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史记卷二
夏本纪

扫描二维码
阅读本篇原文

禹 舜 启 孔甲 桀 汤

夏禹 ,名叫文命。夏禹的父亲名叫鲧,鲧的父亲是帝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有做过帝王,做天子的臣下。

在尧帝时,洪水滔天,环绕着大山,淹没了丘陵,老百姓非常忧愁。【17】尧帝访求天下能治水的人,大臣们和四岳都说鲧有治水的才能。尧帝说:“鲧这个人喜欢违抗命令,摧残同类,不能担此重任。”四岳说:“比较起来,没有比鲧更有能力的人了,希望帝王试试他。”尧帝于是听从了四岳的意见,起用鲧来治水。九年过去后,大水仍没有消退。这时尧帝寻找继任的人才。又找到了舜。舜被重用后,代理天子管理国家政务,巡视各地情况,当看到鲧治水毫无功绩时,就在羽山处死了鲧。天下人都认为舜的惩罚是对的。于是舜便推举鲧的儿子禹,让禹继承鲧治水的事业。

尧帝死后,舜帝问四岳说:“能圆满完成尧的事业的人,就请他担任官职。”四岳都说:“让禹担任司空,可以完成尧的事业。”舜说:“啊,好!”于是命令禹:“你平定水土,一定要勤勉。”禹跪拜并磕头,将官职推让给契、后稷和皋陶。舜说:“你还是到你的职位上去工作吧。”

【17】

【18】

禹为人勤俭敏捷,聪明能干,不违背道德,仁慈可亲,说话诚实,声音合乎音律,以身作则,办事谨慎,勤勉端庄,堪称典范。【18】

禹于是与益、后稷一道奉舜帝之命,命令诸侯百官征召民工治理土地,爬山勘察,树立标志,规定高山大川的祭祀品级。禹感伤已死去的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处罚,于是身心劳苦地从事治水事业,在外干了十三年,就是经过家门也不敢进去。【19】他平时节省自己的衣食,但祭祀鬼神时,却尽力使礼品丰盛清洁;他自己的住房简陋,却花大钱去疏通水道。他在陆地上奔波时坐车,走水路时乘船,遇到泥泞时,利用橇行走,爬山时就穿着底上带有锥形钉子的 [1] (jū)。左手提着测量用的准绳,右手提着圆规、方尺,顺应季节,划分九州 ,并且开通九州的河道,在九泽之上修筑堤岸,根据九州山川的物产来作为贡赋的标准。【20】命令益教老百姓在低洼潮湿的地方种稻,命令后稷将稀缺的食物发给百姓。哪里的食物欠缺,就将富余的食物调配过来。然后禹在各地巡视,考察所到之地有无可以作为贡品的特产,以及交通是否方便。

禹自冀州开始巡视。冀州的治理工作从壶口开始,然后再治理梁山和岐山。先修治好太原一带,再着手治理岳阳。覃(tán)怀的治理收到功效后,便开始在衡漳 施工。冀州的土壤为白色,土质细软。所缴的田赋,在九州之内属第一等,有时也夹杂第二等,而田的等级却为第五等。常水、卫水疏通后,大陆泽也整治好了。冀州东北部的鸟夷部落,穿着水怪的皮做的衣服,黄河紧靠碣石山的右边,流入大海。

【19】

【20】

济水和黄河之间的地方,叫兖(yǎn)州:在这一地区,黄河的九条支流已被疏通,雷夏泽已被挖成了湖泊,雍水与沮水一同汇入雷夏泽,适于种桑的土地上养上了蚕。这里的土壤颜色黑而且高起,因此草木长得茂盛茁壮。当地的田为第六等,因正在整治没有贡赋,花了十三年的时间才把水治理好,与其他地方一样交贡赋。这个地方所进的贡品是漆、丝,以及用圆形竹筐装着的花纹丝织品。贡品用船载着,由济水进入漯(tà)水再通往黄河。【21】

