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史记卷四
周本纪

扫描二维码
阅读本篇原文

弃 姜原 古公亶父 文王昌 武王发 太公望

周公旦 成王 穆王 厉王 召公 芮良夫

荣夷公 幽王 平王 虢石父 赧王延 周冣

周的始祖后稷名叫弃。后稷的母亲是有邰(tái)部落的女子,名叫姜原。姜原是帝喾的元妃。有一天,姜原来到野外,看见地上有巨人的脚印,想踏进去试试,刚一踏进去,即感到腹内剧烈震动,像怀了孕一样。【48】过了一年,果然生下了一个儿子,姜原认为这个儿子不吉祥,就把他抛弃在一小巷里。但牛马经过小巷时,都避开,不去践踏他。又改放到树林里,可树林里恰好有很多人。因此,姜原又把他扔到水沟的冰面上。正在这个时候,一群飞鸟用翅膀覆盖和衬垫着他。【49】姜原觉得他很神异,将他收养起来抚育成人。因为姜原最开始想把他舍弃,所以叫他做弃。

弃在儿童时代就出类拔萃,有大人物的宏伟志向。他做游戏时,很喜欢种麻和豆子,而且都长得非常好。成年以后,他很爱好耕田种地。他先考察土地的状况,适合种植谷物的地方就种植谷物,老百姓都纷纷学习他。【50】尧帝听到这件事以后,就任命弃为农业官员。天下人都得到他的好处,弃很有功绩。舜帝说:“正当老百姓面临饥饿的时候,弃作为农官教会他们如何种植各种粮食。”所以,尧帝将弃分封在邰地,称作“后稷”,并让他另姓姬。后稷家族兴旺发达,正值唐尧、虞舜和夏禹时代,他和后代族人都有美好的德行。

【48】

后稷死了以后,由他的儿子不窋(zhú)继位。到了不窋的晚年,夏朝政治衰败,不重视农业,废除了“后稷”这个农业官职,不窋因此丢了官,逃到了戎狄族居住的地区。不窋死后,由他的儿子鞠继位。鞠死后,又由鞠的儿子公刘继位。公刘虽然身居戎狄地区,却继续从事后稷开创的祖业,以耕种务农为本,种瓜种豆,因地制宜,公刘还带领大家从漆、沮两条支流上渡过渭水,采伐木材以供使用。所以,使得外出的人有财物,住家的人有积蓄。老百姓都托公刘的福,非常感激他。远处的人纷纷迁徙到他周围,拥护归附他。周朝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政通人和的。因此,诗人们曾经专门创作了赞颂他的诗歌。公刘死后,由他的儿子庆节继位。在豳(bīn)邑建立了国都。

庆节死后,由他的儿子皇仆继位。皇仆死后,由他的儿子差弗继位,差弗死后,由他的儿子毁隃(yú)继位。毁隃死后,由他的儿子公非继位。公非死后,由他的儿子高圉继位。高圉死后,由他的儿子亚圉继位。亚圉死后,由他的儿子公叔祖类继位。公叔祖类死后,由他的儿子古公亶父继位。

【49】

古公亶父继承了后稷、公刘的事业,施行仁政,广做善事。荤粥、戎狄等部族前来攻打古公亶父,想得到财物,古公亶父就把财物送给他们。不久戎狄又来攻打,想掠夺土地和百姓。老百姓都义愤填膺,准备起来还击。古公亶父却劝阻说:“人民拥立君主的目的,是为了让君主给大家谋福利。现在戎狄前来攻打的原因,无非是想霸占土地和人民。就人民而言,跟随我与跟随他们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而你们却要为我去战斗,这等于是我杀了人家的父子,再来做人家的君王,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古公亶父就带着属于自己的部属离开了豳邑,渡过漆水和沮水,翻越梁山,来到岐山脚下定居。整个豳邑的人都扶老携幼找到岐山,重新归附于古公亶父。附近其他国家的百姓听说古公如此大仁大义,也有很多人来归附他。从这时起,古公开始着手改革戎狄族的游牧习俗,建造城墙房屋,把老百姓分派在每个邑,定居下来。又设立各种官职,分工负责,管理大小事务。老百姓把这一切都编成诗歌乐曲,颂扬古公的大恩大德。

【50】

【51】

古公的长子名叫太伯,次子名叫虞仲。太姜又生了个幼子叫季历。季历娶太任为妻。太任、太姜都是很贤惠的女人。太任生昌时,有一种圣人降临的吉兆。古公就说:“我们家族也该有干大事的伟人出现了,这个伟人大概就是昌吧?”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准备让季历继位,以便将来能传位给昌,他们俩就跑到了荒蛮的吴越地区,按当地风俗剪发文身,以此表示坚决不回家,让季历顺利继位。【51】

古公死后,由季历继位,这就是公季。公季继承了古公的未竟之业,一心一意致力于修养道德,施行仁义,因此诸侯都愿意归顺他。

公季死后,由他的儿子昌继位,这就是西伯姬昌。姬昌被后人尊称为文王。他遵循后稷、公刘所开创的事业,效法古公、公季的办事方针,虔诚地施行仁政。尊敬长老、慈爱晚辈、礼貌待人、重视贤才。为了接待有才学的人士,他常常忙得太阳当顶了都没有吃饭。因此,贤才学士大多数都投到了他的门下。伯夷、叔齐 当时正在孤竹国,听到姬昌非常尊敬长者,就赶来归依。至于像太颠、闳夭、散宜生、鬻(yù)子和辛甲大夫 之类的贤人,更是争相投奔。

崇侯虎在殷纣王面前诬陷西伯说:“西伯推行善政、积累恩德,诸侯们都归向他。这种情况对天子您将会大大的不利。”因此,纣王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闳夭等人很担心西伯会遭不测,就搜集了有莘部落的美女、骊戎部族的骏马、有熊部族的能拉九辆车的三十六匹快马以及其他很多珍奇宝物,托纣王的宠臣费仲进献给纣王。纣王非常高兴地说:“其实只要有其中的任何一件东西,就完全可以释放西伯了,何况有这么多的好东西呢?”于是就赦免了西伯,还赐给他弓箭斧钺,授予他征伐其他诸侯的权利。纣王说:“诬陷西伯的人是崇侯虎。”西伯回去后,向纣王进献了洛水以西的大片土地,以此请求纣王废除炮烙酷刑,纣王也同意了这个要求。

西伯暗中大行善事,诸侯之间有什么争端,都愿意找西伯来裁决。因此,虞、芮两国的人有了打不清的官司,跑到周国来申诉。但这两个国家的人到了周国的境内一看,耕田的人都互让田界,百姓都尊重长者,所以,他们还没有见到西伯,就都很惭愧地说:“我们斤斤计较的事,正是周国人感到羞耻的事情。何必再去找西伯评什么是非呢?结果只会让我们羞愧得无地自容。”于是谦让着离开周国。诸侯们听到这些事情,都说:“西伯真是个承受了天命的君主。”

第二年,西伯讨伐犬戎部族。又过一年,西伯讨伐密须部族。又过了一年,西伯打败耆国。殷朝大臣祖伊听到这些战况,很恐惧,就把这种担忧告诉了纣王。纣王说:“我不是承受天命才做帝王的吗?他能有什么了不起呢?”接下来的一年,西伯征伐邘(yú)国。再过一年,西伯征伐崇侯虎,并开始营建丰邑城,将国都从岐山脚下迁到丰邑。又过了一年,西伯逝世。由太子发继位,这就是周武王。

