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科技创新既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又是影响国家安全的坚固基石,还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推动力。当前科技创新仍然面临着机制体制上的重重束缚,如何突破这些障碍和束缚,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是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们正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近十多年来,由于公司金融层面的创新数据容易获取,微观金融学和创新经济学的研究者们开始共同关注公司金融层面公司创新的研究。笔者的教学研究方向较多地集中于公司金融和金融市场,从2013年起开始关注公司金融层面的创新影响因素和创新效率问题。在研究公司创新的过程中,笔者逐渐对创新者也就是科学家产生了兴趣,并逐渐开展了针对科学家的选拔机制、激励机制、绩效度量、资源效应以及从科研成果向公司创新的转化机制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

笔者与研究合作者以及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 从2013年开始共同搜集了有关院士以及院士候选人历届选举的公开数据,历经和波士顿大学费斯曼教授、南加州大学汪勇祥教授、麦考瑞大学石劲教授的共同探讨,最终形成了2018年发表于《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的《社会关联与院士选举》一文(Fisman et al.,2018)。该文在作为工作论文期间即获得了较多关注,并在较短时期内即获得了谷歌学术搜索接近100次的引用,其作者团队曾受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邀请做学术报告。著名的自然科学顶尖期刊《科学》杂志邀请社会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千人计划”讲座教授谢宇以专文形式对论文进行了评论。 [1] 受到这一研究成果的鼓励,同时也为了更进一步利用课题组搜集的原始数据,笔者和李从刚博士(现任教于苏州大学) 进一步把院士及院士候选人(简称候选人)数据与公司合作及创新数据进行合并,开展了若干从公司金融层面探讨科学家对于公司创新以及公司融资甚至公司治理的影响的研究。

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科学家在公司创新中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有幸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不同时期的评审专家在肯定这一选题的研究价值的同时,都对这一研究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对这些意见的吸取也极大地充实并完善了我们的课题研究。展现在读者眼前的这本小书,正是这些思考和研究的部分成果。

本书除导论外共分八章。导论结合中国科技工作者激励机制的现状简要介绍了全书的研究视角。第一章和第二章可以看作全书的研究综述部分,在科学经济学和公司金融学这两个细分学科的背景下讨论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同时综述了有关科学家的公司创新效应的已有研究。第三到八章为本书主体部分,以规范的现代微观计量实证方法为主、以案例分析方法为辅,分别讨论了科学家的资源配置效应、院士工作站的公司创新效应评估(案例分析)、院士工作站的公司创新效应评估(实证分析)、科学家的声誉效应与信息鉴证效应的准自然实验研究、科学家独立董事的公司创新效应,以及科学家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

由于篇幅限制,本书仅重点讨论了科学家的公司创新效应是否存在以及相应的机制问题,这样的内容选择更加符合本书书名《微观院士经济学》的原义,至于院士制度改革这一热点问题的探讨,本书并未涉及,可能会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本书能够最终付印,要感谢很多人的努力。其中博士生研究助理方明浩和徐一泽承担了重要的资料搜集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崔惠玲老师和韩冰老师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敬业精神,她们在疫情期间仍然保持专业、高效的工作,极大地加快了本书的出版进程。

本书适合于对创新研究感兴趣的读者,也适合于对公司金融或者微观计量实证方法应用感兴趣的读者。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错误,请各位读者不吝指出。

注释:

[1] Xie Y. It's Whom You Know That Counts. Science , 355(6329): 1022-1023. CBVOrGnRKF+8n6Z73VO4MYDbwEYDxqMybr5iRmvDkfgh3iEC213A0giVbeQ2MO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