【21】

大海与泰山之间是青州:堣(yú)夷已经大体治理完毕,潍水和淄水已被疏通。这个地区的土壤呈白色,地势突起,海边有宽广的盐碱地,田中含盐质。这里的田地为第三等,赋税为第四等。这里的贡品是盐、细葛布以及各种海产品,此外还有泰山山谷中所出的丝、枲(xī)、铅、松和形状怪异的石头;莱夷这个地方可以放牧,贡品除牧产品外,还有装在竹筐里的柞(zuò)蚕丝,这些贡品用船载着从汶水运到济水。

大海、泰山到淮河之间的地方是徐州:淮水、沂水已经得到了治理,蒙山、羽山经整治后也可以从事种植了。巨野泽已经蓄满了水,东原一带也已经可以耕种了。这个地区的土为红色黏性土,土质肥沃,草木渐渐长得十分茂盛。这里的土地属于第二等,赋税为五等。所进贡品为青、赤、白、黑、黄五色土(用来修筑天子祭祀地神的社坛)、羽山山谷中的野鸡、峄(yì)山南面的优质桐木、用泗水岸边的浮石制作的磬 (qìng)、淮河下游的夷人进贡珍珠和鱼类,以及用竹筐装着的黑色细绸和白绢。这些贡品用船装着,经淮水、泗水,转入黄河。

淮水与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lǐ)已成了蓄水库,大雁在此栖息。三江 被疏导入海后,水流平稳下来形成了震泽。此地到处生长着箭竹。这里的草葱茏茂盛,树木高大。这里的泥土湿润。田地为第九等,赋税为第七等,也有第六等夹杂其中。贡品为金等三种金属、美玉、宝石、竹箭、象牙、犀皮、鸟羽和旄牛尾巴,岛夷穿草编的衣服,装在竹筐里的织锦,橘子和柚子根据命令进贡。进献时沿着长江、大海,通过淮水、泗水,再运往京都。

从荆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荆州:长江、汉水都奔腾入海,九江 处于长江的中游。沱水、涔(cén)水已经疏通了,云梦泽也已得到治理。这里的土地湿润。田为第八等,赋税属于第三等。贡品有羽毛、旄牛尾、象牙、兽皮、金等三种金属、杶(chūn)木、榦(gàn)木、栝(guā,又音kuò)木、砺、砥 、用作箭镞的石头砮(nǔ)、丹砂,只有箘(jùn)竹、簬(lù)竹、楛(hù)木这些用作箭杆的材料是三个诸侯国进贡的,而且是当地的名产品,此外有包裹着的菁茅 ,用竹筐装着的贡品是黑色和浅绛色的丝绸以及成串的珍珠,九江一带还根据命令进献大龟。这些贡品经江水、沱水、涔水、汉水,然后经过一段陆路运到洛水,再转运到南河。【22】

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一带是豫州:伊河、雒(luò)水、瀍(chán)水、涧水,河道都已疏导入黄河,荥(xíng)播泽已成了蓄水湖泊,菏泽和明都泽都得到了疏导整治,这里的土质细腻,下等的土疏松肥沃。田地为第四等,赋税为第二等,也夹杂有第一等。贡品有漆、丝、细葛布、麻以及用竹筐装着的细丝絮。也根据命令进贡磨磬的磨石。这些贡品用船运载,经过洛水进入黄河。

东起华山之南,西到黑水的地区是梁州:汶(mín)山和嶓(bō)山都已种植了作物,沱江和涔水都得到了治理,蔡山、蒙山都已祭祀治理,和夷一带的治理也已收到了功效。这里的土质呈青黑色。田地为第七等,赋税为第八等,也有第七等、第九等。贡品为美玉、铁、银、钢、砮石、磬,熊、罴、狐、狸、毛毯。治理西倾山因为桓水从这里流出,在潜水之上航行,越过一段陆路后抵达沔(miǎn)水,进入渭水,再横渡黄河。

