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这次大会提出了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邓小平在开幕词中说了一段极其重要的话:“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面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的大旗,就这样高高地举起来了。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和到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大会全面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新取得的成就,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会把继续推进经济建设作为全面开创新局面的首要任务,并根据邓小平1979年以来的有关设想和倡议,确定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 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大会指出:“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到那个时候,我国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还比较低,但同现在相比,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将大为增强。” 这是一个新的重要判断。把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改为实现小康,符合我国经济文化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从而从战略指导思想上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速度和发展目标上急于求成、结果欲速则不达的问题。早在1979年12月,邓小平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时就提到中国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他说:“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这个设想在党的十二大上被确定下来。这就从根本指导思想上防止了重犯过去长期存在的脱离中国国情而急于求成搞经济建设的错误。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确保20年经济建设奋斗目标实现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大会指出:通观全局,为实现上述经济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农业问题,能源、交通问题和教育、科学问题”。因此,“为了实现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这是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累的经验,又全面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后,做出的重大决策。

党的十二大报告还要求: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全面高涨的同时,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党的十二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轨道,并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载入史册。 SaKTXwcmRs6ifo+JZD/2A3GtveYQuKKgAdz8yALbHJicgeAfDtZ240hEaIjA33W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