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适合做职业规划,任何人都需要做职业规划。 无论你是什么出身、学历、岗位,哪怕你是一名保安、一名小卖部老板,你也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有位平面设计师,毕业七年,换了十份工作,最长的工作干了不到一年,最短的两个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各种不满。如今他的简历拿出来,可以说是稀碎,再想找到让他满意的工作只会越来越难,就业市场不会惯着一个 30 岁的成年人。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职业选择缺乏条理性、系统性、长期性,习惯性将所有的失利都归为外部因素,最终年龄渐长,心智却始终没有成熟。
如果你对职业毫无规划,随心所欲地挥霍自己的职场成长期,结果只会越跳槽工作越次,工作越次越想跳槽,陷入恶性循环。
本案例中的当事人属于极端情况,但下面这种现象,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
很多人一过 30 岁,似乎突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突然开始向往考公、考研。考公、考研是一个明确的路径,前者能让人获得一个旱涝保收的岗位,后者能让人脱离职场一段时间。在迷茫的人眼里,这种确定性、这种被规划好的生活能给人最大的稳定感和安全感,从而显得分外诱人。
但所有的确定性都有代价,因为这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方向。公务员上岸未必一定让人可以安心工作一辈子,君不见多少公务员辞职下海,考研成功,毕业之后还是要重回职场的。
如果不提前做好短期、中期、长期的职业规划,到时候只是 重新换个地方继续迷茫罢了。 而宝贵的时间,已悄然流逝。所以做职业规划,宜早不宜迟,宜长不宜短,人最怕的是没有方向,只要有方向,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接下来聊聊怎么做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不要随波逐流,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没有自己的想法。别人觉得好的,也许并不适合你,适合你的选择也许就在一次次的随波逐流中被自己忽视了。
即便你已经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了,也仍会有大量的规划内容在实际执行中被不断调整与修正,甚至颠覆。这也是职业规划需要分阶段,按照短期、中期、长期三个层面进行设计的原因。
一般来说,我们建议职业规划按照 1~3 年、3~5 年、5~10年来进行三层规划。短期目标,每年都可以做一次总结,从而制定下一年的目标与计划;中期目标,每隔三年左右进行一次梳理和调整,如果发现累积的短期目标已经在方向上和中期目标有较大幅度的偏离,或客观原因导致无法实现,则考虑做中期规划的变更;长期目标要尽量宽泛,兼容性要强,可以视作自己的人生目标,除非发生人生颠覆级别的变故,轻易不变动长期目标。
如果缺乏自我规划的能力,可以尝试寻找专门的职业规划师或者向身边可信的、年长的前辈进行咨询,一般来说,不建议向同学、家长、伴侣进行咨询。同级别同学的规划能力未必比你强多少,而且阅历有限,彼此的情况又不同,无法给你指明前进的方向。而家长和伴侣的建议则容易受情感因素影响,往往会掺杂大量非理性因素,致使结果偏于保守。而且很多来自家长和伴侣的建议不仅不会被当事人接受,而且很容易激起他们的抵触情绪,即使是有一定道理的建设性意见——这也是一种逆向的近因效应。
职业规划最好从什么时候开始?高考志愿填报之前。
作为你人生第一个重要节点,高考志愿的填报将决定未来四到七年,你在哪座城市生活、认识什么样的朋友、学习哪些职业技能、获得什么专业证书,而这一切将构成你第一次踏上职场的资本,间接影响你能获得怎样的面试机会、进入什么行业、进入什么规模的企业、获得多少起薪、感受怎样的职场文化、树立怎样的职业目标……所以高考志愿填报可以被认为是人生中的第一次职业规划。
“30 岁才开始做职业规划,还来得及吗?”意识到问题存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只要开始做,说明你已经在前进的路上了。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这条路的起点,无论你满意与否,往事不可追,来者犹可待。30 岁开始做职业规划,一点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