【22】

黑水以东、西河 以西的地区是雍州。弱水已被疏通,向西而去,泾渭二水在渭水北岸汇合。漆水、沮水都已顺着地势流入渭水,沣水也与渭水相融。荆山、岐山已祭祀,终南、敦物二山的治理竣工后,又将工程延伸到了鸟鼠山。高原、洼地的改造收到了成效,然后一直施工到都野泽。三危山一带已开发利用,三苗族住地经过治理也秩序井然。这个地方的土质黄而柔细。田地为第一等,赋税为第六等。贡品是多种美玉和宝石。进献贡品时从积石山下用船装运到龙门山下的西河,在渭水北岸的河湾里汇合。相会的贡品还有昆仑、析支、渠搜的毛布。这时西戎 也都归附了。

治理九条山脉:从汧(qiān)山开始,经岐山直到荆山,工程跨越黄河;从壶口山经雷首山直到太岳;从砥柱山、析城山直到王屋山;从太行山、常山 通到碣石,一直伸入海中;从西倾山,经朱圉(yǔ) 、鸟鼠山直到华山;从熊耳山,经外方、桐柏山到达负尾山;从嶓冢山开通至荆山;从内方山直到大别山;汶山的南面修通到衡山,越过九江后直到敷浅原山。【23】

【23】

又治理了九条河流:疏通弱水 ,直达合黎山,使其下游流入流沙泽;疏通黑水河道,使河流经过三危地区,流入南海;从积石山开始疏通黄河,直达龙门山,使黄河水向南流到华山北面,往东流经砥柱山,到达孟津,再往东流经与洛水汇合处,到过大邳(pī)山,往北经过降水,直达大陆泽,然后再向北分成九条支流,合流后名叫逆河,流入大海;从嶓冢山开始疏通 (yàng)水,东流成为汉水,再往东为沧浪水,流经三澨(shì)水,到达大别山,折向南进入长江,向东汇成彭蠡泽后,继续东流成为北江,流入大海,从汶山开始疏通长江,使之流向东后分出一支流,名为沱水,再往东到达醴(lǐ)水,越过九江,直达东陵,继续东流又斜流往北,汇入彭蠡泽,由此东流叫中江,直通大海;疏通沇(yǎn)水,使之东流成为济水,汇入黄河,再流出来汇成荥泽,东流经过陶丘北面,再往东到达菏泽,然后朝东北方向流去,与汶水相会,再流往东北直入大海;从桐柏山开始疏通淮河,往东流与泗水、沂水相会,再往东流向大海;从鸟鼠山一带开始疏通渭河,使之东流与沣水相汇,再流向东北到达泾水,然后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汇入黄河;自熊耳山开始疏通雒水,使之流向东北方向,与涧山、瀍水相汇,又向东流与伊河相汇,然后流向东北,进入黄河。

经过这样的治理后,九州之内已经统一,四海边远之地已可供人安居,九条山脉得到开发治理祭祀,九条河流得以疏通顺畅,九大湖泽也都修筑了堤防,四海之内统一规划。生产生活用的物品丰富。订正了各处土地的好坏高下等级,征收赋税极为慎重,全部以土地的上、中、下三等为标准来确定赋税,征收之后,运往国都。

禹将土地和姓氏赐给九州诸侯,并告诫诸侯百官:“要恭敬和顺,崇尚德行,不要违背我的政令。”下令将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其中靠近国都一百里以内的地方的赋税是缴纳带秸秆的谷物,距离一百里至二百里之间的地区缴纳不带秸秆的穗,距离二百里至三百里之间的地区缴纳谷粒,距离三百至四百里之间的地区缴纳粗米,距离四百至五百里之间的地区缴纳精米。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侯服:其中靠近甸服百里以内的地区是天子赐封卿大夫的采邑,距离甸服一百里以外至二百里的地区为赐封给为天子服役的小国;距离甸服二百里之外至三百里的地区是赐封诸侯的领域。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绥服:其中距离侯服一百至三百里以内的地区,根据当地情况来施行政令教化,距离侯服三百里以外的二百里兴武备,保卫天子。绥服以外五百里称为要服:其中距离绥服一百至三百里的地区为夷族居住的地方,距离绥服三百里以外的二百里是流放罪人的地方。要服以外的五百里称荒服:距离要服一百至三百里的地区为蛮人居住的地方,外围的二百里为流动部族活动的地方。

