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袁绍发兵七十万攻伐曹操。曹操留荀彧镇守许都,亲率七万兵马前往官渡迎敌。两军初战,袁军万弩齐发,曹军败退回营。而后双方相持月余,始终不能决战。曹操终因粮草不济,想退回许都,写信给荀彧诉说战况,荀彧回信劝道:“丞相扼守官渡,便是扼敌之咽喉而使其不能进,两军相持,势必有变,正是用奇谋之时,断不可失。”曹操深以为然,放弃撤军之念。许攸截获了曹军缺粮的书信,连忙报与袁绍,袁绍却以为这是曹操诱敌之计,又因许攸与曹操是儿时玩伴而怀疑许攸通敌。许攸仰天长叹,自知性命迟早难保,索性趁夜投奔曹操去了。
曹操在营中正要歇息,闻听许攸前来投奔,大喜过望,鞋也顾不上穿便跑了出去,亲自将许攸迎入帐内。许攸探问曹操还有多少军粮,曹操不肯明言,许攸道:“休瞒我,军中粮草已尽。再不速胜,是自取灭亡。”曹操愕然,忙问取胜之法。许攸道:“袁军粮草尽数屯于乌巢,守将淳于琼终日饮酒,乌巢唾手可得。”曹操立即亲率精兵五千,打着袁军旗帜前往乌巢,诈称是蒋奇的兵马,混入寨中,放起火来,霎时间火焰腾空。袁绍连忙召集众文武商议。郭图提议不救乌巢、直击曹营,张郃却说攻曹营风险太大。袁绍犹疑不决,便兵分两路,让张郃、高览引兵五千攻打曹营,蒋奇引兵一万援救乌巢。曹操打败淳于琼后,便命众军士伪装成淳于琼的败军下山,正遇上蒋奇兵马,又杀死蒋奇,派人伪报袁绍说:蒋奇已打败乌巢曹军。袁绍毫不起疑,便不再派军援救乌巢。
曹操曾经担心是否可以战胜袁绍,向麾下文臣武将询问意见。对此,谋士郭嘉有一番流传千古的经典回答,郭嘉说:“袁绍有十败,曹公有十胜,他虽然强大,但也不足为惧。第一,袁绍喜欢繁文缛节,曹公喜欢自然简约,这是在‘道’上胜过袁绍;第二,袁绍是违逆朝廷,曹公以天子之名统帅天下,这是在‘义’上胜过袁绍;第三,朝代灭亡多毁于统治制度宽松,袁绍就是如此,曹公却能整顿朝政,这是在‘治’上胜过袁绍;第四,袁绍表面宽宏,其实疑心很重,任人唯亲,曹公用人不疑,唯才是举,这是在‘度’上胜过袁绍;第五,袁绍缺少决断力,曹公谋算得当,这是在‘谋’上胜过袁绍;第六,袁绍出身高贵,习惯了做样子,所以言过其实的人喜欢投奔他,曹公以诚待人,凡事切合实际,因此真正做实事的人都愿意追随曹公,这是在‘德’上胜过袁绍;第七,袁绍会怜悯他所看见的可怜人,却不能照顾到看不见的地方,曹公看到眼前的小事,也能想到看不见的大事,筹谋全局,这是在‘仁’上胜过袁绍;第八,袁绍听信谗言,任由大臣争权夺势,曹公御下有方,这是在‘明’上胜过袁绍;第九,袁绍不辨是非,曹公抑恶扬善,这是在‘文’上胜过袁绍;第十,袁绍喜欢声势浩大,并不真的懂得兵法,曹公却能以少胜多,这是在‘武’上胜过袁绍。曹公有这十件事胜过袁绍,袁绍就不足为虑。”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足以让人看透袁绍和曹操的差别。袁绍轻易怀疑许攸通敌,许攸只好叛逃,曹操却能相信许攸是真心来投奔的,这岂不是袁绍疑心深重、曹操用人不疑吗?袁绍在救乌巢的事上犹豫不决,曹操却能迅速决定火烧乌巢、假扮敌军,这岂不是袁绍缺少决断力,而曹操谋算得当吗?……曹操的实力原本弱于袁绍,兵力更比袁绍少很多,但袁绍的“十败”缩小了曹操与他之间的差距,给了曹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机会,这全都在郭嘉的预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