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萨姆纳社会哲学的主要前提来自赫伯特·斯宾塞。牛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的几年里,萨姆纳对于创建一门系统的社会科学的可能性问题,“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些模糊的想法”。1872年,当《社会学研究》在《当代评论》( Contemporary Review )上连载时,萨姆纳紧紧地把握了斯宾塞的思想,社会科学的进化论观点深深地迷住了他。斯宾塞的建议似乎充分证明了他自己初步设想的潜力。那个对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无动于衷的年轻人(因为“我不相信自然权利和他的‘基本原理’”),现在发现《社会学研究》让自己无法抗拒。“它解决了社会科学同历史学的关系这个古老难题,把社会科学从一帮稀奇古怪的人手里解放出来,并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明确而又壮丽宏伟的工作领域,我们有望最终从这项工作中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找到明确的答案。”数年后,O. C. 马什教授对马类的进化研究让萨姆纳完全信服了发展假说。他一头扎进达尔文、海克尔、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著作中,全身上下、里里外外都浸透了进化论。 (13)

就像在他之前的达尔文一样,萨姆纳也到马尔萨斯那里去为自己的体系寻找基本原理。他的社会学在很多方面就是沿着生物学和社会学的思路,只往前追溯那么几个阶段,即从马尔萨斯到达尔文,再经过斯宾塞到现代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萨姆纳说,人类社会的基础在于人地比例(man-land ratio)。人最终要靠土地谋生,他们求得了什么样的生存、以何种方式求得这样的生存,以及在此过程中彼此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都取决于人口与可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 (14) 在人口少而土地肥沃的地方,生存斗争就不那么野蛮,民主就可能盛行。当土地的供应承受不了人口的压力时,全球就会出现饥荒,人类各种族便四处迁徙,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盛行,冲突肆虐;而在政府内部,则是精英阶级占据统治地位。

在人们努力使自己适应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们开始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争夺领导权。萨姆纳在一些通俗文章中强调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生活的艰辛是人同自然斗争产生的不幸,“我们不能责怪我们的人类同伴,说是他们造成了我们的困苦。我的邻居和我都在努力使我们自己摆脱这些厄运。我的邻居在这场斗争中比我更胜一筹,这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好委屈的”。 (15) 他接着说:

毫无疑问,与一点儿资本也没有的人相比,拥有资本的人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了极为有利的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拥有 对抗 别人的优势,而是说,当他们为了从大自然获取生存资料而成为竞争对手时,掌握资本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不可估量的优势。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资本就不会形成。资本只有通过克己才能形成。如果拥有资本不能确保社会高级阶层的有利地位和优越性,人们就绝不会甘心忍受要获得资本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16)

因此,这场斗争就像一场赛狗,一条猎犬去追逐金钱这只没有感情的野兔,并不妨碍其他猎犬也这么做。

萨姆纳可能有这么一种愿望,即平息穷人对富人的怨恨,尽量减少人类在生存竞争中的冲突。然而,他始终都没有回避把动物斗争和人类竞争进行直接类比。 (17) 在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斯宾塞主义知识氛围里,把竞争性社会里的经济竞争看作是对动物世界斗争的反映,这在保守派人士那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从自然选择更适合生存的有机体到社会选择更适合生存的人,从具有更强适应能力的有机形式到具有更多经济美德的公民,人们很容易通过类比说出个一二三来。竞争性秩序现在被标上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宇宙原理。竞争无上光荣。正如生存是力量的结果,成功乃是美德的回报。有些人主张给那些要什么没什么的人慷慨补偿,对于抱有这种主张的人,萨姆纳颇不耐烦。他在1879年的一次演讲(演讲的主题是艰难时世对经济思考的影响)中宣称,许多经济学家

……似乎害怕地球上仍有穷困和苦难,而且只要人性的恶还在,穷困和苦难就可能一直存在下去。他们中有许多人害怕自由,特别是害怕竞争形式下的自由,将其臆想为妖魔鬼怪。他们认为这是对弱者的无情压迫。他们没有意识到,这里的“强者”和“弱者”无可定义,除非把它们等同为勤奋者和懒惰者、俭约者和奢靡者。他们更没有意识到,如果我们不喜欢适者生存,我们就只有一个选择可用,那就是不适者生存。前者是文明的法则;后者是反文明的法则。我们可以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或者我们也可以像过去那样,继续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但第三条道路——社会主义者心心念念的那个东西——一个既养育不适者又促进文明发展的计划,没有人找得到。 (18)

按照萨姆纳的看法,文明的进步取决于选择过程,而选择过程又取决于不受限制的竞争活动。竞争是一种自然规律,“就像万有引力一样,无法消除”, (19) 因此,人们对它佯装未见,只会徒增不幸。 PRWoU1hBjVRxN3DRCF9hsp5T1IIEqdqa4aGzRUkVlDC8gvYtM2lYUo66xu/nSV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