【24】

经大禹治理过的地方,东濒大海,西至流沙泽,从北到南,四海之内都能感受到政令和教化的威力。于是,帝舜赐给禹青黑色的玉圭(guī),向天下昭告大禹治水成功。天下于是太平大治。【24】

皋陶被任命为士 ,来治理人民。舜帝上朝时,禹、伯夷、皋陶在舜帝面前相互讨论。皋陶发表意见说:“如果能坚定不移地按道德办事,那么就能策划高明、辅佐和谐了。”禹说:“是的,但是应该怎样才能做到呢?”皋陶说:“唉!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不断地加强修养,深谋远虑,厚待九族而又分清顺序,这样,众多贤明之士就会乐于尽力辅佐,政令就可由近而远地推行。”禹拜谢了皋陶的善言,说:“的确是这样。”皋陶说:“噢!重要的是知人善任,安抚人民。”禹说:“唉!如果都要求这样,那么即使帝尧也难以做到。能了解他人的是智者,善于恰当地任用官员;能安抚人民的人堪称贤惠,黎民百姓会感念他。既知人善任,又仁爱贤惠,还忧虑什么 兜呢?还放逐什么三苗呢?又何必害怕巧言令色的奸佞之徒呢?”皋陶说:“是的。唉!可以说人们行事能体现九种品德,就让我说说这九德吧。”接着说道:“要检验一个人的品德,首先必须考虑他所做的事情,宽厚而又严谨,柔顺而又独立地处理事情,忠诚而恭敬,办事条理分明而又认真,驯服而又果敢刚毅,正直而又温和,简朴而廉洁,坚强而信实,敢作敢为而又合乎道义,只要能经常体现这些品德,事就一定能办好。如果每天早晚都以上述九种德行中的三种来勉励自己的言行,便可做卿大夫了。每日严格地遵循其中的六德,认真地辅佐天子,便可以做诸侯了。天子能集九德于一身而全面运用,就能使有才能的人身居官职,使所有的官吏都严肃谨慎地办事。不要教人们奸邪淫乱、不走正道。居于官位的人不能胜任此官职,这可以说是乱了天下的大事。上天讨伐有罪的人,从五刑中用恰当的一种来惩罚有相应罪行的人。我所说的这些可以实行吗?”禹说:“照你说的去做,可以取得成绩。”皋陶说:“我没有什么知识,不过是想方设法奉行古道罢了。”

帝舜对禹说:“你也说说你的意见。”【25】禹作揖说:“唉,我有什么可说的!我只是想每天努力不懈地辅佐天子。”皋陶故意诘问禹说:“怎么才能说是努力不懈呢?”禹说:“洪水滔天,漫无边际地围绕着大岭,淹没了丘陵,黎民百姓都身处水患之中。我治水时,陆地上乘车,水里乘船,泥泞地里乘橇,走山路穿底上带齿的 ,在山上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我与伯益一起将稻谷和鸟兽肉发给民众。开通了九条河道,使它们直通大海,又疏浚田间的大小水道,使之与河流相连。与后稷一道将民众欠缺的粮食发给他们。食物短缺,就设法把有余粮地方的粮食调节到粮食不足的地方,并将民众迁徙到可以生存的地方去居住。黎民百姓于是安定下来。”皋陶说:“好,这就是你的美德所在。”

