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孙策想要离开袁术,回江东发展势力。为了向袁术借兵,孙策将父亲孙坚留下的玉玺拱手相送。袁术得了玉玺,野心倍增,在淮南称帝,加封文臣武将,做起了皇帝。袁术公然谋反,曹操亲率十七万大军,联合江东孙策、豫州刘备、徐州吕布攻打袁术。曹操的军队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粮食,眼下又是荒年,粮食接济不上,眼看着军粮将尽,军心浮动,曹操只好将罪过推到管理军粮的仓官王垕(读hòu)头上,说他贪污军粮,斩首示众。军士们的怨气这才缓解。曹操一鼓作气攻下寿春,收掠一空。正要继续进兵追杀袁术,忽然闻报,张绣在刘表的帮助下逐渐恢复实力。曹操后方不稳,便命孙坚沿江陈兵,使刘表不敢妄动;又让刘备盯紧吕布,自己回师再征张绣。行军途中,正值麦熟之际,曹操下令“践踏麦田者斩”。百姓感恩戴德,军士遵令而行。偏偏有鸟飞过,曹操的马受惊,踏坏一片庄稼。曹操道:“我犯了军法,理应问罪,否则无法服众。”说着拔出宝剑就要自刎,众将连忙劝阻。曹操于是割发代首,以示三军,从此军纪更加严明。
曹操再征张绣,双方各有胜败,打到一半,忽闻袁绍即将攻打许都,曹操只好班师回朝。袁绍见曹操班师,又以借粮为借口转而去打公孙瓒。曹操想与袁绍开战,与谋士们商议对策。郭嘉道:“攻袁绍,唯恐吕布背后偷袭。应先除吕布,再攻袁绍。”曹操便以皇帝名义发诏书,支持袁绍去打公孙瓒。袁绍果然与公孙瓒开战。曹操趁机攻打徐州,并与刘备相约,共除吕布。
行军打仗,粮食是头等大事。曹操的解决办法居然是冤杀负责看管粮食的仓官王垕。一个小小的仓官,有什么本事贪污十七万大军的军粮?如何运输?从哪里偷取?偷了又能卖去哪里?军士们如果真的到了挨饿的地步,也不会因为杀死一个仓官而息怒,毕竟饥饿还是饥饿。因此这个情节明显不合情理。
《三国演义》的这个情节直接照搬了《曹瞒传》。《曹瞒传》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写的一本书。阿瞒是曹操的小名,这本书以曹操为主角,却用小名做书名,显然带着轻蔑之意。它不是正经的史书,从立意到文风都很像小说故事,大概是想要强调曹操的奸猾,于是写了这样一个冤杀仓官的故事。《三国演义》将《曹瞒传》中的这则故事照搬过来,于是也就不可避免地保留下了它的不合理性。
《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都蔑称吕布为“三姓家奴”。因为吕布先是丁原的义子,后来杀死丁原,投靠董卓,又做了董卓的义子,再后来又杀死董卓。原本姓吕,认了两个义父,相当于改了两次姓,“三姓家奴”是说他对主人毫无忠诚,还认贼作父、助纣为虐。
在大事上,显而易见吕布是个小人,在小事上也是一样。原著写到,辕门射戟之后,吕布总是对刘备强调:不要忘记我今天帮助了你。这种行为是很幼稚的,藏不住的小人嘴脸。谁都知道,吕布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纯粹是为了帮助刘备,他却偏要这样强调恩情,这是《三国演义》的文笔细腻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