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曹操迁都

陶谦病重,要将徐州让给刘备,先后让了三次,刘备担心落个乘人之危的恶名,说什么也不肯接受。陶谦以手指心而死。众官哭求刘备掌管徐州,关羽、张飞再三相劝,刘备这才答应。

曹操得知此事,勃然大怒:“我父仇未报,刘备却坐享其成,我誓杀刘备!”谋士荀彧(读yù)劝道:“昔日高祖帝、光武帝皆是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若弃兖州而强攻徐州,是弃大就小、去本求末。如今黄巾余党袭掠州郡,不如破之取其粮,以养三军。”曹操依言而行,收拢了黄巾余党及数名大将,又寻机打败吕布,尽收山东之地。吕布当年逃出长安,袁术、袁绍都不容他,如今无处可去,只能去投刘备。

话说李傕、郭汜劫持汉献帝之后,横行无忌。献帝听从朱儁(读jùn)的建议,设计让李、郭二人自相残杀,长安一片大乱。皇帝逃回洛阳,城中街市荒芜,皇宫尽成废墟,百官朝见皇帝都在蒿草之中,以树皮草根为食。大汉之倾颓莫过于此。曹操在山东听闻皇帝回到洛阳,便与谋臣商议对策。荀彧道:“天子落难,您应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曹操立即带兵起行,杀败李、郭残兵,在洛阳城找到了狼狈不堪的皇帝,请皇帝迁都许昌。皇帝不敢不从。曹操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后来又自封丞相,从此朝中大权尽归曹操掌握,皇帝形同虚设。

曹操大事已定,又将眼光看向徐州。如今刘备已在徐州扎下根基。吕布投靠了刘备,驻扎在徐州境内的小沛城中。

刘备为什么不肯接受徐州?

在《三国演义》中,陶谦为徐州和百姓考虑,几次要将徐州让给刘备,刘备却不肯接受,不想让天下人以为他是以救徐州为名却趁机夺了徐州。

鲁迅评价《三国演义》时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是说《三国演义》试图写刘备的仁厚,却显得他非常虚伪(鲁迅批评的是《三国演义》的写作手法,而不是针对故事中的刘备,更不是针对历史上的刘备)。《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陶谦三让徐州而刘备不肯接受的桥段,就是个好例子。按理说,刘备四处漂泊,是非常需要徐州的,没有理由拒绝。徐州也不是他抢的,而是陶谦主动让给他的,算不上乘人之危。况且,这对徐州百姓也有好处——刘备虽然落魄,可毕竟是个英雄,比陶谦更能保护徐州,抗击曹操。可刘备就是不肯接受,这确实显得他的谦让没有意义。更何况,如果他真的仁厚,不是应该尊重陶谦的选择、考虑百姓的安危,而将自己的名声置之度外吗?难道在刘备眼里,自己的名声比陶谦的心意、比百姓的安危更重要?后文中,刘备也不肯接受刘表的荆州。这就更加印证了鲁迅所说的“似伪”。

史书《三国志》的记载是:曹操攻打陶谦,刘备率领千余士兵前去救援,路上又收编了数千个灾民,刘备就带着这样一支兵马前去救援徐州。陶谦死前曾说,只有刘备才能保护徐州。陶谦死后,陶谦的下属糜竺便去邀请刘备做徐州之主,刘备拒绝了。但这种拒绝,恐怕仅仅是一种客气、谦虚而已。最后,在众人劝说下,他很快就答应了这件两厢情愿的事,并不像《三国演义》故事所写的那样,三次也不肯接受,以至于显得虚伪。 nBw4+4vp6kZDOs/XbrBHexIywG0qhZZjiOcJ5QNxUXusEq1jCajx8ZI4x6EYlO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