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例如,百度百科将科学家定义为“对自然、生命、环境、现象及其性质进行重现与认识、探索与实践,并作出突出贡献、具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工作者,如,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波兰化学家玛丽·居里、美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中国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中文的“科学家”概念所涵盖的范围不如英文文献中所称“scientist”(更接近于科技工作者)的概念,其要求是达到相当程度的造诣,也就是中文常说的成名成家,更加接近于英文文献中所称的明星科学家或者顶尖科学家(star scientist),一般被定义为那些科研成果卓著、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知名度并且社会资源较为丰富的科学家中的顶尖群体。本书对科学家的度量基本采用参选院士(包括当选院士和所有参选院士的候选人)这一标准。凡获取院士选举资格的候选人都是已经在科技研究中获得较高程度专业认可的群体,对应英文文献中的star scientist。
科学家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和关注。已有文献分别从经济学(Rosen,1981)、管理学(Kehoe et al.,2016;Oldroyd and Morris,2012;Tzabbar and Kehoe,2014)和心理学(Campbell et al.,2017)等学科视角进行了跨学科、多角度的积极探索。特别是科学创新领域的研究发现,创新成果遵从二八定律,20%的科学家往往拥有80%的创新成果(Kehoe,Lepak and Bentley,2016),例如在生物科技行业,科学家数量占比只有0.75%,但发表的文章数量占比却高达17.3%,科学家的文章发表数量是普通科技工作者的22倍(Zucker et al.,1998)。尽管科学家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外文献的广泛支持(Azoulay et al.,2012;Furukawa and Goto,2006;Hess and Rothaermel,2011;Palomeras and Melero,2011;Song and Almeida,2003),然而与国外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我国学术界对中国科学家群体参与公司创新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本章尝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厘清科学家在创新活动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为后文的实证检验提供理论基础。
科学家可以通过公司参与效应、身份效应、桥梁效应、产学研合作和同群效应在创新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公司可以聘请科学家,从而获取并吸收他们的知识和创新成果,并通过公司和科学家之间的组织互动、观察学习、正式交流和信息共享等机制将创新知识转移到其他员工身上,提升公司的人力资本水平。但是,这也可能导致对科学家的过度依赖和对组织内其他科技工作者创新资源的挤出效应等问题。其次,科学家具有资源集聚效应,凭借特殊的身份、地位和学术威望,能够吸引研发资金和创新人才等科学资源向科学家及其所在组织集聚,从而产生马太效应。再次,科学家往往由于拥有较多的科研成果和社会资本而备受关注,因此他们往往处在社会网络的中心位置,起着连接公司、科研院所等社会网络的桥梁作用。复次,桥梁效应为科学家广泛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活动中创造了条件,并在促进公司与外部知识的交流与产学研合作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最后,组织中科学家的加入能产生同群效应,可以在公司现有科技工作者当中激活社会比较程序,激励他们努力提高个人和组织绩效,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激励”机制。
本章结构如下:第一节对国外文献中关于科学家的概念界定和分类等进行了厘清;第二节对科学家在公司创新活动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如参与效应、身份效应、桥梁效应、产学研合作和同群效应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最后一节结合国外的理论研究和我国实际,提出了对未来的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