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亲市场上,一个年薪 40 万元的互联网码农和一个月薪5000 元的公务员,哪个更受欢迎?这几乎是一个社会学疑问。在各地的丈母娘和婆婆眼里,答案的差异之大,会让人怀疑大家是不是生活在同一颗星球。大众眼中的好工作都有哪些特征?
工作不能只为钱,但万万不能没有钱。 中年男人自信的程度和说话的音量主要取决于银行卡的余额。成家立业了,不再是一个人赚钱一个人花了,终于知道金钱也有其重要性了。
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对教授或学者上节目、做抖音、直播带货诸多讽刺和批评,感觉有辱斯文。但在我看来,只要是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换取的回报就不丢人。不坑蒙拐骗、误人子弟,还能在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给一些人带来快乐,或者偶尔也做一做公益,这种钱挣多少都问心无愧。
但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度,挣钱也要适度,不能钻进钱眼里,不能拿金钱作为工作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我们挣钱本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为了挣钱错过了生活中的美好,岂不是本末倒置?很多职场中的待遇都不是以金钱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舒适的工作环境、友善的工作团队、弹性的工作时间、有趣的工作任务,都是隐性的收益。
在众多隐性收益中,大家最容易想到也最重视的,就是稳定。
在中国,稳定有一个称谓,叫“编制”。没有多少人是真正的风险偏好型人格,绝大多数人都趋利避害,向往岁月静好。有编制,在很多地方相当于硬通货和长期饭票,甚至可以在逢年过节成为整个家庭的“面子”,出去吃饭都能坐主位。在我接触的许多就业咨询中,去体制内找个有编制的岗位几乎在每个年轻人的选项里都出现过。
其实,当无数青年男女为了一个所谓的“编制”挤得头破血流之际,有编制的人也有自己的苦恼。体制内的稳定本身也是一种熬人的压力,稳定意味着没有变化,稳定意味着既不会发生太坏的事,但也遇不上太好的事。
真正的稳定,是人的稳定。 稳定是一种持续的状态,真正的稳定是跟人走的,而不是跟单位走的。工作单位的稳定是外界赋予的,依靠自身能力能在任何外部环境下都保持职场连续性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稳定。
但绝大多数年轻人,并没有进入体制内的机会。去大公司还是去小公司?去跨国巨头的基层岗位还是去创业公司拿股份?要稳定还是要挣钱?看似纠结的选择,得出答案其实不难。
如果是年轻人的第一份工作,我的建议是能去大公司就不去小公司。大公司并不仅意味着高薪酬和大的规模,而且拥有一整套运营管理模式,不身在其中,很难去体会“大有大的难处”。
同时大企业内部会有完善的保障制度和内部创业机会,对个人发展陷入瓶颈的人来说,这其实是更好的创业尝试的机会——既不需要承担巨大风险去创业,还能从内部获取更多资源支持。中国真正靠白手起家的大型企业是很少的,如今风头正劲的几家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基本都有在其他大厂工作的履历。他们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或者恰逢某个时机到来之后,才毅然决然下场开创自己的事业。
再者,先去大厂,如果遇到大规模的市场行情动荡,生存下来的概率也会比小厂高得多。 虽然单月的薪酬很重要,但能持续 稳定地拿到薪酬更重要。
而一旦时光走到 30~35 岁,很多大厂的年轻人头顶渐秃,变成油腻大叔,如果仍然在大厂的基层岗位上飘荡,职业危机差不多该降临了。这个时候建议跳出去看一看,去一些中小型机构争取一些中高层岗位,为自己的岗位争取一次跃迁。每一次跃迁都将使你获得一次职业维度的提升,安全系数也将得到极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