【25】

禹说:“唉,帝啊!你身居高位要谨慎呀。安于你的所得,任用有德的大臣来辅佐你,天下的人就会顺从你的意志。清心恭待上帝的指示,上天就会反复地显现美好的征兆。”舜帝说:“唉,大臣啊!大臣是我的大腿、臂膀、耳朵、眼睛。我想帮助老百姓,你们要辅佐我;我准备仿照古人,将日、月、星辰等图案绣在带有花纹色彩的服装上,你们要替我明确具体的规定;我要听六律、五声、八音,借以考察政事的得失,并以此发出和采纳合乎‘仁、义、礼、智、信’这五德的言论,你们要替我仔细审听。我若有什么不正当的言行,你们要帮我纠正,真诚地辅佐我。你们不要当面对我阿谀奉承,背后却说我的坏话。要敬重周围辅佐我的大臣。那些靠进谗言来获得宠信的大臣,只要君主真正施行德政,就能将他们清除掉。”禹说:“是的。帝王如果不这样的话,用人不分善恶,一概任用,就不会有什么功效了。”

舜帝说:“不要像丹朱那样骄傲,一心只喜好戏谑游玩,乘船在水上游荡,在家里邀集狐朋狗友干荒淫的事,因此断绝了世代相沿袭的帝位。我不能听任这样的行为。”禹说:“我娶涂山氏的女儿为妻,只在家里待了四天,辛日办婚礼,壬、癸两日在家,甲日便外出了,生下儿子启我也未能抚育,这样才取得了治水的成就。辅佐帝王建立了五服,使疆土达到五千里之广,全国十二个州都设立了行政长官师,从国都往外一直到各个边境,每五个诸侯国设立一个君长,他们各自都能遵从道德,有所建树。然而苗族却冥顽不灵,不服教化。帝啊,您可要想想这个问题啊!”舜帝说:“推行我的德政,要依靠你们慢慢地做工作啊。”

皋陶于是敬重禹的德行,命令民众都以禹为榜样。不依所要求的去做,就处以刑罚。

这时候,夔奏起了音乐,祖先们的神灵也降临了,各国诸侯们都竞相谦让,鸟儿随着乐声飞翔,野兽随乐声起舞。当一曲《箫韶》奏了九遍后,凤凰也前来跳起翩翩舞蹈,满朝官员显得忠诚和谐。【26】舜帝因此作了一首歌,他说:“顺从上帝的意愿从事,一定要顺应时势,一定要谨慎。”于是在歌中唱道:“得力的大臣们忠诚喜悦啊!元首就会奋起振作啊!百官的事业才能兴盛繁荣啊!”皋陶作揖磕头,大声说道:“要记住啊!天子带领大臣努力办事,关键是必须谨慎你的法度。要恭敬认真啊。”于是一改舜帝的歌词,唱道:“元首圣明啊!大臣们就会贤良啊!各种事业就能健康发展啊!”又唱道:“元首琐碎啊!大臣们就松弛懒惰啊!各种事业就会毁损废弃啊!”舜帝拜谢道:“的确,以后一定要谨慎恭敬啊!”于是天下的人都遵循禹所明确设立的法度和他所兴起的声乐,尊崇他为山川神主。

【26】

舜帝向上天推荐禹做接班人。十七年以后舜帝死了,三年服丧期满,禹推辞了帝位,让位给舜帝的儿子商均,在阳城定居。天下诸侯都背离商均而去朝拜大禹,禹这时才即位当了天子,面南背北,统治天下,国号为夏后,姓姒。【27】

【27】

禹帝立为天子后,向上天举荐皋陶,并且将要让他管理政事,但皋陶却去世了。册封皋陶的后代在英、六两地为官,也有的被封在许地。此后举荐益,任用他管理政务。

过了十年,禹帝到东方巡视,到达会稽时便去世了。天下传给了益。三年服丧期满后,益让位给禹帝的儿子启,自己隐居在箕山的南面。禹的儿子启为人贤智,天下人都愿意归附他。在禹去世的时候,虽然传位给益,但益辅佐禹帝的时间不长,天下未能全部归附。所以诸侯们都背离益而朝拜启,他们称启为:“他是我们禹帝的儿子。”于是启就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就是夏后帝启。