西伯大约在位五十年。他被囚禁在羑里时,据说将《易经》里的八卦演变成为六十四卦。诗人们赞扬西伯,认为他承受天命称王的那年,由于处理虞、芮两国人的争端而得到诸侯们的拥护。西伯称王十年就逝世了,后来被追封为文王。文王建立了一整套自己的法令制度,制定了自己的历法。他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大概他认为周朝王业的兴起是从太王古公亶父时代开始的。

武王即位后,用太公望 为军师,周公旦为宰辅,用召(shào)公、毕公 等人为助手,学习和继承文王留下的事业。

九年,周武王在毕地祭祀文王,又前往东部地区检阅军队,一直到达盟津。同时,武王用木头制成文王的灵位,用军车装着,供奉在中军的大帐内。武王自己谦称为太子发。他告诫司马、司徒、司空以及各位军官说:“大家要虔诚戒惧,切实努力。我原本是个没什么才智的人,只因为祖先的功德无量,我才能承袭余荫,敬业守成。所以,我一定要赏罚分明,争取完成祖先遗留下来的大业。”于是,武王的大军向殷都进发。太公望传下号令说:“你们要迅速集合好各自的队伍,准备好船只。行动迟缓的一律处斩。”武王横渡黄河时,行船到了中流,恰好有一条白鱼跳到了船里。武王捡起这条鱼,用来祭祀天神。过河上岸后,又有一团火从天而降,到了武王住所的屋顶时,化作一只红色的乌鸦,发出平稳的叫声。【52】这时候,各国八百个诸侯虽然没有事先约定,却都在盟津聚会了。诸侯们说:“可以前去讨伐纣王了。”武王回答诸侯们说:“你们还不了解上天的意思,现在还不能讨伐。”所以,武王又领兵回去了。

过了两年,听说纣王比以前更加残暴昏庸,杀了比干,囚禁了大臣箕子。逼得太师疵(cī)和少师彊怀抱乐器投奔到周国。这时,武王正式向天下诸侯宣告说:“殷纣王罪孽深重,不可不全力讨伐。”于是,就遵循文王的遗旨,率领三百辆战车,三千名勇士,四万五千名带甲的武士,浩浩荡荡地向东开进,讨伐纣王。十一年十二月戊午那一天,武王的军队全部渡过盟津与各路诸侯的军队会师。武王说:“你们都要努力不懈,切不可轻敌。”于是,武王就作了一篇《太誓》,宣告天下:“如今殷纣王听信女人的谗言,自己断绝天命,毁弃道统,疏远同胞亲族,抛弃祖传乐曲,自编淫词艳曲,用靡靡之音来干扰严肃的正乐,一味地讨好女人。所以,我姬发现在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各位将士要奋力向前!争取一举成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52】

二月甲子日,天刚蒙蒙亮,武王率大军来到商都郊外的牧野,在那里誓师。武王左手拿着金黄色的巨斧,右手拿着洁白的旄旗,亲自指挥战斗。【53】武王说:“从西部远道而来的将士们,你们辛苦了。愿意跟我一起征伐纣王的各位诸侯、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 ,以及庸、蜀、羌、髳(máo)、微、 、彭、濮(pú)等国的将士们,操起你们的戈,紧握你们的盾,举起你们的矛,现在我要正式宣誓。古人曾经说过:‘母鸡不应该报晓,如果哪天早晨母鸡啼叫,就会有倾家荡产的大祸。’而如今纣王只听信女人的话,荒废对祖先的祭祀,不感激祖先的恩惠;他昏庸腐败,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他不用同胞兄弟和本家亲族,却推崇罪大恶极、四处逃窜的犯人,对犯人百般信任,加以重用;他滥施暴政,残害百姓,在商国干尽了坏事。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在今天的战斗中,每前进六七步,就应该停顿一下,整理队伍,再齐头并进,各位将士努力吧!每冲锋四次、五次、六次或者七次。也要停下来整顿队伍,齐头并进,各位将士努力吧!希望大家都威武英勇,像老虎熊罴,像豺狼螭(chī)蛟。在这次商都郊外的战斗中,不要拒绝或杀害跑来投降的士兵,可以将他们带回西部去服劳役。各位加倍努力吧!如果你们不奋勇杀敌,那么对你们一样进行杀戮。”誓师完毕,诸侯们的军队全部聚集在一起,共有四千辆战车,在牧野摆开了威武的战阵。

【53】

纣王听说武王前来攻击,也派了七十万大军去迎战。武王先命令军师太公望带领一百名勇士冲进纣王军队中挑战,然后再出动大部队冲杀纣王军队。纣王的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都没有斗志,内心只希望武王的军队快点进城,自己好反戈一击,为武王开路。很快,武王用战车冲锋,纣王的军队全线崩溃,背叛了纣王。纣王逃回城内,登上鹿台,穿上珠光宝气的衣服,自焚而死。【54】武王手持大白旗,指挥各路诸侯的军队,诸侯们上前参拜武王,武王向诸侯们拱手还礼。诸侯们跟从武王一起进了商都朝歌。于是,武王让大臣们向商朝老百姓说:“上天会赐福给大家的。”老百姓再次下跪拜谢,武王也回礼答谢。进城以后,来到纣王自焚的地方。武王亲自向纣王的尸体射了三箭之后,才走下战车,用宝剑连击尸体,再用黄色巨斧将纣王的头砍下来悬挂在大白旗的旗杆上。接着,武王又找到纣王的两个宠妃,这两个女人都上吊自杀了。武王又射了三箭,用剑击尸体,用黑色大斧砍下她们的头,悬挂在小白旗的旗杆上。武王执行完这一切上天的惩罚后,就出城回了自己的军营。【55】

【54】

【55】

第二天,武王下令清理道路、修整神社和纣王宫殿,准备举行入城式。到了选定的吉时,由一百名壮士手持云罕旗为先导,接着是武王弟弟叔振铎(duó)护卫的仪仗车辆。周公旦握着大斧、毕公握着小斧,分别站立在武王的两边。散宜生、太颠、闳夭等人都手拿宝剑,守护在武王周围。进城以后,武王站立在神社的南边、大部队的左边,文臣武将紧跟在他身后。毛叔郑 捧着月夜采集的露水,卫康叔封 铺好草编的垫席,召公奭进献币帛,军师太公望牵着祭牲。尹佚宣读祝文说:“殷朝的末代子孙季纣将先王受之于天的美德抛得一干二净,他侮辱神灵,荒废祭祀,对商国民众昏庸残暴。所有这些罪恶都彰明显著,早被上帝知道了。”于是,武王叩拜两次说:“我承受改朝换代的天命,代天消灭殷朝,接受上天昭示的使命。”说完,武王又叩拜两次,然后才离开神社。

