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母亲,已经为女儿的职业选择纠结了三个月,“她不能留在上海,上海物价太高了,但是回到小县城我又不甘心”。
这个案例我印象非常深刻,从一开始的认真分析,到后来的苦口婆心,再到最后的怒斥,我换用了多种方式来劝解这位母亲。但她始终不急不躁、充满耐心地重复罗圈话。当我说往东,她就一定要往西,当我说往西也行,她就一定又要说往东也不是不行。
我不知道我的意见她听进去了多少,也不知道最终她帮她女儿做出了什么选择。但我很确定的一件事是,从头到尾,她从来没有考虑过她女儿有没有自己的想法,从来没有把她的女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她的个体思想。“我女儿的意见?她可听话了,她没意见,现在就是我在帮她选择。”
父母总希望一劳永逸、一步到位,我们总希望闯荡四方,多尝试各种可能性。这两者都不绝对,但无论如何,别忘记你才是那个做选择的人。你已经是一个可以独立做出选择的社会人,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归小城市,都应该是基于你独立意愿的选择。
接下来谈一谈怎样做选择。在很多关于城市、行业、专业的选择中,我都坚持一个观点: 个体选择不要做宏大叙事。有时候 过于理性地分析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不理性 。
虽然说时代大背景下,国家的宏大政策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但如果所有的选择都参考国家的大政方针,针对个体往往会失去可执行性。
在诸多影响因素里,赋予不同的权重,就是最好的选择。比如孩子的教育是最大的权重,那么选择就倾向于教育更宽松的城市;比如收入是最大的权重,那么就选择经济更发达的城市;比如生活是最大的权重,那么就选择安逸的城市。又想收入高,又想生活安逸,还要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另一种不理性。结合自身条件,做出适合自己小家庭、小环境、小气候的选择就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最后一点,不要沉溺于选择,既然做出就不要后悔。
人生面临的绝大多数关口,当你走到需要做出选择的那一步时,其实该怎么选,心里早就有数了,迟迟不肯下定决心,只是对答案不够满意罢了。不断想在选项里找出一个最佳答案,最好是有A选项的钱多,加上B选项的事少,加上C选项的离家近,哪会有这种好事!
选择本身无法改变选项,无论多么纠结的选择,最后也只能选一个。在所有的选择当中,只有一个选项是错的,那就是原地纠结。与其如此,不如直面答案,怎么选都不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