夏后帝启,是禹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涂山氏的女儿。

有扈氏 对启即位不服,启派兵前去讨伐,在甘地大战。将要战斗时,作了《甘誓》。于是召集六军首领宣布誓词。启说:“唉!六军的将领们,我宣誓告示你们:有扈氏想以暴力践踏五行的规律,废弃天、地和人的正道,上天因而要使他灭亡。现在我恭敬地替上天来执行惩罚。战车左边的人如果不在车左边进攻,战车右边的人如果不在车右边进攻,就是你们不服从命令;驾驭战马的人如果不能正确掌握进退快慢,那也是你们不服从命令。听从命令的人,将在祖庙中给予赏赐;不听从命令的,将在社神 面前杀死他,我还要将你们的子女罚作奴隶。”于是军队便消灭了有扈氏,天下也都来朝拜了。【28】

【28】

夏后帝启去世后,他的儿子太康帝即位。太康帝做了亡国之君,兄弟五人逃到洛河北岸等待,作了《五子之歌》。

太康去世后,他的弟弟中康即位,这就是中康帝。中康帝时,掌管四时的羲氏、和氏沉迷于酒色,致使季节、日期紊乱错杂。大臣胤前去征讨他们,于是写下了《胤征》。

中康帝死后,他的儿子帝相即位。帝相死后,儿子少康帝即位。少康帝死后,他的儿子帝予即位。帝予死后,其子帝槐即位。帝槐死后,其子帝芒即位。帝芒死后,其子帝泄即位。帝泄死后,其子帝不降即位。帝不降死后,其弟帝扃(jiōng)即位。帝扃死后,其子帝厪(jǐn或qín)即位。帝厪死后,立帝不降的儿子孔甲为天子,这就是帝孔甲。帝孔甲即位后,迷信鬼神,做淫乱的事情。夏后氏的德政已经衰败了,诸侯们都开始背叛他。这时上天降下了两条龙,一条为雌性,一条为雄性,孔甲不会喂养,一时间没有找到会豢养龙的人。【29】陶唐 衰落以后,有一位名叫刘累的唐尧后代,曾在豢(huàn)龙氏 那里学习驯龙的方法,于是前来替孔甲养龙。孔甲将御龙氏的姓赐给他,让他取代了豕(shǐ)韦 的后代。二龙中的雌龙死了,刘累把龙肉献给孔甲吃,孔甲吃完后派人再来索要龙肉,刘累因此害怕地迁居他处。【30】

【29】

孔甲死后,其子帝皋即位。帝皋死后,其子帝发即位。帝发死后,其子帝履癸(guǐ)立,他就是夏桀(jié)。帝桀当政的时候,从孔甲帝以来诸侯就开始纷纷背叛夏朝,而夏桀又不推行德政,却以暴力伤害诸侯、百官,以致诸侯、百官不能忍受。于是把汤 召来,将他囚禁在夏台,不久就释放了他。【31】汤注重道德修养,诸侯都归附他,汤便率兵讨伐夏桀。夏桀逃往鸣条,后来被放逐而死。夏桀曾对人说:“我后悔当时没有将汤杀死在夏台,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汤于是登上了天子位。汤赐封了夏的后代,到周朝时,夏的后代被赐封的领地是杞。

【30】

太史公说:禹本姓姒,他的后代分封为诸侯,用国名为姓,所以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曾校正夏朝记载四时节气的历法,因此后世学者大多传授《夏小正》里的内容。从虞舜、夏禹时起,贡赋制度就已完备了。有人说禹帝是在江南召集各地诸侯,统一衡量他们的功德时去世的,并且葬在那里,此地因而命名为会稽。会稽,意为会计,就是会集诸侯核计功绩的意思。

【31】

[1] :防滑倒用的木屐。 UgXQmsfjA3wr0zldjBh0G042M8BrEkCLz4BkXI4Vdx/8vump+fWQdkRqJ5gzAJ+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