武王将殷朝遗民赐封给纣王的儿子禄父。武王就让他的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辅佐禄父治理殷国。然后,武王命令召公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命令毕公释放了被囚禁的老百姓,表彰商容所在的乡里;命令南宫括分发鹿台的财产,发放钜桥的存粮。命令南宫括和史佚 公开展览九鼎和宝玉;命令闳夭修整比干的坟墓;命令宗祝官在军营中举行祭典。完成这一系列大事之后,武王才率兵回到西部本土。在班师的路上,武王注意了解观察,仔细记录政事,写了《武成》一文。武王分封诸侯,给他们赏赐宗庙的祭器,又写了《分殷之器物》。武王追念从前的圣明帝王,就将神农的后代分封在焦地、黄帝的后代分封在祝地、尧帝的后代分封在蓟地、舜帝的后代分封在陈地、大禹的后代分封在杞地。接着,武王又分封功臣谋士,军师太公望的功劳最大,第一个被赐封。太公望被封在营丘,国号齐;弟弟周公旦被封在曲阜,国号鲁;召公奭分封在燕国;弟弟叔鲜分封在管国;弟弟叔度分封在蔡国。其他的官员也按等级依次受封。

武王召集九州的长官,一起登上豳地的山岗,眺望商朝都城。自从回到周地以后,武王非常忧虑,彻夜不能入睡。周公旦来到武王的住所问道:“您为什么还睡不着呢?”武王回答说:“告诉你吧,上天不保佑殷朝。从我还没出生算起,到现在已有六十年之久了。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因为上天不保佑殷朝,我们今天才能成功。回想当初殷朝承受天命,刚刚建立王朝的时候,朝中任用的贤才有三百六十人之多,虽然政绩不显著,也不致于灭亡,后来竟然落到今天这一步。我并不知道上天是否保佑我们周朝,怎么能睡得着呢?”武王接着说:“我一定要让上天保佑周朝,让天下的人都归服朝廷。我要除恶务尽,让恶人都受到与纣王同样的惩罚。我要不分昼夜地为老百姓操劳,诚心诚意地招揽贤士,让周朝社会和平安定。我要继承先王的品德和功业,让周朝的德政普惠天下。从洛水到伊水地势平坦开阔,没有什么险阻,曾是夏代定居的地方。我曾经南望三涂山,北望太行山,眺望黄河两岸。经过考察比较,觉得还是应该定都在洛水和伊水之间的地带。”于是,开始大规模营建洛邑,定为都城。然后,武王离开洛邑,把马放养到华山南面,把牛放养到桃林的山坡上,将武器收藏入库,解散军队,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动武了。【56】

【56】

消灭殷朝两年后,武王有一次问箕子,殷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箕子不忍心说殷朝的罪恶,只是回答了一些关于国家兴亡的普通道理。武王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

武王病倒了,而天下还没有太平,大臣们非常恐惧,恭敬虔诚地占卜,询问天意,周公也斋戒沐浴,祭神求鬼,为武王消灾,并表示愿意自己代武王去死。因此,武王的病情逐渐好转。过了一些年后,武王才病逝,由太子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

因为成王年纪还小,周朝又刚刚平定天下,周公担心诸侯们会起来反叛,就自己出面暂时代理政务。管叔、蔡叔这些兄弟辈分的人怀疑周公图谋篡位,就勾结武庚发动叛乱,背叛朝廷。周公遵循成王的命令,讨伐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让微子继承殷朝宗族,在宋地建立新的国家。同时,又收容了一些殷朝遗民,赐给武王的小弟弟姬封,封姬封为卫康叔。晋唐叔得到了一种象征吉祥的谷子,进献给成王,成王就转赐给还留在军营之中的周公。周公在东方接受了这些吉祥的谷子,并宣布了天子的命令。当初管叔、蔡叔反叛周王室时,周公征讨他们,经过三年时间才彻底平定。所以,周公先写了《大诰》,然后又依次写了《微子之命》《归禾》《嘉禾》《康诰》《酒诰》和《梓材》。那些事情都记载在周公的这些文章里。周公代行政事的时间一共是七年,当成王长大后,周公就将政权交还给了成王,自己退回到大臣的位置。

成王虽然住在丰邑,但还是按照武王的遗愿,命令召公营建洛邑。周公也再次占卜选择,反复勘察,终于将洛邑城建好了。随后,就把九座宝鼎安放在洛邑新城内。周公说:“这里位于天下的中心,从四面八方来进贡的诸侯所走的路程都基本相等。”于是,就感慨地写了《召诰》和《洛诰》。成王将殷朝遗民迁到了洛邑,周公把成王的命令宣告给他们,写了《多士》和《无佚》。成王任命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师,向东讨伐淮夷,消灭了奄国,将奄国的君主迁徙到薄姑。成王从奄国回来后,在宗周写下了《多方》。当殷朝的残余势力被彻底平定,淮夷部族被消灭之后,成王就正式回师丰邑,并写下了《周官》。从此以后,周朝重新规定礼仪,谱制、规范音乐,改革政令制度,老百姓和睦相处,到处都是太平赞歌。成王讨伐东夷后,息慎部族前来祝贺,成王就命令荣伯写了《贿息慎之命》,记载此事。

成王逝世前,担心太子钊不能单独胜任大事,就命令召公、毕公率领诸侯们辅佐太子登位。成王逝世后,召公和毕公率领各位诸侯,和太子钊一起参拜先王神庙。同时还告诫太子说,文王、武王等先辈创下这份帝王之业不容易,守成的帝王应该处处节俭,不可有过多的奢望,要怀着忠诚、专一和信义之心来治理国家。为此,召公和毕公写下了《顾命》。于是,太子钊正式即位,这就是周康王。康王即位以后,就向天下诸侯宣讲文王和武王的创业精神,写下了《康诰》。所以,在成王、康王执政期间,天下安定太平,停止用刑长达四十年之久。康王命令负责起草策命的毕公将一部分周朝居民迁往城外,分别按村落定居下来,作为都城的郊野屏藩。为此,又写了《毕命》。

康王死后,由他的儿子瑕继位,称为昭王。昭王执政期间,帝王的道德仁政开始出现缺陷。昭王巡视南方时,没有返回都城,死在长江之上。但他死后,并没有向天下诸侯报丧,为的是避讳昭王的死因。诸侯们拥立昭王的儿子满继位,这就是穆王。穆王即位的时候,已经有五十岁了。因为这时候王道已经衰败,穆王悲叹文王和武王传下的王道缺失,于是就任命伯冏 做太仆,告诫他要致力于国家的政事,并写下了《冏命》。国家重新恢复了安定。

