研究创业机会,把创业机会视为主观现象,认为机会是创业者努力和行动的结果,是在创业者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社会建构的,从而提出了一个关于创业机会生成开发过程的概念化理论模型,把创业机会生成开发过程分为机会想法概念化、机会想法客观化和开发机会创建新企业三个阶段(见图2-10)。

图2-10 Wood-Mckinley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第一阶段,创业者在熟悉和理解当前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形成对现实的认知评价,产生机会想法。此时的机会是创业者的一种主观构想,机会是否可行并不确定,必须经历客观化成为现实的机会才有意义。第二阶段是机会想法客观化,这里的机会想法客观化是指创业者努力使自己的机会想法具有客观实在的属性,即创业者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使自己的机会想法成为外在于自己主观世界的客观事实的过程。粗略地说,就是创业者开始现实地考虑自己的机会想法能不能付诸实施,当前有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开发机会以及自己能否承受开发机会的风险等问题。因此,机会想法客观化就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从建构主义视角看,意义建构或者说社会实在建构是受情境和他者影响的,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的。因此,创业者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常常要与有见识的同行和亲友等进行沟通、交流,旨在修正自己的机会想法,提高它们的可行性,或者就机会想法的可行性与他们达成共识。一般而言,共识水平越高,机会想法客观化的可能性就越大。概念化的机会经过社会建构过程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机会得到客观化,二是机会被舍弃。后者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彻底舍弃,有些想法严重脱离实际,创业者根本无力开发,或者开发风险太大,创业者无力承受,最终只能彻底放弃;另一种是暂时搁置,有些想法限于现有条件而无法付诸实施,创业者只能暂时把它们搁置起来,等到具备条件以后再说。后一种情况就相当于模型中“机会舍弃”方框下方箭头所指的路径。对于客观化的机会,创业者就会考虑通过哪些渠道、采取什么行动、分几个阶段来加以开发,这就是为机会开发做准备、做规划的阶段,对应“客观化渠道、创业行为”这个方框。最后,创业者进入开发机会建立新企业阶段以后,就要筹措各种创业所需的资源。能否适时获得资源与创业者的社会关系和声誉相关。因此,扩展社会关系网络、提高商业声誉是吸引他人合作和投资开发机会的重要途径。人是有限理性的,环境是变化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因此,在机会开发过程中,创业者常常会因为一些业已客观化的机会在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以后变得不可开发或者不值得开发而不得不舍弃。这个阶段的舍弃不同于第二阶段的机会舍弃。第三阶段,创业者舍弃机会以后会进行错误归因,为日后开发客观化机会积累知识和经验,这是一个经过开发实践、反思进而重新开始机会概念化的过程,对应于模型中右边“机会舍弃”方框下方箭头所指的路径。

(六)Nielsen-Lassen模型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Nielsen和Lassen提出了一个创业者身份建构模型,认为创业者的身份建构过程包括五个相互依存的子过程,并且指出创业者的身份和创业行动是在创业过程中同时发生、动态互构的(见图2-11)。

图2-11 Nielsen-Lassen模型

在该模型中,创业者身份建构过程的起点是基于机会的创业行动。从初次创业行动起,初创者就开始建构自己的创业者身份,初创行动也会改变创业者的生活。在行动过程中,初创者会不断地对(创业)行动价值和生活意义进行自我拷问,这对应第一个方框。紧接着,初创者会不断地自我追问:我现在已经是创业者了吗?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创业吗?这相当于第二个方框。于是,初创者会通过与他人和制度(话语)体系进行互动来弄清楚自己现在是否已经是一个创业者了,即对身份的初次确认。与此同时,初创者借助于由不同意义线索构成的反馈机制,通过与他人互动和话语交流来证实自己的创业者身份已经生成,并且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创业者身份是怎样形成的、创业者身份包括哪些内容、自己现在是否已经是创业者了、创业是否就是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这对应图中的第三个方框。意义线索是指初创者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获得的反馈,其中包括积极的反馈和消极的反馈,如初创者的创业行为得到他人的褒奖或者指责。对于初创者来说,意义线索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他识别环境中是否出现了新的机会线索、哪些人是可能的利益相关者和合作者,这对应第四个方框。在创业过程中,初创者会不断地追问自己现在是一个怎样的创业者,已经取得哪些创业绩效,这对应第五个方框。这种行动过程中的不断反思和追问会形塑创业者的身份并引发进一步的创业行动,这就重新回到了第一个方框,于是第二轮创业行动又开始了。因此,创业可被看作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新机会不断生成,创业者不断积累知识、经验、资源、手段、财富和人脉关系等,他们的想法和信念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得到历练、成长,不断建构或变更自己的身份,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事业。

应用训练

背景:

围绕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市场业务,去发掘可能的创业机会。

要求:

1.组建3~5人的创业机会分析小组,明确分工。

2.梳理分析专业对口的就业与创业方向。

3.基于某一方向进行市场的分析和研判。

4.撰写创业机会的分析报告。

思维训练

1.你认为在创业机会方面,你所在的学校应该为你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2.就你当前的生活环境,你认为有哪些好的创业机会?

3.在寻求创业机会方面,你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Ou0/Vj7SYiAsc7pHFtPmzO8oTAeQcFBtZBn/3Cl6KrPykRPnyzkkkPZZjfkk1/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