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序幕,开启了全面改革的进程。邓小平指出,“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在多年酝酿和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逐步展开”,“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调整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其他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现在的个体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不同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的个体经济,它对于发展社会生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今后,“在以劳务为主和适宜分散经营的经济活动中,个体经济应该大力发展” 。至1988年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达到1 453万户,从业人员2 305万人,注册资本312亿元。与此同时,各类“三资企业”快速发展,到1987年6月,我国已经批准建立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8 500多家,协议合同外资金额达171.76亿美元。经过改革,以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完全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有了很大改变。1987年同改革前的1978年相比,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有相当增长,而它所占的比重由77.6%下降到59.7%;集体经济所占比重由22.4%上升到34.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则由几乎为零上升到5.7%;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所有制商业由54.6%下降到38.6%,集体商业由43.3%下降到35.7%,非公有制商业由2.1%上升到25.6%,全国城镇个体工商等各行业从业人员由15万人增加到569万人。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对发展经济、方便生活、安置就业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借鉴农村改革把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成功经验,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一经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1985年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增强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提出搞活国营企业、发挥企业自主功能的14条措施,更为具体地贯彻了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搞活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要求。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广泛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是这一时期搞活国有企业的一个主要措施。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通过签订承包合同,确定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具有自主权的经营管理制度。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较好地处理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或个人租赁承包。在企业内部进行以实行厂长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到1987年12月,全国已有4.4万个全民国有制工业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占同类企业总数的77%。为了搞活国营企业,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这一时期还试行了企业破产制度。沈阳、武汉、重庆、太原等城市率先进行企业破产试验。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1986年12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这标志着企业改革又迈进了一大步。

逐步改革计划、财税、金融、工资等政府的宏观管理体制。在计划体制上,缩小指令性计划管理的范围。1987年与改革前相比,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从120种减少到60种,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0%下降到17%,国家统配物资由259种减少到26种,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全国用于生产和建设的资金,由财政统筹的从76.6%下降到31.2%,由银行筹集的从23.4%上升到68.8%。经济杠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在财政税收管理上,按照扩大地方和企业财权、发挥税收的经济调控功能、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调整了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改革了预算管理体制和税收制度,增强了企业活力,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金融管理体制方面,改变了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办法为主的体制,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主体、各种金融机构相结合的新型金融体制,中央银行的宏观管理开始向间接调控过渡。在劳动工资方面,打破了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在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上,实行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试点,对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

试行股份制改革。所谓股份制,指的是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属于不同人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合伙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经济组织形式。股份制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保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把分散的使用权转化为集中的使用权。1986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指出:“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 此后,股份制经济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和普及。

改革流通体制,发展商品市场,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通过改革,基本上形成了以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生产资料等为主的交易市场,形成了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市场网络。至1987年年底,全国已建立日用工业品贸易中心990多个,农副产品贸易中心646个,生产资料中心320个,城乡农贸市场和小商品批发市场近6万个,初步改变了过去单一固定价格和全部产品由国家定价的办法,形成了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者相结合的新的价格体系。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1987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 920亿元,自1982年以来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1.1%。国民收入达到9 153亿元,自1982年以来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7%。财政收入达到2 243.6亿元,自1982年以来年均增长12.9%。自1982年到198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70元提高到463元,除去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8.6%。城镇居民平均生活费从494.5元提高到916元,除去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6.3% 。党的十二大以后的五年间,中国总体经济实力获得明显提升。 CTpwJpcSWP5Y2Zm7LP+Kd5EnU1sRuSzcJ7jqeWgZhVBLCo3FsBeYauthFz24XGE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