穆王准备去征讨犬戎部族,祭(zhài)公谋父(fǔ) 劝阻说:“不能这样做。先王对待天下诸侯只显示德行而不炫耀武力。平时积蓄兵力,等待时机出动,一出动才有威力;炫耀武力随便使用,就没有什么威力了。【57】所以周文公写的颂歌里说:‘收好干戈,藏好弓箭,我只追求美好的德行,并把它推广到普天之下,一定能够用王道来保佑周朝。’先王对待老百姓,总是勉励他们端正品德,修养性情,同时,尽量增加他们的财富,改进他们的生产工具,让他们知道利和害的所在,通过教育引导,使他们避害趋利,感怀恩德而畏惧刑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国力,并发扬光大。从前我们的先王世代都是做农官,为虞、夏两朝服务。后来夏朝衰败,不注重农事,废弃了后稷这个官职,先王不窋因此失去了官位,自己逃到了戎狄族居住的地方。他在那里不荒怠农业,经常提高自己的品德标准,继续自己的事业,修治教化制度,从早到晚都克勤克俭,并始终保持敦厚老实的态度,作忠诚信义的表率,所以才这样一代代成就德业,不致于辱没祖先。到了文王、武王时代,更是发扬了从前的光辉,再加上慈爱和善,敬事神明,保护老百姓,天下没有不欢欣鼓舞的。商王帝辛对百姓犯下了大罪,百姓忍无可忍,都高兴地拥戴武王,武王才在牧野打败商王的军队。所以,先王不致力于武力,而是深切地体恤民生疾苦,用武力为民除害啊。先王的制度:国都近郊是甸服;甸服之外是侯服;侯服周围是宾服;蛮夷地区是要服;戎狄地区是荒服。凡属甸服的官员要参与天子父亲与祖父的祭礼;属侯服的诸侯应参与祭祀天子的高祖和曾祖父;属宾服的君主要向天子始祖的祭祀典礼进献祭品;属要服的君长必须每年进贡;属荒服的君长必须承认周天子的正统地位。祭礼每日举行;祀礼每月举行;祭祀始祖的祭品按四季进献;进贡每年一次;终身承认周王朝的正统。先王推行这一套祭祀制度,遇到有不参加祭礼的,就做自我反省;有不参加祀礼的,就检查自己的语言号令;有不献享的,就修正法典政令;有不来进贡的,就注意名分声威;有不归顺周王朝的,就强化自己仁义礼乐等德的修养。如果这一切都依次做到了,还有坚持不来的,才能够动用刑罚,才能够理直气壮地惩罚不供祭的、讨伐不供祀的、征剿不献享的、责备不进贡的、晓谕不归顺的。这样,才产生了刑罚的法律、讨伐的军队、征剿的措施、威严谴责的诏令、义正词严的义告。如果属于要服和荒服的部族,在责备和劝告之后,依然固执地不来进贡。不想归顺,天子也还是应该加强品德修养,不要让老百姓去劳苦远征。这样一来近处就没有人不服从,远方也没有人不归顺。如今自从大毕和伯士 归顺周朝以后,犬戎族一直按照他们荒服的职分尊奉周天子,并按时朝拜,而您却说:‘我一定要按“不享”的罪名去征讨他们,向他们显示我的武力。’这岂不是抛弃了先王的遗训,破坏了先王的制度吗?我听说犬戎树立了敦厚的风尚,能够遵循祖先传下的美德,始终如一地固守,完全具有抵御我们的力量。”但穆王不听劝阻,仍然率兵征讨犬戎,结果只打了四头白狼、四头白鹿回来,而从此以后,属于荒服的部族都不来朝拜了。

【57】

诸侯之间出现了不和睦的现象,宰相甫侯将这种情况上报穆王,于是,朝廷就制定了完整的刑法。穆王说:“喂,都过来听着吧,你们这些拥有国家和土地的诸侯们,让我告诉你们一部完善的刑法。如今你们要安抚老百姓,所选择的不正是良好的官吏吗?所敬慎的不正是完善的刑法吗?所称道的不正是执法公平吗?新刑法规定,在原告和被告都到齐之后,法官要用五种方法审理案件,如果用这五种方法审得的结果都核实无误,就按五刑判决;如果判五刑的材料还不核实,就按五罚 处理;如果五罚还不能让被告心服,便按五过处理。五过的毛病,就是狱官假公济私和行贿等事,所有罪行一定要严格核实,使罪罚相等。按五刑定罪,遇到难以核实之处,就要从轻发落;按五罚定罪,遇到无法核实之处,也要宽大处理,考虑周密,才能做到有根有据,要检核确实,取信于民,审讯时要有根据。如果确实属于没法查证的案件,那就不要胡乱处理,要严肃地维护天子的威严。应对被告处以墨刑的案件,如果有可疑之处,就从轻改为罚钱一百锾(huán) ,将案情核实清楚以后再作处理;应对被告处以劓刑的案件,如果有可疑之处,就从轻改为罚钱二百锾,将案情核实清楚以后再作处理;应对被告处以膑刑的案件,如果有可疑之处,就从轻改为罚钱三百三十锾,将案情核实清楚以后再作处理;应对被告处以宫刑的案件,如果有可疑之处,就从轻改为罚钱五百锾,将案情核实清楚以后再作处理;应对被告处以死刑的案件,如果有可疑之处,就从轻改为罚钱一千锾,将案情核实清楚以后再作处理。关于墨刑的法律条文有一千条,劓刑的法律条文有一千条,膑刑的法律条文五百条,宫刑的法律条文三百条,死刑的法律条文二百条。五种刑罚共计有三千条法律条文。”这一整套法律文件,通称为《甫刑》。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之后去世,由他的儿子共王繄扈(yī hù)继位。有一次,共王在泾水边上游猎,由诸侯密康公陪同,恰好有三位美女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知道后,告诫他说:“你一定要把她们都献给共王。兽上了三只称‘群’,人超过三个称‘众’,女人超过三个则称‘粲(càn)’。君王打猎不敢取过多的野兽,诸侯出门不敢叫众人下车致敬,君王选妃不会娶同一家的三个女儿。三个女人都是美人,就算大家送给你三个美人,你自己又有什么德行配接受呢?连君王都不能同时娶三个女人,何况像你这样小的诸侯呢?小辈人得到过分的宝物,最后肯定会要灭亡的。”但康公坚持不献出那三位美女。一年以后,共王就消灭了密国。共王逝世后,由他的儿子懿王囏(jiān)继位。懿王在位的时候,周王室衰败了,诗人写诗来讽刺。

懿王逝世后,由共王的弟弟辟方继位,这就是孝王。孝王逝世后,诸侯又拥立懿王的太子继位,这就是夷王。

夷王逝世后,由他的儿子厉王胡继位。厉王在位三十年之后,贪财图利,宠信荣夷公。大夫芮良夫劝谏厉王说:“周王室将在您手中衰败下去吗?荣公是财迷心窍的人。根本不知道将要大难临头了。财利这种东西,是天地万物共同产生出来的,是自然界所有的。如果有人独占了它,害处就会多起来。自然界的财物人人都可以取得一份,怎么能够独占呢?这会触怒很多人,招来无数的怨恨,却又不知道防备将要降临的灾难。他用这一套歪门邪道来引诱您,您的王位还能够长期保持吗?要做普天之下的君王,就应该开发天下财源,再公平地分配给天下的人。要尽可能地让神灵、百姓和万事万物都各得其所,还要每天警惕,留心别招来怨恨。所以,《诗经·颂》里说:‘先祖后稷的文德郁盛,能够与天神相配。他安定民众,让大家能够生存发展,没有人不以你为效法的榜样。’《诗经·大雅》里说:‘祖先广施福禄,才成就了周朝的基业。’这不正说明应该散财而避祸吗?所以能成就周朝的事业直到今天。而您如今反倒学着霸占财物,那怎么行呢?普通人贪财霸物,人们还指责他为盗贼。您如果也这么做,天下就没什么人愿意归顺了。荣公如果被重用的话,周朝一定会衰败的。”厉王不听劝阻,最终还是任命荣公为卿士,负责处理朝廷政事。

厉王骄侈专横,奉行暴政,国都的民众都批评厉王的行为。召公劝诫说:“民众已经无法忍受你的暴政了。”厉王非常恼怒,找来一个卫国 的巫师,吩咐他监视发牢骚的人。巫师报告一人,厉王就杀一个。这样一来,批评的人少了,诸侯不再来朝拜了,到了三十四年,厉王更加专制,国都的人没人敢开口说话,就是在路上见到熟人,也只能用眼睛打招呼。厉王非常高兴,就得意地对召公说:“我有办法消除牢骚。现在就没什么人敢乱发议论了。”召公回答说:“这只不过是强行堵住人的嘴巴而已。防百姓的言语比防河水还严厉,河水一旦决口,必定会伤害许多人,对百姓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专家都注意疏导江河,让水能够顺利流走,治理民众的官员都注重让老百姓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在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要尽量让大小官员都献上议论朝政的诗歌,让乐师献上反映民风的歌曲,让太史官献上关于成败得失的史料,让乐师进献劝诫的箴言,再由盲人朗诵和宣读给天子听。应该使得普通官员也能够大胆进谏,老百姓的意见能传达给天子,身边的大臣敢于尽规劝的职责,内亲外戚能够监察天子的行动并弥补天子的过失,太师和太史能够设法开导劝喻天子。这一切经朝中老臣们汇集整理后,再由天子权衡斟酌,择善而行,只有这样,政事才能办理好,不违背情理。老百姓有嘴巴,就好比大地上有山川,各种财富都从山川里生长出来;也好比大地上有平原、沼泽、洼田和沃野,天下的衣食都从这些地方生产出来。放心让百姓说话,就能够正确反映朝政的成败得失。要多做好事,防止衰败,国家的财用,人民的衣食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人民心里有了想法,再通过嘴说出来,成熟的意见便予以推行,如果堵住他们的口,还会有多少人支持呢?”厉王不听。于是,国都内再也没人敢说话了,三年之后,大家就相约起来反叛,奋力袭击厉王,厉王只好出逃到彘(zhì)地。

厉王的太子名叫静,躲藏在召公的家里。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就包围了召公的家。召公说:“从前我多次劝诫厉王,但他不听良言,才造成了这种灾难。如果今天杀了太子,厉王岂不会误认为我是要报私仇而借机泄愤吗?作为朝中大臣,职在侍奉君王,即便自己处在危险之中,也不能仇恨君王;即便受到责备,也不能心怀积怨。何况是侍奉还拥有天子之尊的厉王呢?”于是,召公就用自己的儿子代替王太子,太子终于脱身了。【58】

【58】

召公、周公两位宰相共同摄行政事的时候,称为“共和”时期。共和十四年(公元前 828 年),厉王在彘去世。这时,太子静已在召公家里长大了,召公和周公就拥立他为新天子,称作宣王。宣王即位后,二位宰相极力辅佐,整顿政事,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和康王的执政作风,诸侯们重新承认周天子的宗主地位。宣王十二年(公元前 816 年),鲁武公前来朝拜。

宣王不到千亩这个地方去行亲耕之礼,虢(guó)文公 劝诫说:“不能如此。”但宣王不采纳这个意见。到了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 789 年),在千亩进行了一次战斗,宣王的军队果然被姜戎族打败了。

宣王丧失了南方部队,所以,他就在太原地区统计人口,以便征兵,仲山甫 劝诫说:“不要轻易统计人口。”宣王不听,最后还是清查了人口。

四十六年(公元前 782 年),宣王死了,由他的儿子幽王宫湦(shēng)继位。幽王二年(公元前 780 年),西周都城附近的三条河流都发生了地震。周大夫伯阳甫说:“周朝快要灭亡了。天地之间的阴阳气数是不能失去正常秩序的,如果哪一天错乱了,肯定是有人扰乱了它。阳气潜伏在地下不能出来,是受阴气的压迫而不得散发,所以就产生了地震。现在三条大河流域都发生了地震,就是因为阳气失掉了应有的位置,被阴气压在了下面。出现这种阴阳颠倒的情况,水源一定会被堵塞。而源塞水枯,国家就一定会灭亡。因为只有水源畅通,土气湿润,才能生产出万物,以供天下人享用。如果水枯土干,财物短缺,国家哪有不亡之理呢?从前,伊水和洛水干枯时,夏朝就灭亡了;黄河干枯时,商朝也灭亡了。如今周朝的德行与夏、商两朝的末世非常相近,而江河的源头又被堵塞了。水源被堵,河流一定会枯竭。国家的存在必须依赖山河的气运,山崩河枯,就是国家灭亡的象征。河水干枯之后,山峦一定会崩塌。这样看来,亡国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年了。因为十是数的单元。凡是上天将要抛弃的国家,逃不出十这个期限。”这一年,渭水、泾水和洛水都干枯了,岐山也崩塌了。

周幽王三年(公元前 779 年),幽王格外地宠爱褒姒。褒姒生下一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就想废掉太子。太子的生母是申侯的女儿,嫁给幽王做王后。后来幽王得到了褒姒,宠爱她,想废掉申后,并废了太子宜臼,把褒姒立为王后,把伯服立为太子,周朝的太史伯阳读了有关的历史记载之后说:“周朝快要灭亡了。”【59】从前,夏朝开始衰败的时候,曾经有两条神龙站在夏帝的殿中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位先君。”夏帝为此占卜,结果表明,杀掉、驱赶或留住这两条神龙都不吉利,只有将神龙的唾液收藏起来,才会大吉大利。于是,夏帝陈列祭品,用简册写文向神龙祈祷。神龙果然不见了,只留下了唾液,夏帝赶紧用木匣子将唾液装起来,再擦干净地上的痕迹,夏朝灭亡之后,这个木匣子就传到了殷朝。殷朝灭亡之后,再传给周朝。经历了三个朝代,都不敢打开木匣。但到了厉王末年,打开看,结果唾液流到大殿之中,不能清除,厉王命令妇女赤身裸体对着唾液大声叫喊,结果唾液就变成了一条黑色的蜥蜴,爬进了厉王的后宫。厉宫里有个六七岁的小婢女碰上了这条蜥蜴,她成年后,怀了孕,没有丈夫就生下了孩子,她很恐惧,就丢弃了孩子。在宣王时代,女孩们曾唱着歌谣说:“用桑木做弯弓呵,用箕木做箭袋,就是为了消灭周国。”宣王听到这首不吉利的童谣后,发现有一对夫妇在贩卖桑弓和箕木箭袋,就下令把他们抓起来杀掉。夫妇俩闻讯逃跑,在路上看见了小婢女所丢弃的妖女。他们听到这女孩在黑夜里啼哭,觉得很可怜,就收养了她。夫妇俩带着她逃到褒国。后来,褒国人得罪了幽王,就请求献上被婢女所抛弃的怪妖女,以示赎罪。被弃的妖女是褒国献的,所以被称为褒姒。幽王三年的时候,幽王在后宫见到了褒姒,一见到就垂爱于她,生下了儿子伯服。最后,幽王终于废掉了申后和太子,另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叹气说:“大祸已经酿成了,再也没什么办法解救了。”

【59】

褒姒不喜欢笑。幽王用尽了各种方法想让她笑,她还是不笑。幽王曾经在边关地区设置了很多烽火台与大鼓,如果遇到有入侵之敌,就点燃烽火,以召援兵。有一次,幽王为了逗褒姒发笑,竟命令无端点燃烽火。诸侯军队见到警报,都迅速赶来增援,却发现根本没有发生战事。褒姒见将士们气喘吁吁,认为很有趣,终于露出微笑。幽王自己也很高兴,以后就多次点燃烽火。久而久之,烽火就失去了报警的作用,诸侯们也不再派军队来了。【60】

【60】

幽王任用虢石父 为卿,主持朝政,全国人民都怨声载道。石父这个人爱进谗言,很奸诈,同时又善于阿谀奉承,贪图财利,幽王却重用他。再加上幽王废掉了申后和太子,申侯十分恼怒,就干脆联合缯国和犬戎部族前来攻打幽王。幽王急忙点燃烽火,以召援兵,但没有任何诸侯肯派兵。于是,幽王在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也被带走,周王朝的财物更是被抢劫一空。随后,诸侯们与申侯商量,共同拥立幽王从前的太子宜臼,这就是周平王。平王负责主持周朝的祭祀,继承周朝的正统。

周平王即位后,为了避开犬戎族的攻击,将都城迁徙到了东方的洛邑。平王的时候,周王室开始衰败没落,诸侯之间弱肉强食,相互吞并。齐、楚、秦、晋等国家从此强大起来,国家政事就由这些诸侯大国的君主们把持了。

四十九年(公元前 722 年),鲁隐公即位。

五十一年(公元前 720 年),周平王去世,由于太子洩(xiè)父早死,便让洩父的儿子林继位,称为桓王。桓王也就是平王的嫡孙。

桓王三年(公元前 717 年),郑庄公前来朝拜,桓王却没有以礼相待。桓王五年(公元前 715 年),郑庄公心怀怨恨,在不报告王室的情况下,擅自用祊(bēng)田换取鲁国的许田。祊田本来是周天子祭祀泰山时的专用田。八年(公元前 712年),鲁国人杀了鲁隐公,另立桓公。十三年(公元前 707 年),桓王讨伐郑国,郑国大将射伤桓王,桓王大败而归。

二十三年(公元前 697 年),桓王去世,由儿子庄王佗继位。庄王四年(公元前 693 年)。周公黑肩 想杀掉庄王,拥立庄王的弟弟王子克。大夫辛伯将此事报告了庄王,庄王就杀掉了周公黑肩。王子克逃到了燕国。

十五年(公元前 682 年),庄王去世,由他的儿子釐(xī)王胡齐继位。釐王三年(公元前 679 年),齐桓公开始称霸。

五年(公元前 677 年),釐王去世,由他的儿子惠王阆(làng)继位。惠王二年(公元前 675 年),当初庄王宠爱的妃子姬姚生了个儿子,起名叫 也很受庄王的喜爱。惠王即位后,夺取大臣园林来豢养动物,所以大夫边伯等五个人联合起来发动叛乱。计划召来燕国与卫国的军队,共同讨伐惠王。惠王逃到了温地 ,后来又迁居到郑国的栎邑。于是,釐王的弟弟 就被拥立为王。 即位后,狂歌滥舞,大肆庆贺。郑国和虢国的国君都很愤怒。四年(公元前 673 年),郑国与虢国联合讨伐周王 ,并杀了他,重新拥戴惠王复位。惠王十年(公元前 667 年),赐封齐桓公为诸侯领袖。

二十五年(公元前 652 年),惠王去世,由他的儿子襄王郑继位。襄王的生母死得很早,后母叫惠后。惠后生了个儿子叫叔带,叔带很受惠王的宠爱,襄王很惧怕叔带。三年(公元前 649 年),叔带与戎、狄两族商量攻打襄王,襄王就想杀掉叔带,叔带逃到了齐国。齐桓公派管仲去调和周戎之间的关系,又派隰(xí)朋去调和晋戎之间的关系。襄王用待上卿的礼仪来接待管仲。管仲推辞说:“我的职位很低下,齐国还有天子任命的两位守臣国子和高子在哩,如果他们在春秋季节前来朝见,陛下将用什么礼仪来接待呢?所以,我一定要辞谢上卿之礼。”襄王说:“你是舅父家的使臣,我很赞赏你的功绩,请不要拒绝我的一片好意。”管仲无奈,只好接受了下卿之礼才返回齐国。九年(公元前 643 年),齐桓公逝世。十二年(应为十四年,即公元前 638 年),叔带重新回到周王城。

十三年(公元前 639 年),郑国讨伐滑国。襄王派大夫游孙和伯服去为滑国说情,却被郑国关押起来了。郑文公怨恨惠王复位以后,不把玉杯送给郑厉公,还恨襄王对卫国和滑国太偏心,所以关押了伯服。襄王为此非常恼怒,准备用狄族军队来讨伐郑国。周大夫富辰劝阻道:“我们周王室东迁洛邑,依靠的是晋国和郑国的力量。王子 等人作乱时,又是郑国帮着平定的。而如今,陛下却因为一点小小的仇怒就要抛弃郑国,这是不可取的。”但襄王不听劝阻。十五年(公元前 637 年),襄王命令狄族军队前去征讨郑国。为了感谢狄族如此出兵出力,襄王准备立狄君的女儿为王后。富辰又劝阻说:“平王、桓王、庄王和惠王都受过郑国的帮助,可陛下却抛弃亲近的郑国,另结狄族的欢心,确实不可取。”襄王依旧不采纳这个意见。到了十六年(公元前 636 年),因为襄王废掉了狄后,狄君就大举兴师问罪,并杀掉了周大夫谭伯。富辰说:“我曾经几次进谏,陛下都没有采纳。现在如果我不站出来战斗,陛下岂不会误以为我现在怨恨他吗?”所以,富辰就率领自己的部下迎战狄军,结果全部战死。

当初,惠后想拥立叔带为王,就命令自己的亲信为狄族人引路,使狄族军队顺利地开进了都城。襄王逃到了郑国,郑国将襄王安置在氾(fàn)邑。叔带被立为周王,并娶了被襄王废掉的狄后,和她一起住在温邑。十七年(公元前 635 年),襄王向晋国告急求援,晋文公接纳了襄王,并杀了叔带。于是,襄王将玉珪、香酒和弓箭赏赐给晋文公,封他为诸侯领袖。还把黄河北岸的土地划归了晋国。二十年(公元前 632 年),晋文公召见襄王,两人在河阳和践土两次会面,诸侯们也都来朝拜。但史书上为了避讳这件君臣颠倒的事件,就将此事说成是“天子到河阳一带巡视”。

二十四年(公元前 628 年),晋文公去世。

三十一年(公元前 621 年),秦穆公去世。

三十二年(公元前 620 年),周襄王去世,由他的儿子顷王壬臣继位。顷王在位六年后去世,由他的儿子匡王班继位。匡王也是在位六年后去世,由他的弟弟瑜继位,这就是周定王。

定王元年(公元前 606 年),楚庄王讨伐陆浑一带的戎族,并将军队驻扎在洛水岸边,派使者前来询问有关九鼎的情况。定王命令大夫王孙满以言辞雄辩去妥善应付,楚兵这才离开。十年(公元前 597 年),楚庄王围攻郑国,郑伯被迫投降。后来,郑国又恢复了。十六年(公元前 591 年),楚庄王去世。

二十一年(公元前 586 年),周定王去世。由他的儿子简王夷继位。简王十三年(公元前 573 年),晋国人杀了国君晋厉公,从周京接回公子周,拥立他为悼公。

十四年(公元前 572 年),简王去世,由他的儿子灵王泄心继位。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 548 年),齐国人崔杼杀害了他的国君齐庄公。

二十七年(公元前 545 年),灵王去世,由他的儿子景王贵继位。景王十八年(公元前 527 年),王后所生的太子虽然贤明,却过早地死了。二十年(公元前 525 年),景王由于宠爱子朝,就想立他为太子。正在这个时候,景王去世了,子丐的党羽们就替子丐争夺太子之位。大家都拥立景王的长子猛继位,但不久即被子朝杀掉了,猛被称为悼王。晋国派兵攻打子朝,拥立子丐,这就是周敬王。

敬王元年(公元前 519 年),晋国人送敬王入都城,因为子朝已在都城自立为王,敬王无法进城,只好暂时住在泽地。四年(公元前 516 年),晋国率领各国诸侯再次送敬王进京,子朝只得俯首称臣。于是,诸侯们为周天子重修了城郭。十六年(公元前 504 年),子朝的党羽们重新作乱,敬王逃到了晋国。十七年(公元前 503 年),晋定公最终还是将敬王送回了京城。

三十九年(公元前 481 年),齐国的田常杀害了他的国君齐简公。

四十一年(公元前 479 年),楚国消灭了陈国。孔子在这一年去世。

四十二年(公元前 478 年),周敬王去世,由他的儿子元王仁继位。元王在位八年后去世,由他的儿子定王介继位。

定王十六年(公元前 453 年),韩、赵、魏三家消灭了智伯,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二十八年(公元前 441 年),定王去世,由他的长子去疾继位,称为哀王。哀王在位仅仅三个月,就被他的弟弟叔袭杀害了。叔袭自立为王,称为思王。但思王在位也不过五个月,又被自己的小弟弟嵬(wéi)杀掉了。嵬也自立为王,这就是考王。哀王、思王和考王都是定王的亲儿子。

考王在位十五年后去世,有他的儿子威烈王午继位。

考王曾经将自己的弟弟分封到河南,以承袭周公的官职,这就是周桓公。桓公死后,由他的儿子威公代继位。威公死后,由他的儿子惠公继位。惠公又将自己的小儿子分封到巩地,以便拱卫周王,称为东周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九鼎受到震动。同年,周天子正式册封原晋国的韩、魏、赵三家为诸侯。

二十四年(公元前 402 年),威烈王去世,由他的儿子安王骄继位。就在这一年,楚声王被盗贼杀害了。

安王在位二十六年后去世,由他的儿子烈王喜继位。烈王二年(公元前 374 年),周朝的太史儋(dān)会见秦献公说:“当初周国与秦国是合在一起的,到后来才分开。分开五百年以后,还会再次合二为一。周、秦合并十七年之后,将会产生一位用霸道统一天下的人物。”【61】

【61】

十年(公元前 366 年),烈王逝世,由他的弟弟扁继位,称为显王。显王五年(公元前 364 年),向秦献公道贺,赐予秦献公“伯”的称号。九年(公元前 360 年),显王又给秦孝公赏赐祭祀文王和武王的胙肉。二十五年(公元前 344年),秦王在周与诸侯会盟。二十六年(公元前 343 年),周朝正式赐封秦孝公为诸侯领袖。三十三年(公元前 336 年),显王向秦惠王道贺。三十五年(公元前 334 年),显王将祭祀文王和武王的胙肉赏赐给秦惠王。四十四年(公元前 325年),秦惠王正式称王。这之后各国诸侯也都纷纷称王。

四十八年(公元前 321 年),显王逝世,由他的儿子慎靓王定继位,慎靓王执政六年后逝世,由他的儿子赧(nǎn)王延继位。到了赧王时代,周朝已分裂为东、西两个朝廷,各自为政。赧王将都城迁到了西周。

西周武公的共太子去世了。他只剩下五个庶出的儿子,没有嫡生儿子可以继位。楚国大臣司马翦(jiǎn)对楚王说:“不如趁机划一些地盘资助公子咎,帮他请求立为太子。”另一位大臣左成说:“不能这样做。如果周朝不准所请,您的好计划就会落空,并会疏远楚国与周朝的交情。我看还不如私下询问周君到底想拥立谁,再由司马翦出面代表楚国资助他,并请求周君立他为太子。”结果,公子咎真的被拥立为太子。【62】

【62】

八年(公元前 307 年),秦国进攻韩国的宜阳,楚国出兵援助韩国。因为周朝出兵帮助秦国,楚王就准备讨伐周朝。苏代 替周朝前来游说楚王:“您为什么硬要认定周朝是铁心助秦而准备攻周呢?其实那些说周朝偏向秦国而疏远楚国的人,是想让周朝真的投入秦国的怀抱,这正是大家谈论的所谓‘周秦’。如果周朝发现自己确实无计可施的时候,就会投靠秦国。这才是那些替秦国谋取周朝的人的如意算盘呢。我替楚王您的利益考虑,倒不如在周朝投秦的时候善待它,不投秦的时候也善待它,以让周朝与秦国逐渐疏远。如果周朝与秦国断绝了关系,就必然要投靠楚国。”

秦国准备征伐韩国,想在东西两周之间借一条南下的道路。周朝感到很为难,因为借了路,会得罪韩国;不借路,又会得罪秦国。史厌对周君说:“您最好派人去对韩公叔说:‘秦国之所以敢大胆地穿过周地来攻伐韩国,是因为它相信东周的缘故,韩国为什么不送些土地给周国,并向楚国派出人质呢?’这样,秦国必然会怀疑楚国,也不再相信周国,韩国也就可以免于征伐了。与此同时,您又派人对秦国说:‘韩国强行将土地送给周国,目的是为了让秦国怀疑周国。周君没有办法,不敢不接受。’因此,秦国必然找不出让周国拒绝土地的理由,而周国既可以得到土地,又能取得秦国的谅解。”

秦国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愿意去,就派人对韩王说:“秦国召见西周君的意图,是为了让西周去进攻韩国的南阳。您为什么不抢先发兵去南阳呢?这样,周君既能找到不去秦国的借口,秦国也肯定不敢独自渡过黄河来攻取南阳。”

东周与西周相互之间也发生了征战,韩王出兵援助西周,于是,东周的说客就劝韩王道:“西周是从前天子的国都,那里有很多的珍宝器物。如果您按兵不动,既可以向东周施恩,又可以让西周拿着珍宝器物来求您帮助,因此,西周的财宝都成了您的囊中之物。”

这时候,周赧王是名义上的周天子。楚国包围了韩国的雍氏城。韩国向东周征集粮食与兵器,东周君很害怕,就召见苏代,告知他此事。苏代说:“这有什么值得您害怕的呢?我不仅能够使韩国不再向东周征集粮食与兵器,同时还能够为您取得高都。”周君说:“如果你真能说到做到,我愿意请你主管国家大事。”苏代就去对韩国的相国说:“楚国围攻雍氏城,原计划三个月拿下,现在五个月都过去了,还是不能如愿以偿,这正是楚国帅老兵疲的表现。如今相国却反而向东周征集兵器和粮食,这等于是把韩国的疲弊明确地通告给楚国。”韩国的相国赞赏道:“你说得很对。”于是,征粮的使者就停止出发了。苏代又接着说:“您何不干脆把高都送给东周呢?”韩相国非常气愤地反问道:“我不向东周征集兵器与粮食,这已经做得够可以了,你为什么还要让我将高都白送给东周呢?”苏代回答说:“将高都送给东周,是为了让东周转而投靠韩国。秦国知道了这个事,必然会对周国十分恼怒,从而断绝与周国的交往。这就叫作拿出一个破高都城,再得到一个完整的周国。好事一桩,你何乐而不为呢?”韩相国说:“你讲得很对。”结果真的将高都给了周国。

三十四年(公元前 281 年),策士苏厉对周君说:“秦国攻破韩国和魏国,击败魏国名将师武,并向北夺得赵国的蔺邑和离石,这都是因为有了名将白起的缘故。白起善于用兵,还有上天的保佑。现在,白起又准备率军出伊阙塞,攻打梁国。如果梁国被攻破,周国就很危险了。您为什么还不派人去游说白起呢?就对白起说:‘楚国有个叫养由基 的人,精于射箭,能够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周围观看的人有好几千,都称赞养由基的射箭神功,只有一个人站在旁边说:“还不错,我可以教你怎么射箭了。”养由基听后很气愤,就扔掉弓、握住剑说:“先生还能怎么教我射箭呢?”这个人答道:“并不是我能够教你如何支撑左手,弯曲右手,练习射箭的基本姿势。你已经是个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的神箭手了,只可惜不会见好就收。等会儿你气衰力倦,弓偏箭斜,倘若有某一箭没能射准,以前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彻底坏在自己手上。”如今攻破韩国和魏国,击败魏将师武,向北取得赵国蔺邑和离石的您,功劳已经够多了。可现在您又要出兵伊阙塞,经过东西两周,背对着韩国去攻击梁国。如果万一有点什么闪失,不能顺利取胜,结果只会是一举不得,前功尽弃。您还不如推说有病,免掉这次征战。’”

四十二年(公元前 273 年),秦国背弃和约,攻占了魏国的华阳。马犯 就对周君说:“我可以去请梁国来为周国修筑城池。”于是,马犯真的去对梁王说:“周王因为害怕秦国进攻,已经急得病倒了。如果周王真的死了,就会出现国破君亡的后果,而我作为臣子,最后也只有一死。所以,我去请求周王将传国的九鼎送给您。您要是接受了九鼎,就应该为我们谋一条生路。”梁王说:“那完全可以。”接着就给了马犯一支军队,声称是前去防守西周的都城。马犯又转而对秦王说:“梁王并不是想保卫周国,而是准备攻打周国。您如果不相信,就请把军队带到边境上去观察一下吧。”秦国真的出动了大军。这时,马犯回过头来又对梁王说:“周王的病已经危在旦夕,我请求等周王病好之后再向他汇报奉送九鼎的事。如今您派军队到周国去,诸侯们都生了疑心,以后要办什么大事恐怕也无法让人信服了。我看,倒不如干脆命令这些士兵去为周国修筑城池,以平息诸侯们对您的猜疑。”梁王说:“很好。”于是就让士兵去帮助周国修筑城池。

四十五年(公元前 270 年),周君的秦国宾客对周冣 说:“您还不如也去尽力称颂秦王的孝道,再趁机把应地献给秦国,作为秦太后的养地。秦王肯定会满心欢喜。这样,您和秦国就建立起了交情。如果能因此促进秦、周两国关系的进一步亲善和睦,周君一定会认为是您立了大功;如果两国的关系坏了,获罪的则会是那些劝周君去秦国的人。”后来,秦国进攻周国,周冣就对秦王说:“我替您的利益考虑,还是以不进攻周国为好,攻周国,不仅没有多大的实际利益,反倒会引起天下人对秦国声威的畏惧。天下各国畏惧秦国的声威,就必然要转向东方,寻求与齐国的联盟。而进攻周国的结果,也只使秦兵在战斗中筋疲力尽,并促使天下诸侯联齐抗秦。这样,秦国统一天下的宏愿就无法实现了。正是因为天下的人都想让秦国疲惫不堪,才会劝您去攻打周国。如果秦国中了计策,把自己拖得有气无力,那么,您的威令就根本不能通行于天下了。”

五十八年(公元前 257 年),韩、赵、魏三国联合抵抗秦国。这时,周君命令相国出使秦国。相国因为担心到秦国后会受秦王的轻视,就中途折回来了。有位说客劝周相国道:“秦王是否会轻视您,这还不能够肯定。但秦王却很想知道韩、赵、魏三国的情况,您不如赶紧去对秦王说:‘我请求为大王去探听东方各国的最新变化。’秦王就会因此重视您。而重视相国您,实际上就是重视周国,周国也能为此而赢得秦国的信任。至于另一个大诸侯国齐国,因为周冣曾经尽力结交,已经对周国很有好感。这样,周国就能经常与强国叙叙交情了。”周相国觉得有道理,就依计而行,结果秦国真对周国信任有加,并发大军猛攻韩、赵、魏三国。

五十九年(公元前 256 年),秦军攻占了韩国的阳城和负黍(shǔ)。西周非常恐惧,就背叛秦国,与别的诸侯国订立合纵协议,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塞,主动进攻秦国,并使得秦国无法与所占领的阳城保持交通联络。秦昭王非常愤怒,命令摎(jiū)将军反攻西周。西周君吓得跑到秦国,向秦王叩头认罪,还献出了西周所有的三十六个城邑,三万人,秦王接受了这些贡献,同时又将西周君送回了西周国。

周赧王去世后,西周的老百姓都向东周逃亡。秦国趁机夺取了周国的九鼎和其他珍宝器物,并将西周公迁徙到单狐。这以后过了七年,秦庄襄王消灭了东周。从此,东周和西周都并入了秦国的版图,周王朝终于彻底灭亡了。

太史公说:学者们都认为周武王讨伐纣王以后,定都在洛邑城。综观各种情况,实际上并非如此。周武王只是建造了洛邑城,周成王也只让召公占卜,看看洛邑是否可以定都。事实上,洛邑只安放了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而周朝的都城仍然在丰邑与镐京。直到犬戎族打败周幽王,周朝才向东迁徙到洛邑。原来曾有“周公葬于毕”的说法,毕这个地方其实就在镐京东南方的杜中。秦国最后灭掉了周朝。汉朝建立九十多年以后,汉武帝准备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便亲自前往东方巡视。抵达河南后,寻访到周朝的后代姬嘉,于是,就将方圆三十里的土地赐封给他,并称他为“周子南君”,地位与列侯相等,负责对周朝祖先的祭祀。

知识拓展

百步穿杨

释义:射箭、打枪、打炮等每次都能打中目标。后也用来形容料事有充分把握。

出处:《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白鱼入舟

释义:比喻用兵必胜的征兆。

出处:《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诸侯皆曰:‘纣可伐矣。’” 1dM4mDE1t9kZgavx4h4g9hbzH5Qewv/v+GilT5G8F9RybcHecIRLuf6oleZfzD6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